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2》这部电影是否属于个人英雄主义?(《战狼2》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引发观众争议)

《战狼2》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引发观众争议

《战狼2》这部电影上映于2017年,当时一上映就广受好评。它在当时是以黑马的姿态迅速超过其他热门电影的票房。

绝大多数观众都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但是随着时间过去,有一小部分观众开始批判这部电影有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说是主角怎么打都打不死,不符合逻辑。

对于这一点,后来吴京在接受采访是也被问到了这个问题。

吴京当时回应说,“一个美国人打不死就是英雄,中国人就必须死?”

这句话也引来了不少争议,有人更看不惯吴京,也有人挺他,觉得他说的对。

我的看法,其实跟吴京一样,《战狼二》确实有个人英雄主义,但是,这又怎么样了呢?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身就是要把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或者想表达的主题通过放大、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才能让观众看明白。

美国大片儿里,很多电影,都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观众不是看得挺起劲的吗?

就比如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系列,每一部都特别突出“兰博”(史泰龙饰演)的个人英雄光辉。

尤其是第五部《第一滴血:最后的血》,已经头发花白,只想养老的兰博,为了给惨死的侄女报仇,一个人消灭了整合黑帮。

这里,一个老头还能独自干掉一个黑帮,其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如此突出,但是观众们却看得津津有味,也没人站出来批评这部影片如何不符合逻辑。

为何美国大片可以这样拍,中国的电影就不可以呢?

在我看来,《战狼2》里,尽管吴京饰演的冷锋像小强一样打不死,但是并没有夸张到一个人能拯救全世界这种程度。

冷锋更多的作用是为支援部队拖住了时间,而不是说靠这个人去全部敌人。

《战狼2》这部电影能够创造票房奇迹,观众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它既然能受到如此多的好评,在于自身的优秀,而不是所谓有心人的炒作。

如果说它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话,那一定是中国军人有使命感已经顽强不屈的精神。

中国电影人需要思考如何创作更多符合中国式英雄主义的作品

中国式英雄不同于西方的英雄。中国式英雄大义凛然、舍身取义,以国家大局为重。西方英雄凭一举之力拯救苍生一位有情有义的“人民子弟兵”,来自人民,忠于国家,保卫人民的利益。中国的英雄主义传统就这样在大银幕上得到了接续。不可否认的是,冷锋有别于以往国产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战狼2》 获得巨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既接续传统,又张扬了一种更符合当下大众文化语境的新时代的英雄主义。影片在塑造英雄人物的同时,不仅传达了爱国主义精神;冷锋为了给爱人报仇而前往非洲,这使得英雄举动有了情感的依托、人性的理由;面对非洲的战乱,顾念国人的安危,他又不忘军人的使命,个人和国家,私情和大义既分割又联系统一。特别是影片将镜头探向境外的同时,就拥有了更“全人类”的高视角。冷锋不仅有保护同胞的任务,还肩负着拯救非洲人民于疫病的使命,表达了带有普遍意义的英雄情怀。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而言,《战狼2》 并不完美。但是它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释放出的最强烈信号是: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塑造英雄、展现英雄,是文艺作品的天然使命和文化担当。当好莱坞大片将美式英雄主义传播到世界各地时,我们如何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国产影片,为世界贡献更多有别于好莱坞式的霸道救世主、体现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将个人与国家、个体价值与集体利益相统一的中国式英雄形象? 这恐怕不仅是下一部 《战狼》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中国电影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