汉族为什叫汉族(汉族的由来)

汉族,被称为“汉族”,是近现代的事情。

因为,只有在社会学、人类学建立之后,才形成“民族”的概念,于是也有了专门的民族学。

汉族,原来被称为“汉人”。

其实,“汉人”之含义,与“汉族”含义,并无大的出入——“汉人”就是民族名。

而“汉人”的称谓,又一定是从西汉开始的。

《史记》和《汉书》,都详细记载了汉朝的兴起。

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10年,陈涉吴广起事于陈蕲,号为“张楚”。

刘邦亦起兵于沛,号曰沛公。后来,受楚义帝熊心命,与项羽分兵入关攻秦。

刘邦先入秦都咸阳,约法三章,尽废秦苛法。

项羽后入关,占据关中,自立为“西楚霸王”,辖九郡;又封刘邦为“汉王”,统领巴、蜀、汉中,都南郑。

这是刘邦与“汉”结缘的始因。

之后,刘邦先定三秦,再于项羽征战,相持五年,遂败项羽。

刘邦即帝位于今山东曹县、定陶北的“氾水之阳”,国号“汉”,即为“西汉”。

刘邦与项羽苦战五年,史称“楚汉相争”——一个是“西楚霸王”,一个是“汉王”。

刘邦获胜,定国号为“汉”,是水到渠成之事。汉王,已经有了足够大的影响;汉王称帝,何可不以“汉”为号。

从起兵开始,萧何就是刘邦的高级谋士。他非常赞成以“汉”为国号,说:“语曰天汉,其名甚美。”

这说的,是《诗.大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之句。“天汉”“云汉”“银汉”,皆指天河。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秦始皇灭六国,是第二次。

无奈时间太短,十几年后,就被刘邦“照单全收”了。

黄仁宇先生,称秦汉是中国的第一个“帝国时代”。

刘邦在位十二年。其后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达到西汉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极盛时期。

至少在这个时候,域外之国,已习惯于称“汉”和“汉人”。

在此之前,最早,中原王国称自己为“华”、“夏”或“华夏”,称周边方国或族群为“蛮”、“夷”、“戎”、“狄”。

战国时,秦、楚、齐、燕、韩、赵、魏等诸侯国同称“诸夏”,称周边,仍为“蛮”、“夷”、“戎”、“狄”。

秦统一后,曾被称“秦”,可惜时间太短。

汉代则不同。

西汉,从公元前206-前7年;东汉,从公元25-220年。四百年“大一统”帝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发展的同时,民族认同和融合,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两汉影响太大,后面不少“列国”,都自封为“汉”。

刘备,称是汉中山靖王之后,立国号为“汉”,史称“季汉”或“蜀汉”,221-263年。

西晋时,刘渊曾称“汉”,后改“赵”,史称“前赵”,304-329年。

东晋时,李寿称“成汉”,亦称“后蜀”,311-347年。

五代时,刘知远称“后汉”,947-950年。

还是五代,刘崇称“北汉”,951-979年。

依然五代,刘隐称“南汉”,917-971年。

尽管上述各个政权存在时间都不很长,但一是进一步延续了两汉的影响;二是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与对“汉人”的认同。

“民族”,是人类社会共同体形式之一;是在经历了原始群、氏族、部落的碰撞融合之后,形成的更大人之“群落”。

一般类说,“民族”,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特点基础上的共同心理的稳定共同体。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 和“共同心理”,基本上是“民族”的组成要素。

现代意义所说的“汉族”,就是至少从一万至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共同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经历了各个阶段的共同经济生活,具有共同的文化和由此长期形成的共同心理的“社会共同体”。

尽管期间有多次朝代更迭,名称也不同,但从汉代打下的“大一统”局面和奠定的文化基石,包括祖先崇拜,始终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汉族”,如前所述,最早不用这个名称。汉代以后,被称为“汉人”。近现代,以“汉族”作为自己“族称”了。

“汉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多次民族融合,体现了伟大的包容性。

观点二

汉族(也称华夏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所以被称为炎黄子孙)。汉族历史悠久且一直延续从未中断过。那么,"汉族"一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汉族"呢?

但也有人认为,以上的说法都不是很确切,认为汉朝初期华夏族人只被称为“汉人”,并不叫“汉族人”。

华夏族真正被称为"汉族",并在不断融合其他民族扩大至中国几乎整个疆域,经历了几个过程。

华夏族经炎帝、黄帝、蚩尤三大部落的激烈战争融合为“华夏民族”后,再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的战乱和迁徙,各民族不断融合,华夏族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汉朝建立后,华夏族人开始有了“汉人”的称呼,偶尔也被称作“汉族人”,但那时的汉人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一带,还不包含南越(包括今两广、海南、福建等)地区的小数民族及北方的一些小数民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所历三百多年,战乱不断,民族迁徙不断,结果是形成了民族大融合。北方的鲜卑、拓拔、羯、氐、羌族等已与中原地区的民族充分融合。再经过两宋、夏、金、辽的大融合,汉族基本成型,但仍没有“汉族”的称谓。

元朝建立后,由于蒙古族人数量很少,蒙古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削弱其它各民族人民特别是人口众多的汉人的反抗意识,把统治疆域内的人民分别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居住于大漠南北的蒙古各部落(包括兀鲁、忙兀、克烈、札剌亦儿、塔塔儿、斡亦剌等部族)称为"蒙古人";把回回、畏兀儿、康里、阿速、秃八、唐兀、哈刺鲁、吐蕃等各族称为"色目人";把原在金朝统治下的汉、契丹、女真、渤海、高丽及较早被征服的四川、云南两省人划归"汉人";原居住于南宋境内的各民族人民称为"南人”。

后来为了与蒙古族的"族"称对称,对“汉人”也称为“汉族”,元朝庭在一些正式的文件中开始用到“汉族”字眼。“汉族”的称呼便开始广为流传。所以,汉族真正被称为"汉族",是从元朝开始的。

明朝时期,“南人”的称谓也被取消而与"汉人"一道被称为“汉族”,从而形成了今天的“汉族”主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