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是怎么做成的(秦始皇的兵马俑用什么做成的)

从《秦俑两千年》这本书来看,对于秦始皇为什么修建兵马俑,我们或许找到了答案。这是秦国统治者通过工艺技术在传统与实用之间艰难平衡的结果。由于有了制造兵俑的技术,传统获得了延续,凸显了千古帝王的不同寻常,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现实需求,避免杀害太多劳动力,给不稳定的帝国统治雪上加霜。

既然说到技术,那庞大的“地下军团”是怎么快速建立起来的?秦代以前的中国,并没有大型塑像的传统,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古代工匠如何造出近万名陶俑大

兵马俑的灵感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技术显得那么成熟

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卢卡斯认为,兵马俑在秦朝的出现,可能和古希腊雕塑有关系。

他提出,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曾经到达中亚地区,希腊文化以及一些希腊人就被带到那里。公元前3世纪,中亚一带出现了一个叫巴克特里亚的国家,它可能是中国的史书中记载的“大夏”。这个大夏王国和中国的新疆地区、甘肃地区有广泛交流。 而今天的甘肃天水,是秦国发源的地方。也就是说,崛起于甘肃的秦国,可能长期与西域、中亚有着比较密切的来往。

在甘肃发掘出战国末期的文物中,就有装饰着金、银、玻璃珠的战车,具有鲜明的欧亚大草原风格。 那卢卡斯凭什么说兵马俑和古希腊雕塑有关呢? 卢卡斯提到,《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秦国为了防止民众反叛,收缴了民众的武器,在首都咸阳熔化,铸成“十二金人”,这里的“金”指的是青铜。这十二尊青铜雕像很可能和希腊传统雕塑有关系。古希腊有人像雕塑的传统,而且“十二”这个数字或许对应古希腊的十二主神。另外,一些出土的舞女和马戏杂耍雕塑,它们在运动时,骨骼、肌肉和肌腱结构与古希腊雕塑作品很接近。还有,考古学家也在西北地区的一些死者遗骸中检测到具有欧洲特征的DNA序列,卢卡斯猜测,他们或许是来自欧洲的技术工匠。 不过,一些学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首先,兵马俑和希腊雕像在制作材料、工艺上有巨大差异。希腊雕像多是以大理石雕刻而成,而兵马俑是用陶瓷制成的,是陶艺作品。另外,兵马俑的制造动机来源于现实需求。上一部分我们提到,上古中国有人殉习俗,秦国为了避开这种陋习,革新出全身像人俑,这是合理的演变。还有,虽然中国西北发现了具有欧洲遗传基因特征的头骨,但它们并不一定属于希腊人。毕竟,一些希腊人独有的遗传基因并没有在那些头骨中找到。 关于兵马俑的创意来源,我们已经获得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那我们接着来看一件更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兵马俑中有军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俑还有马俑等等。作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兵马俑的建造是跟整个陵墓工程共同进行的。

据计算,秦始皇陵的整体面积是56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78个故宫那么大。

这么浩大、繁重的工程是怎么完成的

我们先算一笔时间账。秦朝只存在了十多年,这个工程显然不是秦朝建立后才开始的。据记载,在秦始皇嬴政即位那一年,他的陵墓修建工作就启动了,那时的嬴政才13岁。这个工程持续了39年,直到秦始皇去世两年后才结束。按照习惯,君王死后,陵墓工作要迅速收尾,当时的秦国正在风雨飘摇,全国各地爆发了起义。也就是说,这里有两个刹车,一个是秦始皇去世,陵墓需要迅速建好,一个是秦国政局动荡,大型工程需要尽快完工。就算是这样,秦始皇陵工程的收尾工作都用了两年。可以想象这个工程的规模有多大。 算完时间账,再看人力账。司马迁记载,参与这组大型工事的有70万人。当然,这70万人会被分为几波,分头负责不同的事情。比如,修建阿房宫,修建陵墓主体,制造兵马俑等。先不说别的,组织管理这么多人放在今天也相当困难。司马迁那寥寥几语,可信吗?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70万人工作是有可能的。根据汉代文献,秦始皇下葬不到20年,汉代第二任皇帝汉惠帝搞了个大项目,他在原来秦国都城咸阳的东南方造了一座新的城市,这就是长安。

汉惠帝把握了三个要点: 

第一,工程分阶段进行。比如营建新都,汉惠帝先下令在都城附近召集了14万劳役建造城墙,一个月内加急完工。修整几个月后,又调集2万囚犯,进行后续的工程。两年后再次召集14万临时工做接下来的事情。

第二个要点是强化管理。比如,为了防止那些戴罪之人在干活的时候,趁乱逃走。汉惠帝下令把所有刑徒的头发、胡须剃光。这些人只要溜掉,就会被发现揪回来。

第三个要点是统筹粮食,为了保证工程正常进行,皇帝下令“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咸阳三百里范围内不能吃谷子,把各郡县的粮食调集起来,供应工地需求。

秦始皇陵墓的修筑只比汉惠帝这个工程早了几十年,做法应该是类似的。当然,规模应该更大一些。作者进一步推测,因为秦始皇陵的建造是个漫长的工程。70万劳役中,有很大比例可能是女性,她们负责拾材生火做饭和纺织等后勤工作。另外《史记》记载,有三万户家庭被迁到陵墓区工作。这些人不仅全家搬过去,甚至他们的乡里乡亲都搬过去,秦国政府便可以通过户籍系统进行更低成本的有效管理。

制造兵马俑不只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甚至是艺术创造。

学徒制度、模块化生产和质量抽检。秦代的法律文献记录,秦国有很多国有作坊,想要学技术的人可以申请,但通过率只有30%。通过后,他们有两年的学徒期,师傅会手把手教学培训。 在兵马俑的批量生产环节,作者认为最有可能的是模块化,比如一个站立式的兵俑可以分为七个部分 , 基座、脚、衣服下的双腿、包括衣服在内的躯干部分、手臂、手、头。每一部分都是单独制作的,最后再组装起来。

 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呢

秦国的办法是定期定量抽检。从原材料到成品,从兵马俑各个部件的重量、尺寸都有巡检员检查。工匠被要求在完成的作品上签名,用这种办法迫使工匠谨慎负责。完工一年后如果发现质量问题,相关人员会遭到鞭刑或罚款的惩处。 就这样,成千上万的兵俑被造出来了,他们共同组成秦始皇的地下军团。秦始皇的陵墓在西边,军团在东边面朝东方,背对秦始皇陵,这既代表着秦国兴起于西陲,向东进发的魄力,也象征着秦始皇在死后,仍然要监视东方六国的决心。 但有人提出反驳,兵马俑名不副实,兵俑并不是士兵、不是军团。

对于这些谜题,人们众说纷纭,到现在还没有定论。其实,不只是今天的我们,两千年来,很多人都在谈论秦始皇和他陵墓的故事。只不过,由于这一切都被深埋在地下,无人知晓,甚至到四十多年前,很多人还都坚信,秦始皇陵的事情只是人们口中的传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