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战役德国败局已定,苏联对柏林选择围而不打,仍牺牲30万人,这是为什么?

观点一

柏林战役是二战中的标志性战役,它发生在1945年4月16日到5月19日。这场战役一共打了一个多月,其胜利标志着德国纳粹的彻底灭亡。

正因为这场战役是纳粹的最后一战,德国纳粹在战役中困兽犹斗、拼死一搏,而苏军志在必得,也豁出去了,两军都动用了惊人的力量。

双方共投入兵力三百多万,飞机五千多架,火炮两万多门,坦克三千多辆, 这场战役以德军战败、苏军胜利告终,而苏军也为此付出了三十万人伤亡的代价。

长期以来,大家对柏林战役苏军的策略大惑不解,一向精明的斯大林为什么不对柏林围而不攻,等待美英军队的到来,为什么要让苏联独自承受如此大的损失呢?三家联合战斗岂不是更好吗?

柏林战役开始前,柏林德军还有80万军队,各路德军听到柏林被围困的消息,都想要柏林解围,很多德国军队已经出发在路上,柏林的援军还有数十万军队。

希特勒虽然穷途末路,但仍不死心,他把希望寄托在这些援军身上,一旦援军赶到,战役就会更加艰苦,而且充满变数。

战机不可失,时间不等人。为了防止出现变故,苏联决定强攻。

斯大林和希特勒本来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两国有条约在先,大家互不侵犯,瓜分欧洲。 但希特勒背信弃义,对苏联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把苏联的坛坛罐罐打个稀巴烂,差点打回了石器时代。苏联在苏德战争中付出了一千多万人的伤亡。

因此,苏德之间是血海深仇,不共戴天。苏联一定要讨还血债,以牙还牙。 而占领柏林,亲手让希特勒灭亡就是最大的报仇;只有这样才能让斯大林心安,告慰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千万亡灵。

由于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最大,美国刻意让苏联人打下柏林,给斯大林一个面子,也让苏联分得更多的胜利果实。

因此,虽然在柏林战役前,丘吉尔就催促美军攻打柏林,但美国人还是按兵不动。 美国人知道苏联在战后一定会崛起,崛起的苏联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因为美国人不想在战争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失信于苏联,结下梁子。这不利于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也不符合美国的全球战略。

还有一点,那就是斯大林在战前对芬兰和波兰的入侵就暴露了他跟希特勒没有区别,也是个好战分子,也有称霸世界的雄心壮志。柏林战役德国集结重兵一定非常惨烈。既然斯大林执意要打,借此消耗一下苏联的兵力也未必不是好事。

英国首相丘吉尔一贯仇视苏联苏维埃红色政权,把斯大林看做欧洲的最大威胁。 在他看来,斯大林对欧洲的威胁甚至大于希特勒。

所以,英国采取敌视苏联、遏制苏联的政策。 当二战开始前苏联人试图和英法接触,表达了跟英法结盟共同抗衡德国纳粹的意愿的时候,丘吉尔采取了不冷不热的态度。英法的冷漠刺激了苏联人,斯大林才决定跟德国人结盟,共同分割欧洲。

对此,斯大林一直耿耿于怀,斯大林要借柏林战役的机会向英国人秀肌肉,要让丘吉尔看看苏联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借此给英国人一个震慑,也报一下当年英国人袖手旁观的一箭之仇。

而且,当时希特勒为了分化盟军,曾经故意制造假情报说英国人在德国失败后要消灭苏联,消灭苏联的红色政权,斯大林对此虽然没有十分相信,但还是满腹狐疑。 在斯大林看来,这样的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战后苏联人要主导世界迟早和丘吉尔翻脸,这时候震慑一下也不是什么坏事。

德国在二战时候,是全世界工最发达的国家,德国的军工制造业也是世界一流的。德国还聚集了一大批的科技精英,他们都是在世界各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苏联如果占领柏林就为自己抢夺德国资源占得先机。

苏联如果想强大,非常迫切需要德国的设备和科技人才。为了这个目的,再大的伤亡也在所不惜。 所以,斯大林才迫不及待攻打柏林。

而苏联人也在德国投降后如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成百上千辆苏联车辆把德国大小工厂的设备洗劫一空,甚至德国的废旧车床也难以幸免。大到飞机轮船,小到一颗螺丝都被苏联人运到了自己国内,这也算是希特勒侵略苏联的一种报应。 正应了那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此外,柏林是德国首都,纳粹老巢,拿下柏林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意义,对苏联来说,既可以扬眉吐气,有能突出苏联人在二战中的地位,为苏联跟英美在战后利益分配赢得话语权。

斯大林也知道,攻下柏林要付出惨重伤亡,但战争就要有牺牲,跟苏联人在苏德战争的一千多万伤亡比起来,这点伤亡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斯大林对柏林不会围而不打,他反而要争分夺秒,在盟军到来之前拿下柏林。

观点二

这个问题,套用一句著名俗语就是:“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而且当时的扫帚,还不止苏联一把。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之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第二战场,德国法西斯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1944年10月21日,苏联红军攻陷了德国东普鲁士的内梅尔斯多夫村,标志着苏联红军开始攻入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

进入1945年,德国法西斯在两线作战的困境中摇摇欲坠,苏军在东线则更加势不可挡,继苏军解放罗马尼亚,切断德国的石油供应后,德国法西斯进入灭亡倒计时。

1945年4月25日,美国第1集团军第69步兵师与苏联第5近卫集团军第58近卫步兵师在柏林以南120公里的易北河会师,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的时刻终于到来。

事实上早在1945年4月16日,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率领的白俄罗斯第一第二方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共250万人,已经开始了对柏林的总攻,并于4月25日对柏林形成包围,最终在5月2日彻底占领柏林,终结了德意志第三帝国。

不过有意思的是,此时的美英盟军,已早先一步到达柏林外围,但却将攻克柏林的历史性任务交给了苏军;而此时的希特勒早已是困兽之斗,根本没有翻盘的资本。按理说,长期围困就能使其彻底灭亡,但苏联仍然付出伤亡30余万人的高昂代价攻克柏林。

那么苏军为何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做如此大的牺牲呢,他们为啥这么着急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粉碎希特勒的阴谋

虽然二战期间美英苏等国是并肩作战的盟友,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英等国注定无法与苏联把酒言欢。

希特勒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所以他要求德军“向东时时顶住俄国佬的进攻,以便英国人从背后踢我们的屁股”。直到战争接近尾声,希特勒仍然幻想着利用意识形态方面的优势与美英等国媾和,共同对付红色帝国苏联。

可惜美英等国坚持让希特勒当场去世,所以早先到达易北河的美英盟军放缓脚步,将主攻柏林的历史性任务交给了苏联红军。

而苏联红军之所以兵贵神速,不给希特勒喘息的时间,也是因为此时的希特勒在媾和不成的情况下,妄图将残余部队集中在柏林周围做困兽之斗,大量消耗远道而来的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所以苏联不能等。

作为前期被德军打得半死不活的国家,苏联对德国的痛恨是深入骨髓的,这使得苏联在反攻德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热情。在总攻柏林这件事上,苏军当仁不让。而美英盟军出于减少伤亡的考虑,也乐意成人之美。

更重要的是,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划分,柏林完全位于苏占区内,这意味着即便美英盟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拿下柏林,最终还是要拱手相让,所以攻克柏林的历史性任务落在了苏联红军身上。

2、抢夺德国的资源

由于雅尔塔会议对战后德国的势力范围划分已经明确,因此无论谁拿下柏林,都无法改变德国全境和柏林全市被四国分割占领的事实,这对于噬土成性的苏联而言无疑是不美好的。

但苏联明显有比领土更重要的需求,这就是德国的科技人才。

攻入德国境内后,苏联将德国境内大量的工矿设备拆除并运回国内,作为战争赔款的一部分。而攻入柏林,能让苏联获得更多的科技人才,这对于苏联的科技进步至关重要。

二战前苏联科技的突飞猛进,主要得益于经济危机背景下大量的人才引进。虽然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能够保证科技的持续投入,但闭门造车的国内外环境必然限制了苏联科技进步的步伐,所以从德国掠夺科技人才是苏联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

正是因为大量科技人才的“引进”,苏联在二战后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将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除了掠夺科技人才的需要,因雅尔塔会议确定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参加对日战争。虽然此时的斯大林极不情愿,但将消灭德国法西斯的时间提前,为对日作战赢得更多时间,也就意味着苏联能够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再加上拿下柏林对苏联全军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这就更让苏联前赴后继了。

所以柏林战役不能等,苏联需要的是速战速决,即便付出高昂的代价。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