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将朱可夫,百战百胜,但为何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朱可夫:常胜将军的痛苦历程)

朱可夫:常胜将军的痛苦历程

小油瓶首先纠正一点,被誉为“胜利的象征”的朱可夫也并不是百战百胜!

朱可夫幼时出身贫寒,但却凭借优秀的军事素养当上了苏军的陆军参谋长,诺门罕一战朱可夫初露锋芒,第一次在战场上成功试验了大纵深的战术,后来朱可夫临危受命,先后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出色的指挥成功的击退了两次德军全力进攻,特别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一举歼灭了保卢斯的德国第六集团军,成功扭转了苏德战场上的不利形势。接下来朱可夫又先后指挥了列宁格勒破围战和库尔斯克会战,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最后朱可夫指挥三个方面军的苏军率先拿下柏林,结束了欧洲战场上战斗。可以说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朱可夫,哪里有朱可夫,哪里就有胜利,朱可夫也亲切的被苏联人民成为“战场上的救火队员”,被斯大林誉为“胜利的象征”。

▲一身荣誉的朱可夫元帅

然而人们记住的大都是朱可夫的胜利,朱可夫也不是神,他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那是在1942年的春天,朱可夫凭借莫斯科战役的威望,升任苏军副总司令,指挥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朱可夫为消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彻底扭转被动局面,策划了围歼勒热夫突出部27万第九集团军的“火星行动”,参战兵力190万,火炮24000门,坦克3300辆,战机1100架。

▲勒热夫突出部战役地图

“火星行动”作战体现了朱可夫的典型风格,苏军7个集团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以泰山压顶之势对德军发起向心攻击,但是朱可夫明显低估了德军防守的坚韧和反击能力,德军依托地形构筑纵深防御,将城镇乡村修建成要塞据点支撑防线,精确部署了交叉火力网杀伤突破敌军,此外这次德军的中央集团军群拥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战役爆发后先后有5个装甲师和1个摩步师增援了莫德尔。

面临苏军强大的攻势,德军防线弹性十足,不断向后弯曲,却不破裂,苏联的大军根本撕不开突破口,虽然在东北西三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因为德军顽强的纵深防守而显露疲态,不得不转攻为守,而德国名将莫德尔立刻抓住翻盘机会,投入预备队反击突破最深的4万苏军。

▲发起冲锋的苏军部队

为了挽救败局,朱可夫孤注一掷,投入了战略预备队继续进攻,企图救援被围苏军,苏军发起人浪冲锋,但立刻遭遇德军凶猛的火力扫射,残酷的战斗进行了3天,苏军仍然在拿不下德军坚固的防线,被围苏军只能丢弃所有重武器,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返回苏军战线,至此“火星行动”苏军惨败,战后统计苏军阵亡和被俘26万人伤残50万人,损失坦克1847辆,大炮1100门。而德军的伤亡仅在4万余人左右。

▲勒热夫战场上的德军依托良好的防御体系击败了进攻的苏军

这就是令朱可夫铭记一生的“火星行动”,当然战争结束后,朱可夫如日中天,形同战神,苏联也极力掩盖朱可夫的缺点和败绩。

一将功成万骨枯,朱可夫这位常胜将军的功成之路,也同样是用无数士兵的献血堆出来的,但相比其他国家,俄国人付出的代价更高。

为什么说朱可夫即使打了很多的胜仗,但仍然是自己士兵的损失远远大于德军的损失呢?

(1)苏联军队的密集冲锋战术

第一个例子是以赛罗夫斯克高地强击战,在这场战斗中俄军一个营的兵力对德军的一个碉堡发起了进攻,结果俄军营长在进攻中死去了所有的连级指挥员,最后那只原有700多人的俄军营只剩下了不到100人,而碉堡中只有两名德军机枪手,其中的一个机枪手已经疯掉了,因为他受不了面前堆积如山的俄军尸体。

▲苏联红军发起密集冲锋

第二个例子是1943年一位步兵营营长的战斗经过记录,一位名叫B·佳特洛夫的营长在回忆1943年12月的一次战斗经过时写道:“开始冲锋了。我们摆起了一条散兵线,弯弯曲曲像条黑色的长蛇。紧跟在它的后面又是一条散兵线。而且这些黑色的弯弯曲曲、又蠕动着的长蛇在白皑皑的雪地上是那么的荒谬,那么的不正常!黑白相映,简直就是一个活靶子。于是德国人的子弹像雨点一般飞了过来。许多火力点也开始了射击。大口径的机枪开始从第二条防线的堑壕里向外扫射。散兵线纷纷倒下。

▲苏联红军发起密集冲锋

从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苏联人进攻时,导致他们毁灭的最大障碍是进攻时的密集冲锋,苏联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德国人简直就是砍瓜切菜一般,这样的强攻结果就是一波波的苏联人倒下,因此苏联人的战术素养非常值得怀疑,他们明显没有德国人“会打仗”,感觉苏联人步兵进攻战术似乎还在沿袭冷兵器时代的模式,靠人海战术往前平推,不惜牺牲任何士兵的生命以谋求胜利。

(2)整体指挥官素质低下,对士兵生命缺乏应有的珍惜

与德军相比,苏军的整体指挥官素质比较低,而一支军队的战斗风格和战术素养是和他的指挥官的能力分不开的,在整个苏德战争中,几乎很少有苏联军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时候,多数都是占人数绝对优势的苏军以大量的伤亡代价歼灭少数作战素质较高的德国军队,然后战后再源源不断的用生力军弥补战斗损失,这样苏军又能持续保证兵力优势。

▲斯大林的不惜一切代价命令,缺乏对士兵们生命应有的珍惜

由于最高统帅斯大林的命令中最经常见到的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所以自上而下,整个苏军指挥官们都缺乏对士兵生命应有的珍惜!!!

(3)朱可夫的作战艺术依赖人海战术,

苏联著名的叶廖缅科元帅曾经点评过常胜元帅朱可夫的军事艺术特点,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比敌人兵力多至少2-3倍,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

其实这里面有朱可夫的考虑

由于朱可夫深知苏联军队在整体战术素养方面仍与德国军队有差距,朱可夫还深知自己的基层指挥官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后,往往会失去理智,选择疯狂而徒劳的冲击坚固防线,因为这种现象已经多次出现过。在逆境中的苏联基层指挥官往往丧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完全靠本能。

▲朱可夫依赖人海战术有着对战局明晰的判断

所以朱可夫知道,苏军只有在人数上占优势,才能取得对的作战的优势,才会考虑对德作战。

这样就是为什么斯大林听说中国的淮海战役,中国以60万兵力战胜了美械装备的80万国民党军队,其中还歼灭55万时,高呼这简直就是东方奇迹,因为他们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斗,与中国人灵活机动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斗方式还存在较大差距。说句不好听的,朱可夫的这种依靠比敌人付出更多的伤亡代价方式取得胜利,在中国早就被当做败军之将了!

综上所述,由于整体战术素质和战术指挥不如德军,苏军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击败德军,所以即使是朱可夫也要依靠人数优势获取战争胜利,但在这个过程中苏联人崇尚压路机式的战术以及崇尚蛮力不懂的变通的密集冲锋战术,导致了苏联军队巨大的伤亡。

朱可夫战斗中为何牺牲士兵比敌人还多?

第一名将朱可夫,百战百胜,但为何每次战死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每当提起二战,就不得不提起苏德战争,说起苏德战争,就不得不提起“苏联军神”朱可夫,他是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是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可以说,朱可夫一生从无败绩。但就是这样一个百战百胜的名将,为什么每次战斗中牺牲的士兵比敌人还多呢?

小编认为,不管是什么原因,战争只要取得胜利,就是最终目的。

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出生在卡卢加省特列尔科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父亲是鞋匠,母亲在农场干活。他有一个姐姐,全家四口只有一间房屋,家中的房子小得几乎无法容纳一家四口同时居住。朱可夫曾自嘲说:“挤死总比冻死强。”自幼生活十分艰苦。但就是这样的生活锻炼了朱可夫的意志,后来完成了从士兵到元帅的嬗变。

他在漫长军旅生涯中立下了举世公认的赫赫战功。荣获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胜利”最高军功勋章2枚,图瓦共和国“共和国”勋章1枚,蒙古人民共和国英雄(1969年),荣誉武器1件,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是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防空军事指挥学院以其名字命名。他不但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其指挥艺术也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起到巨大推进作用。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功卓著的“传奇元帅”。朱可夫是苏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的“三驾马车”之一,他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俄罗斯民族英雄,永载史册。正如他的挚友艾森豪威尔上将所赞颂的那样“牺牲的军人们到达天堂时,一定会得到另一枚荣誉勋章,那就是朱可夫勋章,这种勋章将被每一位赞赏军人的勇敢、眼光、坚毅和决心的人所珍视。”

朱可夫先后指挥过莫斯科战役、保卫列宁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白俄罗斯战役、柏林战役,可谓是战功卓著。但在朱可夫指挥的战斗中,为什么每次牺牲的士兵比敌人还多?

一是苏联军队传统的战术是波浪式进攻。沙俄数百年的传统战术是不能丢的,苏军进攻方式被称为波浪式进攻。在苏联将领眼中士兵是消耗品,苏联人进攻时,一波接着一波,最前面的两股波浪是荷枪实弹的,而后面两股波浪通常是赤手空拳。这样的强攻结果就是一波波的苏联人倒下,当前面的两波人被打倒后,后面的队伍就跨过他们同志的尸体,并捡起死者的武器继续进攻。感觉苏联人步兵进攻战术似乎还在沿袭冷兵器时代的模式,靠人海战术往前平推,不惜牺牲任何士兵的生命以谋求胜利,有时候战死的苏联士兵堆积成山,令德军惨不忍睹。

二是执行斯大林“不惜一切代价”的命令。我们知道,当时斯大林在苏联人心中,那是神一样的存在,人人崇拜斯大林,再加上苏军的整体指挥官素质比较低,缺乏良好的战斗风格和战术素养。由于最高统帅斯大林的命令中最经常见到的一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所以自上而下,整个苏军指挥官们不管战士的死活,而且只知往前冲,他们也不怕死亡。所以每次都以伤亡惨重的代价取得胜利。战后再源源不断的用生力军弥补战斗损失,这样苏军又能持续保证兵力优势。

三是朱可夫的作战艺术依赖人海战术。苏联著名的叶廖缅科元帅曾经点评过常胜元帅朱可夫的军事艺术特点,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比敌人兵力多至少2-3倍,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由于朱可夫深知苏联军队在整体战术素养方面仍与德国军队有差距,朱可夫还深知自己的基层指挥官一旦遭遇不测和伤亡后,往往会失去理智,选择疯狂而徒劳的冲击坚固防线,因为这种现象已经多次出现过。在逆境中的苏联基层指挥官往往丧失逻辑思维能力,决策完全靠本能。所以,在每次战斗中,朱可夫都以多于德军几倍的力量展开,根本就不在乎牺牲。

四是俄罗斯是战斗民族,他们根本就不怕死亡。并且面对德军的入侵,满腔的仇恨,所以,即便死亡也要进攻,因此每次都伤亡惨重的代价取得胜利。

五是当时苏联的武器没有德军先进,武器不行,就用人海战术,因为当时苏联国大人多,不在乎牺牲,用人海战术消耗德军的战斗力量,所以,每次战斗都是惨胜。

虽然按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强调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让人感觉到朱可夫指挥的战斗不可思议。但小编认为,自古成王败寇,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每次战斗都是因地制宜,不能一个标准丈量,但不管怎样,战争以胜利为目的,这样考虑,就理解朱可夫的作战思维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