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华为下单给中芯国际,那为什么大家觉得中芯国际比台积电更可靠呢?

观点一

中芯是中国最重要的芯片制造行业,让中芯崛起事关中国崛起,今天美国不断针对华为,针对中芯,我们可以看看中芯的一路发展史,就知道中芯国际有多重要了

一,芯片代工,一条用命杀出的血路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每隔18-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随之提升一倍——摩尔定律

换言之,根据摩尔定律,同样价格的电子产品性能,会在18-24个月翻一倍。

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种上成百上千万个晶体管

摩尔定律标示着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至少在50多年内,该定律都被认为可靠。

但人类的工艺是有极限的,摩尔定律也不可能一直延续

2001年,当时的芯片制成工艺是130纳米,我们那时候用的奔腾3处理器,就是130纳米工艺。

2004年,是90纳米元年,那一年奔腾4采用了90纳米制程工艺,性能进一步提升。

而当时能达到90纳米制成工艺的厂家有很多,比如英特尔,英飞凌,德州仪器,IBM,以及联电和台积电

8年后,2012年制程工艺发展到22纳米,此时英特尔,联电,联发科,格芯,三星等,世界上依旧有很多厂家可以达到22纳米的半导体制程工艺。

但从22纳米开始,成了一个分水岭

当制程工艺进入14纳米时,联电(台湾联华电子)止步于此

台湾地区的“联电”和“台积电”,曾被誉为世界芯片制造双雄,这两家公司,占据全球60%以上的芯片制造份额。

联电,更是曾经的老大,但是联电的制程工艺就止步于14纳米了。

2017年,工艺步入10纳米,英特尔倒在了10纳米,曾经的英特尔芯片制程独步天下,台积电三星等都是跟在屁股后面追赶的。

但是当工艺进入10纳米后,英特尔的10纳米芯片只能在低端型号机器上使用,英特尔主力的I5和I7处理器,由于良率问题而迟迟无法交货。

而在7纳米领域,英特尔更是至今无法突破,而美国另一家芯片代工巨头“格芯”,也是在7纳米处倒下的

格芯宣布放弃7纳米,在前文“敌人不会仁慈”中,提到,格芯是美国军方2016-2023年的合作伙伴,美国军方和航太工业所需要的芯片等都是包给格芯代工的。

但是因为7纳米研发成本和难度太大,格芯最终决定放弃7纳米。

于是这才出现了美国政府将“台积电”纳入美军合作伙伴中,并且准备和台积电签署2024年后与美国政府的芯片代工伙伴协议。

因为7纳米技术,台积电被美国政府视为“自己人”,而为了长期供货美国,台积电也宣布了120亿美元的赴美建厂计划。

美国自己的代工老大英特尔倒在10纳米,格芯倒在7纳米,而进入更难的5纳米,只剩下三星和台积电。

但三星5纳米年初才首发,离量产和高良率还有一大段路要走,之前提过芯片代工,首发,试产,正式量产,这三阶段一个比一个重要。

三星在14纳米的良率比不上台积电,在10纳米的效能比不上台积电,在7纳米的研发制程比不上台积电。

你只有达到正式量产且高良率的时候,才能谈成功,目前台积电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有能力量产5纳米的代工厂。

纵观整个芯片工艺制程的发展之路,真的是斑斑血泪,即便强大如IBM,英特尔,格芯等国外大厂也是说倒下就倒下,说放弃就放弃

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程,不成功是大概率的,而成功则需要真正意义上的用命杀出一条血路。

回到中国大陆,目前中芯国际是唯一一家能拿得出手的半导体代工企业,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芯片,力供华为。

而在更进一步的7纳米领域(性能比14纳米提高20%,耗能降低50%),中芯仍然挑战重重,年底试产,但离量产还比较远。

但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世界上只剩三家7纳米的玩家了,一家台积电,一家三星,一家中芯。

今年是中芯成立二十周年,这二十年的发展路充满坎坷,除了技术研发的不易外,更伴随着和老冤家台积电的恩恩怨怨

中芯这二十年发展史上有三位重要人物,张汝京,邱慈云,梁孟松

张汝京打下了江山,邱慈云稳住了江山,而梁孟松则是壮大了江山。

二,中芯的创办者,张汝京

张汝京1948年生在南京,蒋介石败退后随着国民党一起去了台湾,台大毕业后去了美国,攻读工程科学硕士和电子工程博士

1977年张汝京进入当时声名赫赫的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担任工程师,并且师从集成电路发明者“杰克基尔”的团队

也许是命运弄人,张忠谋(台积电创办者)当时也在德州仪器担任资深副总裁,张忠谋手下管着4000多人

张汝京,小工程师

张忠谋,资深副总

这两人在职位上天差地别,也没人能想到多年后双方成了“宿敌”,一个在台湾创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芯片代工企业

一个帮助大陆打下半导体代工的基石

张汝京当时所做的是关于DRAM芯片的研发制造,可DRAM芯片市场被日本企业杀的支离破碎,80年代美企不是日企对手

美日贸易战也爆发于那个时代

德州仪器苦苦撑到1997年,最终放弃DRAM产业,这一年正好是张汝京效力于公司的第20年

在第20年,自己深耕的领域被公司放弃,张汝京也无心再逗留,他选择了提前退休,想回台湾看看

退休后的张汝京回到了台湾,继续搞半导体,可张忠谋1985年就从德州仪器主动辞职,回到台湾创办了台积电。

1997年的台积电已经颇具影响力了,和台湾另一家半导体企业“联华电子”(联电)在激烈争夺半导体代工的江山。

在台湾半导体行业厮杀激烈之时,50岁的张汝京找到了投资人注资,同时利用自己在德州仪器的广泛人脉,德州仪器校友会里的高级工程师,在台湾创办了“世大半导体”,挑战“台积电”和“联电”。

世大半导体创办的那一年,台积电年营收13亿美元,并且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

而“世大半导体”,有着“德州仪器校友会”的支持,在技术实力上拥有相当实力,仅仅用了三年,“世大半导体代工”就实现了盈利,可谓神速

但就在世大半导体正要蓬勃发展的时候,台湾半导体代工双雄,“台积电”和“联电”的厮杀进入白热化

当时“台积电”因订单大幅增长,产能跟不上,于是台积电要求客户提前支付订金,不然不给下订,这一做法让台积电口碑暴跌,遭到广泛批评

在此机遇下“联电”展开凶猛的合并攻势,先后合并了联诚、联瑞、联嘉以及合泰等公司。

联电的“合并攻势”目的很明白,通过合并快速抢占市场,趁台积电受困之际,打垮他。

当时联电通过一连串的合并,一跃成为了一家资本额高达八百多亿的半导体巨头。

在此情况下,台积电坐不下去了,对手在搞并购的把戏,台积电也必然要选择合并其他公司,以求抢占市场和技术,和“联电”决一雌雄。

很快台积电看上了才发展三年,但势头正盛的“世大半导体”

选定了目标,台积电便派人多次与张汝京接触,进行合并前的“尽职调查”(谨慎性调查)

台积电是当时的龙头企业,要并购成立仅3年的世大,这件事得到大多数股东支持(谁都知道并购后股东能拿到不少好处)

那张汝京的态度呢?张汝京也并没有反对并购

但双方在具体谈并购的价格时,张汝京就没参加谈判,最终台积电以50亿美元的高价买下张汝京创立仅3年的“世大半导体”

那一年,是2000年

并购后台积电直接掌控世大半导体,世大的工程师和管理层也大部分留任

但此时的张汝京已经心生去意,当年他选择从德州仪器提前退休,就是为了去外面继续他的半导体理想的,在台湾创办世大半导体,虽然3年就发展不俗,但在半导体行业前,始终有台积电和联电两座大山挡在前面

这两家公司资金雄厚,技术实力也毫不逊色,世大想要弯道超车,几乎不可能

所以也许在“台积电”筹划并购“世大”的时候,张汝今就已经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了

台积电的并购案完成后,张汝京多次向张忠谋提出要去大陆发展,但张忠谋不置可否,始终没有个明确的态度

张忠谋不表态也是情有可原的

1990年后,中国对半导体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每年都要花巨资进口半导体产品,于是我们想发展属于自己的半导体产业。

但半导体是高科技产业,西方不希望中国掌握,西方希望中国永远是那低廉产品的代工厂,中国做血汗工厂就够了,高科技的事,中国人就别管了。

于是1996年以美国为首的33个国家,共同签署《瓦森纳协定》,这个协定全称叫做《关于常规武器与产品和技术出口控制的协定》

简单讲就是,禁止向比如中国之类的国家出口军事装备,同时对高科技产品则进行严格的审批出口。

对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设备,都会以N-2的原则审批

所谓的N-2就是任何高新技术设备,中国都将比西方国家晚至少两代。

N就是现在最先进的技术,-2就是比最先进的晚两代

美国对中国施行“技术出口管制”,而当时台当局的李登辉,以及后来的陈水扁,自然紧跟美国步伐,限制台湾的高科技人才,前往大陆

所以当张汝京和张忠谋谈论要去大陆发展时,张忠谋始终不明确表态,担心的就是这个东西,因为无论是高科技产品,还是高技术人才,流向大陆,都是非常敏感的。

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汝京依然下了决心,抛售台积电股票,渡过台湾海峡,来到大陆。

三,张汝京的中国芯

张汝京先去了北京考察,想在北京为他的投资选址,可在北京期间北京市长和主管科技的副市长都不在,只有一位无法做决策的官员陪同,最后定不下来

随后张汝京去了上海

张汝京和上海经委副主任江上舟是“老相识”,在得知这么一位人才要来大陆发展半导体,那必然是全力支持。

江上舟力邀张汝京来上海落地半导体产业,同时张汝京在上海考察期间,上海市长,副市长全都在场,一批大小官员陪着张汝京去张江选地,要哪块都可以,当场就能给你定下来。

2004年4月,张汝京在开曼群岛注册了“中芯国际”,随后以外商投资的身份在上海设厂

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注册在开曼群岛?中国的中芯为什么国外注册?

1,避税,开曼是国际知名避税天堂。

2,西方国家忌惮中国自己发展高科技,对中国实施技术N-2的封锁,所以中芯国际在开曼注册,用的是外资名义在大陆投资,这样可以更灵活的进行合资,参股,重组,合并等。

所以你就能看到,中芯国际在注册后,他的首批投资名单中有中国政府背景的上海实业,北大青鸟,也有美国高盛,中国台湾的汉鼎亚太,还有新加坡的淡马锡投资

这样,中芯国际就是个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而不是让西方国家敏感的中国国企,这更有利于资本,技术,设备,人员等流入中芯。

2000年4月公司创立,5月张汝京带领数百名工程师团队和技术来到上海,8月就破土动工,可谓是全世界最快的芯片厂建厂记录。

在张汝京和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芯国际扩张神速

中芯在上海一口气建了3座八英寸芯片厂,北京建了2座12英寸芯片厂,随后又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天津的一家8英寸芯片厂。

你不可能看到比这更汹涌的投资手笔了,光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耗资数亿美元,一条12英寸的耗资10亿美元。

中芯这一上来没多久,几十亿美元就砸进去了。

中芯国际汹涌的设厂扩张,让他的产能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冲入世界半导体代工行业的前三甲,仅次于台积电和联电

面对中芯国际如此的扩张冲击力,台湾当局急了,陈水扁亲自下令,以未经相关部门许可去上海投资为由,重罚张汝京500万台币,北京12寸厂建厂后又罚500万,收购天津摩托罗拉后再罚500万。

最后台当局见张汝京“不知悔改”,索性把他名字列入通缉名单,这让张汝京宣布放弃台湾护照。

当时张汝京发表一份公开声明:

我虽是美国公民,但在台湾长大,对台湾感情深厚,1990年从美国回台湾后,在台湾建造了4座芯片代工厂。

2000年开始在大陆兴建芯片代工厂,我为两岸的半导体产业同样尽力,为华人的半导体事业同样尽力。

我深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唯有合作互助才能获得双赢,希望台当局别再来打压我们在大陆的发展了。

在扛过台当局的打压后,2004年创办仅4年的中芯国际赴美上市

中芯在创办之初的成功有其特殊性,首先创办人张汝京是美籍台商,他不是大陆人,其次中芯国际的股东是全球资本,有大陆的,有台湾的,有美国的,有新加坡的,这都给芯片生产线的建立提供很大便利

要知道,如果由一个大陆人,或者是纯国企背景来搞芯片代工厂的话,那美国的技术封锁会把你弄死

之前国企背景的华虹,就打算整一条12英寸厂,可多少年过去了,美国就是封锁着技术和设备不运过来,让你的厂没法建

虽然中芯的前几年发展神速,可以用汹涌来形容,但步子迈的太快太大,总会出问题

上面说了中芯国际是国际资本,美籍台商带着一大批美籍和台湾工程师搞起来的。

这就让中芯内部存在着三股不同势力

1,大陆势力,大陆扶植中芯毫无疑问的是要做出属于大陆自己的半导体代工产业,完善大陆从设计到制造的整条芯片产业链。

可以这么讲,大陆势力是为了国家安全而存在的。

2,创办人势力,创办人张汝京不管是先前在台湾搞“世大半导体”,还是来大陆搞“中芯”,他的目的在于一个半导体梦,一个华人的半导体理想,他更注重于技术升级,也更希望中芯国际成为能和台积电、联电相比肩的世界级半导体厂。

3,资本势力,资本的唯一目标是盈利,投资中芯可以赚钱,赚大钱,要知道中芯创建之初,美国高盛,台湾汉鼎,新加坡淡马锡,这都是只看重资本增值的投资公司。

让中芯赚钱,是他们的唯一利益,他们并不在乎中国人有没有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

也正因此,公司内部的分歧越来越大,外资股东认为张汝京盲目扩张,从2000年创办到2009年,这接近十年时间里,中芯没有一年是盈利的

2000年中芯创办

2007年,中芯亏损1950万美元

2008年,中芯亏损4.4亿美元

2009年,中芯亏损 8 亿美元

这样一家公司就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钱,还能撑多久。

但张汝京是做技术出身的工程师,他思考的角度当然不是资本盈利,他说:

股东只看到中芯业绩差,却不懂其他同行比中芯起步早了20年,中芯国际是在用自身连年亏损,来拉动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升级

但资本势力不会管你这些,更何况从2008年开始,存储芯片价格暴跌,中芯国际陷入财务困局,急需新资本注入

由于扩张太快,产品价格又暴跌,中芯快撑不下去了,但中芯并不缺来钱的途径

包括黑石在内的多家国际著名私募找过张汝京,希望收购股权,入驻中芯,同时多家国企也愿意出资,比如大唐电信,华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这时张汝京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是拿私募的钱,还是拿国企的钱,中芯董事会当时为此事产生巨大争论

最终张汝京决定选择国企,在大唐,华润,中国电子集团里选一个。

最终董事会选择了大唐电信

2008年11月,国企大唐电信入股中芯国际,成为第一大股东

本以为这波财务危机过去了,可没想到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2009年,美国加州联邦法院传来消息,台积电起诉中芯国际侵权的官司,中芯败诉了

90年代的大陆,是没有太多高端半导体人才的,2000年张汝京创办中芯国际,是靠着把“世大半导体”(后来被台积电50亿美元收购了那个)里的高端人才,一起带到了大陆。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芯国际的管理层的核心,都是台湾人马

除了挖人外,中芯国际的运营模式也复制自台积电,工艺流程也模仿台积电,于是台积电一纸诉状,起诉中芯国际侵犯专利,窃取商业机密。

2009年11月,加州地方法院判中芯国际败诉,中芯在65个有争议的专利项目中,非法使用了61个,台积电要求中芯赔偿10亿美元。

面对10亿美元的高额赔偿金,中芯国际希望和解,不过好在当时台当局的领导人是马英九,在马英九和大陆这边领导的撮合下,台积电同意就和解展开谈判

你要和台积电和解,当然要接受很多条件

和解协议公开的内容包括:中芯分4年向台积电赔偿总额2亿美元现金,同时中芯交给台积电8%的股权,外加2%的认股权。

这份和解协议看起来从10亿减少到2亿,但台积电将成为中芯的第二大股东。

当然台积电无权向中芯董事会派驻董事,台积电无法管理中芯,只是中芯的“被动投资者”。

在当时很多媒体都报道,台积电同意和解的一个不公开条件就是,张汝京必须辞职,必须离开中芯国际,如果张汝京还掌管着中芯,那就不可能和解

这也不难理解,在台积电眼中,张汝京可能真的就是那根眼中钉肉中刺,他和他的团队用了十年时间帮助大陆建立起自己的半导体代工基础,虽然和台积电还是有相当差距,但只要发展势头不变,总有一天能挑战台积电。

在和解谈判的过程中,张汝京选择了辞职,在接受采访时张汝京说:

辞职决定是我主动提出的,我是觉得和台积电的官司让我精疲力尽,而我尽力了。

张汝京提出辞职后,股东一致同意

就这样,创办中芯国际,中芯三剑客之一的张汝京辞职了。

中芯国际的十年张汝京时代,正式告别历史舞台

四,权力恶斗

张汝京败在了一场官司上,中芯第一剑张汝京的辞职,让中芯立刻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至此中芯内部的矛盾就更加突显出来。

过去还有张汝京这个创办元老在董事会里压着,如今张汝京辞职而去,公司内部不同派系的势力,矛盾越发激化,越发公开

大家还记得张汝京离开前做的最重大的一项决定吗?让国企大唐电信入股中芯。

张汝京选择国企“大唐电信”入股中芯,外界猜测的理由是,找国际私募注资,会加深企业内部对于连年亏损的不满,毕竟私募追求的也是盈利

但选择国企这麻烦就相对小点

张汝京希望通过加大“国企股东”的力量,在公司内部抗衡“资本股东”。

但是等他辞职了大家才发现,这家国企“大唐电信”,根本不是什么善茬。

大唐电信是搞电信设备和技术的,他和中芯,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角色,中芯可以为他代工所需要的电信芯片。

而大唐入主中芯一开始就动机不纯,带有想要中芯成为其附属品的意图。

其他大股东在董事会只有一个席位,而大唐电信开口就要两个,他正积极发展4G业务,要通过控制中芯来获得芯片代工。

另外那还是一个特殊时期,大唐电信需要利用中芯,来加强他自己在国企中的地位。

当时中国的国企大整合已经展开,中央下决心要精简国企数量,打算未来国企数量缩减到100家以内。(子公司不算在内)

大唐电信想要避免成为被整合的国企,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价值,那么控制一家中国最重要的芯片代工企业,就成了大唐电信,避免被整合的重要筹码。

张汝京还在位时,并不知道大唐电信的这些算盘,张汝京辞职后,对于中芯控制权的争夺就更为激烈。

中芯当然不愿意被大唐控制,为了平衡大唐在内部的话语权,中芯决定再引入一家新股东,新股东一方面可以更扩大中芯的资本实力,另一方面也能稀释大唐的对中芯的控制。

时任中芯董事长的江上舟(2000年大力支持张汝京创办中芯的那位上海市副秘书长),利用自己多年的政商关系,找来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入股中芯。

(简称“中投”)

2011年,又一家国企背景的“中投”向中芯投资2.5亿美元,获得11.6%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原本中投集团打算给中芯3.5亿美元,成为第一大股东的。

中投,是一家没有实业的投资企业,他不会在公司经营上干涉中芯的发展。

但大唐是一家有实业的企业,他会不断干涉中芯的发展,以为自己的主要业务服务。

中投入股中芯,一开始就遭到大唐的强力反对,大唐为了确保自己股权不被稀释,在中投入股之时同时拿出1.02亿美元注入中芯,将自己的占股比例提高到19%,大唐依旧是中芯的第一大股东。

大唐这一番操作后,中芯大股东如下:

此时中芯内部,这番国企间的勾心斗角很快就蔓延开来,这里大家要搞清楚一点,中芯是不愿有太多“国企色彩”的。

一开始张汝京创立中芯,就是一家外资公司,有意弱化国企在中芯的角色,能避免国际社会对中芯的“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非常重要,如果国际社会判断中芯性质是国企,那就会受到西方很多的高科技技术管制,这将会对中芯不断升级的技术进步,带来不好结果。

所以不要让中芯看起来太“红”,一家太“红”的企业,会遭到西方警惕和技术封锁

但此时一个无可奈何的现状是,中芯正变得越来越“红”,为了反抗大唐电信对中芯的控制,公司又引入了国企“中投公司”

如此一来中芯的第一、第二,第三大股东,都是国企,这很不利于中芯的未来发展

但困难并不止这一个,与此同时中芯国际内部管理层的派系矛盾也在不断加深。

十年前2000年,张汝京带领300位台湾人才到大陆创办中芯,这批台湾人是中芯一开始的核心管理团队

而当张汝京辞职后,台湾派系势力受到打击,同时伴随着“大唐”和“中投”,两家国企的入股,大陆管理层的势力在中芯逐渐扩大。

这就造成了中心内部,“台湾派”与“大陆派”的矛盾。

2009年台湾派代表人物张汝京辞职,张汝京辞职后中芯还有个老大哥江上舟在董事会撑着,江上舟过去是上海市政府高层,政商两界都要卖他面子,有他在中芯坐镇,至少能撑着不让矛盾爆发。

但2009年江上舟突然因病去世,这两位堪称中芯元老级人物的先后离开,让企业内部没了一个能压得住场子的有威望的老大哥。

没了老大哥镇场子的中芯,迅速陷入一场内部权力的恶斗之中。

大陆派与台湾派有矛盾,大陆派内部也有矛盾,矛盾套矛盾,公司的稳定成了首要大问题,一家内部都无法稳定的企业,何谈向前迈进?

当时中芯国际的台湾派领袖是王宁国,王宁国和张汝京一样,出生在大陆,成长在台湾,成功于美国,随后回到大陆来帮助大陆发展半导体产业。

2009年张汝京被逼辞职后,就是这一位台湾派人物王宁国,接替张汝京担任公司总裁兼CEO。

当时江上舟也力挺王宁国,江上舟的愿望是,让中芯内部台湾派和大陆派的势力友好相处,共同为中华高科技事业做出贡献。

可是当张汝京辞职,江上舟去世,支持王宁国的大佬都不在了。

2011年,中芯国际股东大会如期举行,大会将选举董事会成员,此时发生了一件让外界意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事

在中芯内部声望最高的总裁兼CEO王宁国,竟然在股东大会上,得到了58.21%的反对票,这让王宁国落选中芯总裁和CEO。

而这背后都是大唐电信在“搞鬼”

大唐一直想让自己的人马当上中芯CEO,以控制中芯的发展方向。

当时的情况是,股东大会的参会股东持有的股份总数,仅仅占总股本的30%多,而这30%多里,光大唐电信一家,就拥有近20%的股权。

换句话说,只要大唐一家反对,那大唐的反对比例就能超过50%

之所以参会的股东,只占总股本30%多,是因为大家都觉得王宁国继续担任公司CEO是顺理成章的事,毕竟是两位前公司大佬力挺的人物。

但大唐电信却不按惯例来了个突然袭击,内部倒戈,直击王宁国,要是其他大股东知道大唐要搞事,不可能不来参加股东大会。

大唐电信在内部的突然袭击,是为了逼走王宁国,然后扶持自己的人马杨士宁出任中芯CEO。

大唐的举动逼得中芯必须召开紧急董事会议,根据公司规定,CEO是董事会聘任的,如果大唐对CEO不满,必须由董事会投票才能最后决定。

随后在中芯的紧急董事会上,大多数董事不同意解除王宁国职务。

由此“王宁国”和“杨士宁”,这两位所代表的两大派系势力互不相让,中芯公司成了权斗的战场,这极大拖慢了中芯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速度。

不可谓不可悲。

这两大派系的相互攻击发展到后来都公开化了,中芯国际的内部论坛成了两派员工相互攻击的前线

两派员工互不相让,相互指责和抨击。

为了避免内部员工相互攻击,中芯关闭了内部论坛,但双方人马仍不罢休,战场从内部论坛,转到了百度贴吧。

这进一步让这出难堪的权利恶斗公开化

全中国都在看着中芯的这场内斗。

双方内斗的重大转折点,发生在一份内部审计文件上

当时一位内部匿名人士在网上公开了一份“杨士宁”涉嫌逃税漏税的内部审计文件。

文件清楚显示,杨士宁年薪超过180万,但通过各种避税方式的操作后,所需要支付的税金仅仅只有5万

赚180万,只缴5万税,这在互联网上一下子炸开了锅

这一曝光让中芯的内部恶臭上升到了全社会的层面,网民和社会大众纷纷炮轰中芯高管用各种手段避税,着实无耻。

但其实虽然曝光的是杨士宁的避税,但避税实则在当时的中芯是普遍情况,多名外籍高管都在利用潜规则“避税”,这是内部高管都心照不宣的事。

而中芯的“特殊身份”(中国半导体制造之光,国企大股东,与政府千丝万缕的关系)也让中芯在避税方面,一向“很大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中芯内部的权力恶臭已向外扩散,这场权斗最后谁又是赢家呢?

或许,没一个赢家。

很快王宁国递交辞呈,他不想再卷入这场风波中惹得一生臭了。

此时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张文义出任新董事长,兼代理CEO。

张文义是前董事长江上舟的同学,前电子工业部副部长。

张文义的上任是一个重要指标,张文义和江上舟一样,是前政府高官,在政商两界都有一定威望。

他上任中芯董事长的最大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平衡公司内部各派势力,终结恶臭的权力内斗。

不管你是“台湾派”还是“大陆派”,中国派才是公司最大利益。

原本大唐发起的这场权力斗争,看着王宁国一帮人辞职了,以为就胜利了。

但最后经过多方博弈,真正当上中芯CEO的,不是大唐中意的杨士宁,而是从外面空降而来的另一个人。

杨士宁看到自己斗了半天,争了半天,这位置被别人给拿去了,也心生退意,不久后递交辞呈。

中芯这场内部权力恶斗,由大唐电信挑起,最终内斗双方无一人得利,反倒极大破坏了公司内部的团结,更损耗了公司的发展。

此时张文义推荐一人,让他从外面空降到中芯国际担任CEO,这可谓是中芯一个极重要的转折开端。

从混乱走向重新发展,再从发展走向强大,这幕后少不了中芯第二剑,邱慈云的功劳。

五,迟到的拯救者

邱慈云背景与张汝京和王宁国类似但不同,邱慈云1956年生于台湾,随后赴美求学,1984年他进入美国最著名的贝尔实验室,从事半导体研发工作。

离开贝尔实验室后,邱慈云加入台积电,担任工厂高级总监。

2000年,张汝京在大陆创办中芯国际,邱慈云追随张汝京来到中芯,担任高级运营副总裁,是张汝京身边最重要的副手

2005年,邱慈云与张汝京就公司运营管理等多项问题上意见不合,最终辞职离开。(张汝京要扩张,邱慈云要稳定)

离开中芯后,邱慈云受到老乡邀请,这个老乡就是后来接替张汝京担任中芯CEO的王宁国

2005年王宁国还在华虹NEC(芯片代工厂)担任CEO,王宁国就邀请邱慈云,来华虹当营运副总

但是后来华虹资金链出了问题,12英寸厂的建设资金一直拖着不落实,最终王宁国辞职,邱慈云也辞职。

辞职后,王宁国去了中芯,而邱慈云和张汝京意见不合,张汝京在他不可能回中芯。

邱慈云最后选择去了一家马来西亚芯片代工厂,马来西亚矽佳晶圆 (Silterra Malaysia)任职

再后来2009年,华虹NEC总算解决了资金链问题,12英寸生产线重新上马。

华虹当时的董事长张文义就打电话给邱慈云,劝说他别再马来西亚代工厂干了,马来西亚没前途,你是个大才,还是来大陆,来大陆干吧。

这个“张文义”上面提到过,就是江上舟的老同学,江上舟担任中芯董事长,张文义担任华虹董事长,江上舟死后中芯董事长就是找的张文义来当。

可见半导体行业是个圈啊,弄来弄去其实是一批人,大家都是老相识。

所以你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当张文义当上中芯董事长后,在董事会里会力推邱慈云来当中芯的CEO,邱慈云和张文义也是老相识了,这条线埋在这里。

邱慈云接受张文义邀请,从马来西亚代工厂回到华虹任职,后来当中芯结束了恶臭的权力内斗后,张文义再次邀请邱慈云,来中芯当CEO。

邱慈云本就是第一批创办中芯的老员工,2005年因和张汝京意见不合离开中芯,之后兜兜转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中芯。

对于中芯,他是有着深厚感情的。

而邱慈云接手的中芯,是内部权力斗争后的中芯,虽然斗争的两派人最终都没得胜,但大陆派和台湾派的矛盾依旧摆在那里。

但邱慈云的上任,很大程度上稳住了人心,邱慈云上任前,大陆派势力以两大国企入股为代表开始不断增加,台湾派势力明显感到了恐慌和危机感。

但邱慈云本身是台湾人,又是技术出身,这就稳住了企业内部一批台湾派的人心,堵住了因王宁国辞职而爆发的台湾派辞职潮,将企业引向一个派系相对平衡,内斗大幅减少的良性发展之路。

稳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邱慈云很好的做到了稳定。

邱慈云上台后的重担,除了平衡公司各方势力,加强公司团结稳定外,更有外部压力。

2011年半导体正是不景气之年,就连芯片代工龙头联电和台积电都连续三季度亏损,营收持续下滑,更别提刚从内斗中缓过神来的中芯了。

中芯从创办开始,9年从未盈利

产业大环境的不景气,雪上加霜的成了笼罩在邱慈云头上的又一片乌云

大家要知道一个制程的芯片,通常分为三步

1,研发,2,试产,3,量产

任何芯片,你光研发出来,也只是跨出了第一步,重要的是量产,重要的是良率。

我们打个比方,同样一款14纳米制程芯片,中芯国际的良率只有50%,但台积电的良率是98%,仅仅这一项良率上,中芯的14纳米芯片制造成本,就是台积电的两倍。

因为良率不足,你批量生产芯片的成本是对手的两倍,那请问你还怎么竞争呢?

即便中芯有着大陆便宜的土地,以及各项政策补贴,也都无法摊平这个成本。

芯片制造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对于资金投入的门槛,非常高,属于重资产,重资金的投入。

每一代晶圆技术,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投资,而且越是新的一代,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就会更大。

因此作为一个芯片代工企业,你必须有足够大的销售量,才能够去摊平前期的巨大资金投入,以及获取利润。

不然的话,你就不断赔本

中芯2000年成立,在张汝京的率领下大举扩张,后来被叫做盲目扩张,产能不断提高,但都是赔本买卖。

除了赔本买卖外,每年要还银行的贷款,设备生产线也每年产生大量折旧费。

9年里中芯从未盈利

这就是邱慈云上任中芯,平息内部矛盾后,才真正要面对的大问题。

邱慈云决心要彻底改变中芯的整体战略

六,稳定的守城大将

在张汝京时代,中芯的战略是,扩张扩张再扩张,追赶追赶再追赶。

投入大笔钱去扩大生产线,研发下一代的晶圆技术,誓要在最短时间内搞出中国人自己的最强芯片代工。

但这条路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没有一个股东能忍受一家从不盈利的公司。

邱慈云做过三家芯片代工厂CEO,他很清楚中芯的根本问题在哪:

野心太大,步子太快,所以他上台后彻底推翻过去张汝京那一套。

用他自己的话讲叫:放下野心,放慢步子,稳扎稳打

这很重要,这是让中芯在经历了巨大内忧外患后,稳定下来的根本。

所谓“千金易得,一将难求”,邱慈云就是那个良将,他所用的战略是:

1,注重更成熟工艺的应用,暂不追求最先进的制程

2,放弃张汝京创建之初的盲目扩张战略,转而保持高产能的良好良率

3,将重点放在国内市场,依托国内市场发展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战略,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战略

在邱慈云制定了总体战略后,中芯走上了一条与张汝京时代,完全不同的路

上图是中芯营收分布,可以看到在邱慈云任内,来自中国的营收占比越来越高。

2009年(张汝京时代)中芯营收仅有20%来自中国,近60%来自北美。

而邱慈云接手中芯后,中芯战略大转变,来自中国的营收快速提高,在2016年邱慈云辞职前一年,中芯有高达50%的营收来自中国,来自北美地区的仅29%

邱慈云总算让中芯赚钱了!而且是一直赚钱!

2015年,由全球820位专业投资经理和资深分析师共同投票选出的,“亚洲高科技公司管理层排行榜”上。

邱慈云排在半导体行业最佳CEO第三名,(第一名是台积电的管理层)

当时这个专业奖项给与邱慈云的评价引用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赞他“受任于乱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是他带领着中芯从“扩张时代”,走入了“中兴时代”,创下连续三年盈利,连续十三个季度都盈利的佳绩。

他彻底改变了中芯在全世界眼中“老亏损户”的形象。

邱慈云上任时,中芯市值118亿港币,2015年7月他获得最佳CEO奖时,中芯市值317亿港币。

市值成长了将近3倍,四年里的年复合率更是高达28%

邱慈云不仅拯救了中芯,稳住了中芯,更让中芯成熟了起来,这一点我们从下面张图就能看出。

中芯前后4任CEO,有且只有在邱慈云的任期内,中芯的股价绝对涨跌幅是上涨的,其他三位CEO任内都是不同程度的下跌。

这就是邱慈云的厉害之处,我们常说打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在阵前英勇拼杀的将军,还是在帐内出谋划策的军师?

你问一百个人九十个人会告诉你,都不是,最重要的是在大军后方,保障粮草供应,稳定军心的后勤部长

打天下难,还是守天下难?

攻天下难,还是稳天下难?

邱慈云让中芯在经历了内部权斗,外部景气不佳的大风大浪后能够稳住,不仅稳住,还能连续盈利。

这就是他最厉害的本事

他这第二支剑,在中芯的发展史上至关重要,很多业内人士都认同,邱慈云虽然为人低调,稳扎稳打,身上的故事很少,但如果没有邱慈云,就没有今天还能拿得出手的中芯。

然而花无百日红,人生永远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哲学问题

你手上红玫瑰拿久了,就会想念白玫瑰

同理,白玫瑰拿久了,就会思念红玫瑰

中芯也一样

邱慈云稳住了中芯,让中芯扭亏为盈,年营收连年上涨,但是邱慈云“稳江山”的战略,却越来越受人诟病

因为要稳江山,中芯不再盲目投资,这一点看看下图就一目了然了(点击可拉伸看大图)

这是中芯每年对外资本支出和台积电的对比:

在邱慈云任职的大部分时间里,中芯的对外资本支出从没超过台积电的20%

2011年,中芯资本支出和台积电相比,只有人家的14%

2012年,资本支出和台积电相比,只有人家的6%!

2013,2014年,都只有人家的8%

2015年回升了点,但也只有16%

资本支出代表什么?代表着购置新设备,建设新生产线,以及最重要的,研发新技术。

但邱慈云在这上面的投入和台积电相比非常少,这直接就造成了一个结果

那就是中芯和台积电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

大家要知道,中芯不是一家普通的企业,我们说直白点,他是一家带着政治任务的企业,他和华为一样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

这就决定了,中芯不能只顾着赚钱,甚至在很多人眼里,中芯可以不赚钱,也要把最新的芯片代工技术给搞出来

这是中芯面临的矛盾,也是邱慈云面临的巨大矛盾

当中芯连年盈利,但和台积电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时,大家觉得,外界会怎么骂中芯?

中芯左边肩负着国家半导体制造的巨大责任,右边肩负着董事会要求盈利的巨大压力

你要他怎么选?

企业经营和国家战略之间居然是相互冲突的,你要国家战略就别盈利,你要盈利就要放弃国家战略。

你要中芯怎么选?

中芯没法花大钱砸在最先进的工艺上,不断辜负着社会的期待,国家的期待,社会,乃至中芯高层,给邱慈云的压力越来越大。

中芯,不能只想着赚钱,而不想着民族责任

中芯,是时候追赶了台积电了

而中芯追赶台积电的第一步,就是让优秀的稳定大将,先走人吧

说来有点忧伤,但还是那句话,没有最好的战略,只有最适合的战略

2011年邱慈云及其团队,受命于危难之间,扶住了将要倾倒的中芯,并且在之后的七年中将中芯带入了稳定的盈利模式

但当2015年一个计划提出,也就是“2025中国制造”

中国必须迈入制造业强国!这个大国目标明确制定后,中芯就不可能再继续守城了

强国制造,如果没有芯片产业,何谈强国制造?

2017年特朗普上任美国总统,中美科技冷战风云突起,中芯左肩上的民族责任突然沉重万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认为守城之剑邱慈云还能继续在中芯干下去吗?

邱慈云与中芯没有矛盾,中芯也非常感谢邱慈云。

只是,时代不同了。

太平洋彼岸的对手,来者不善……

2017年5月10日,邱慈云以个人原因请辞中芯国际CEO

五个月后,中芯从韩国三星那里,请来了一把极为锋利的宝剑

这将是一把能和芯片代工龙头台积电,拼杀的宝剑

2017年,中芯正式开启了追赶台积电之路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每天带来不一样的深度文章

号,微观系列

华为与中芯国际的合作,体现了国家对华为的支持和保护

这个事儿要从华为和中芯国际两个方面来说。

一.华为向中芯下单,与其说是中芯靠得住,不如说是国家靠得住。与其说是中芯接华为的订单,不如说是国家在接华为的订单。与其说是接华为的单,不如说是在帮华为续命。

首先,华为现在在国内已经是国家重点关注和支持的企业。不仅仅是因为华为体量大,纳税多,也不仅仅是因为华为引领了通信产业5G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在于华为已经是中国科技企业的一面旗帜。

这面旗帜筚路蓝缕、劈荆斩棘的成长历程和他如今所达到的成就,生动体现和展示了中国以及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那就是独立、自主、勤奋、自强、有理想、有骨气,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

可以说,中国虽然有很多的优秀企业,但在国际上最能体现、最能代表中国人奋斗精神、民族性格的企业是华为。

美国与其说打击、遏制的是华为的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不如说美国是把华为当中国在打、在遏制。干掉了华为,扼杀了华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民族信心、民族精神的一次打击。

若华为这次被美国干倒,将会使无数的中国企业、无数的其他国家的企业,对美国产生巨大的忌惮心理。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违逆美国的任何指令。

若如此,这些企业的独立自主将不复存在,这些企业所属国家政府对这些企业的期冀将全部落空。世界上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想在科技上再和美国一较高下,将几乎成为不可能。美国染指之处,其他国家将极大受限。世界科技发展的天花板将由美国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设定,其他国家想“科技兴国”将成为不可能,其他国家的科技企业将永无出头之日。

到那时美国可真的就雄霸天下了。

中国之所以必须全力支持华为,其根本原因也正在于此。总不能让自己的民族标杆企业就这么轻松的被美国毁掉吧?

若一个国家,连自己的标杆企业都支持不到、保护不了,那国内的其他非标杆企业还有何安全感可言?

若企业对自己的国家都没有安全感,他们会怎么做?他们要么只能在企业发展上浅尝辄止,差不多挣俩钱、挣俩快钱得了,要么会选择更安全的地方、能保护他们的地方去发展。

这种后果,我们的人民政府如何能接受?于情于理、于道义于利益都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

所以,如果像中兴的情况似的,把柄在别人手里没有办法,也就罢了,那只能忍了。既然现在华为作为企业都这么争气,国家有什么理由不去支持他、不去保护他?

有能力有骨气的孩子,父母总是会偏爱的。

而华为现在如果单从科技研发方面并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产业链和供应链链的配合能力。这其中芯片的制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短板。华为虽然可以自己设计自己的麒麟芯片,但把芯片从图纸变成成品,却需要其他企业代工。这之前主要是台积电和一部分中芯国际,而现在台积电已经不受控了,只能指着中芯国际了。

二.为什么是中芯国际?

1.有合作基础。

之前在华为的所有芯片代工订单中,台积电大概承担了50%,中芯国际大概承担了30%,其他企业承担了差不多20%。

而中芯国际和华为的合作至少已经五六年了,在合作过程中建立的沟通管道和业务衔接是顺畅的,把订单给中芯国际,从业务流程和企业之间的衔接来说比较方便。

2.在国内也只有中芯国际能够基本满足华为的技术要求。

目前中芯国际能够做到12nm,但还没有量产。这个水平与台积电的5nM、7nm相比,虽然有差距,但有总比没有强。而中芯国际目前正在向着7nm、5nm进发。只要资金到位,攻克这个级别是早晚的事儿。

国内其他的芯片代工企业目前还顶不上。

所以从技术上必须选择中芯国际。

2.中芯国际虽然是一个上市公司,但它的大股东是国有控股。

国有控股的概念就是这个企业的运作、控制权、人事权是归国家所有的。

既然国家层面都在支持华为,那中芯国际支持华为当然靠得住,因为这是国家意志,而不仅仅是企业的商业考量。

3.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中芯国际的几乎所有生产基地都在国内,都在大陆。

说句直白的话,有些企业哪怕你不是国有企业,哪怕你是外国企业,只要你的生产基地是在某一个国家。当发生战争或极端情况时,这个国家是有权、有能力直接征用你的厂房工人生产设备的。

反之,如果一个企业虽然你是国有企业,虽然你是某一个国家的企业,但如果你的生产基地不在这个国家控制范围之内,当发生战争时,你的生产能力也是不受控的,甚至会为敌所用。

所以,华为把订单下给中芯国际,觉得中芯国际靠得住的逻辑是这样的:国家支持华为,国家控股中芯国际,华为把单下给中芯国际相当于把订单下给国家。只要国家一直在支持华为,华为下给中芯国际的订单就靠得住。

现在唯一的缺憾就是中芯国际的技术水平还并非世界顶级,还不能完全满足华为的技术要求,这点还需要继续努力。

但是,以国家现在的支持力度,也许不需要时间太长,3~5年,半导体芯片生产这个行业中国没准又会闯出一条自己的新路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是韧性十足的民族,愈挫愈勇、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越是境况艰难,越是斗志昂扬,越是面临危局,越是英雄辈出。

十四年抗战、一抵十七的抗美援朝、建国后的被封锁、苏联老大哥的半路撂挑子、九八抗洪、汶川地震、03非典、这次抗击新冠疫情,哪一次不是危机重重?而哪一次不是先置之死地而后如凤凰浴火般重生?

过往的历史让我们有信心战胜任何困难,现实的经济基础、科技基础也让我们有底气打赢翻身仗,而中国人民在面临外部挑战和压力时团结如铁的民族凝聚力、民族韧性更让我们对扛过接下来一段可能非常艰难的日子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没有伤痕累累,哪有皮糙肉厚?”

所以,让炮火来得更猛烈吧!who 怕who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