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和宗,族亲和宗亲有何区别?(宗亲和族亲的区别)

族和宗,族亲和宗亲,这几个概念到如今确实比较复杂,要分清其中的区别,是不太容易的,在理论上可分清楚,但在现实当中是分不清楚的。

古代的对这几个概念是有明确定义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姓氏之间早已突破了当时的定义,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丰富了其中的内容。

同姓未必同宗

我国同一姓氏未必同宗,也就是说虽然同属一个姓,但不一定同一个祖宗。这里就包括历代以来,皇帝、官员、地方土著首领等赐姓,还有改姓等。在古代,族和宗,族亲和宗亲可以称宗族,宗和族不分家。比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对贾雨村演说过荣国府时,有这样一段:

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的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雨村笑道:“弟族中无人在都,何谈及此?”子兴笑道:“你们同姓,岂非一族?”雨村问:“是谁家?”子兴笑道:“荣国贾府中,可也不玷辱老先生的门楣了!”雨村道:“原来是他家。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自不少,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能逐细考查?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认他,故越发生疏了。”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宗和族是难以分开的,既可以理解为混用,为同一种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宗和族在古代还是有区别的,宗的范围要宽一些,族的相对来说要细一些。冷子兴先说同宗,后改口说“岂非一族”是一种说话的技巧,拉近了贾雨村与荣国府的距离,果然,贾雨村顺着杆子往上爬,承认与荣国府为一族,并说是“同谱”。贾雨村的意思是同宗的肯定的,是不是同族,还得族谱认定。过去同姓之间是不准通婚的,在清朝时,朝廷律法规定,同姓不同宗,可以联姻,同姓同宗是明令禁止通婚的。

古代社会同姓间的“连宗”

古代同姓之间,存在不同宗情况,各有各的族谱,不存在宗族关系。但同姓之间为了某种利益,往往会结盟,也就是为了联合在一起,增大宗族势力,进行“连宗”,也就是说承认同属一个祖宗,认作本家。

比如说,湘、桂、黔边三省区边界地区的杨氏家族,大多为苗、壮、侗、瑶、土家等多民族,但他们认可是北方杨家将的后代。这让一些有些历史知识的人感到好笑,南北两家杨姓,明显是同姓不同宗,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认为这里的杨氏家族是受杨家将爱国事迹在民间的影响,往自已脸上贴金。

然而历史往往会发生让人想不到的事,常识代替不了历史的真实。湘、桂、黔边三省区边界地区的杨氏家族认北方杨家将为祖宗,他们并没有搞错,也不是受杨家将爱国事迹在民间的影响,更不是往自已脸上贴金,是有历史原因的。

据史料记载,原来,当年蛮族首领侬智高叛乱时,在荻青的统率下,杨延昭之子、杨业之孙,北宋名将杨文广被调任广西钤辖(即广西临时战区的统兵官),进行平叛。当时湘、桂、黔边三省区边界地区的杨氏集团,为非常有实力的少数民族飞山蛮的首领,飞山蛮辖地属朝廷羁縻(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土著政权。为了稳定后方,免遭两面夹击,杨文广前往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与当地杨姓“连宗”,也就与当地杨姓认了本家。据《中国苗族简史》载,当时飞山蛮土著政权出兵两万,协助朝廷平定侬智高叛乱。这就是古代“连宗”的作用。

宗族难分家

古代“宗”在姓氏内部来说是总称,而分支一般称族,合称宗族。但是,每个姓氏又有自己的分法,各有各的说法。

比如,同一个宗族在一个地方的历史越久,这种关系就越难分清楚。同宗族的人相见,一般称宗亲,或家门,分支内部称家族,族亲。分支家族以下又分“房”,称房亲,再有支房,其内部也多是以房亲相称。到了最末端的小家族,五服、八服内,实在不好称呼了,就只好称“自己屋里的”,或者以大门、地名相称,如“老大门的”、“新屋里的”、“大门内的”、“大门外的”等等,这种宗族往往在一个地方居住上二十到三十世,历史千年,支派繁多。

又比如,一些家族在现居住地历史不太长的,最多十来世,因支派要简单些,其称法又不同,有的五服内称“宗亲”,有的称“族亲”,有的称“家族”等,各姓氏有各姓氏的说法,规矩由自家内部定。

从全国的普遍性来说,“宗”的血缘关系比“族”的血缘关系要远一些,“宗”包括了“族”在内。现在大多数地方不分宗和族,而是宗族合用,我认为这种用法更准确些,本来宗与族就不应分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