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成吉思汗有一支神秘的部队,为什么从800年前到现在,一直守护一个陵墓?(成吉思汗陵的守陵人:永远的神秘与守护)

成吉思汗陵的守陵人:永远的神秘与守护

历朝历代的皇帝死后,都会修建庞大的陵墓,要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同时陵墓中会有大量的金银财宝、珠玉字画作为陪葬品,这就让盗墓成了一门一本万利的买卖。为了让自己死后不再受到惊扰,皇帝们会建立一支强大的守灵人军队。最有名的守陵部队应该是朱元璋的孝陵卫,最坑爹的守陵部队应该是清东陵的守卫部队,他们监守自盗间接造成了孙殿英的东陵盗宝案。

1225年,成吉思汗去世了,这位在草原上征战多年的将军、霸王,终于停止了战斗。当然这里辟个谣,有人说成吉思汗强纳西夏王妃,被西夏王妃较短命根子而死,这是无稽之谈。其实成吉思汗死于御驾亲征的行军途中,常年的战争掏空了他的身体,64岁而死,已经算是极限了。

成吉思汗之死,《元史》中明确记载“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至于具体什么疾病,并没有定论。临死前,成吉思汗选定了500名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士兵作为守陵人。

成吉思汗死于御驾亲征西夏的路上,为了骗西夏投降,他要求死后秘不发丧,直到西夏投降后,成吉思汗的尸体才运回草原,实施安葬。在护送成吉思汗的灵柩过程中,遇上的所有人都要杀死,因此没人知道成吉思汗的送葬路线。

蒙古的丧葬风俗,让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了成吉思汗极其子孙包括元朝历代皇帝的陵墓。这是因为蒙古流行秘葬制度,不破坏草原的原貌。蒙古秘葬制度中,主要是两个特点,第一,葬礼简单,简单的木头棺材收敛即可;第二,墓地位置高度保密,埋入地下,不堆封土,不设标记。

作为亚欧大陆的霸主,成吉思汗自然不能简单下葬,庞大的地下宫殿、堆积成山的金银珠宝才能保障成吉思汗死后的生活水平不至于下降。同时,成吉思汗的墓葬也遵循了墓地保密的原则。据说成吉思汗下葬后,所有的工匠都被杀死陪葬。多余的土石被丢弃到很远的地方。与此同时,上万人马会在成吉思汗墓葬周围方圆十里的地方不停奔跑转圈,踏平墓葬的封土。最后,还要撒上很多草籽,一场大雨下来,没人知道这里埋过一个伟大的成吉思汗。

为了标记下葬位置,在下葬时,还要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他的小骆驼。母骆驼不管走多远,都能找回小骆驼死的地方。骆驼识别血亲的方式,帮助蒙古人寻找祖先墓葬,骆驼还有一个神奇功效,那就是保存人的灵魂。

传说,成吉思汗弥留之际,守陵将领会从一头白骆驼头上取下一缕细小的绒毛,放在成吉思汗嘴里,吸收成吉思汗呼出的最后一口气,从而留下他的灵魂。这一缕毛发,和成吉思汗的其他遗物放在一起供奉进一个白色帐篷,以便后世子孙祭祀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一生娶了很多皇后,后来他们都被这样供奉起来。到忽必烈建立元朝,遥尊成吉思汗为“元太祖”,并且钦定成吉思汗的太庙为八个白色宫帐,称为“八白室”。而守卫这“八白室”的人,就叫做达尔扈特人,意思是承担神圣使命的人。达尔扈特人,就是我们说的,成吉思汗的守陵人。

达尔扈特人因为肩负着守卫成陵的神圣使命,拥有者不纳赋税、不服兵役的特权,还会从元朝政府那里领取财物。清朝征服蒙古后,对达尔扈特人的特权有增无减,除了有不纳赋税、不服兵役的特权,还有免费试用驿站、征收祭祀品的优待。

抗日战争中,爱国蒙古王公沙王,为了不让日本人侵扰成陵,利用成吉思汗影响力搞侵略战争,在傅作义邓宝珊的帮助下,把成陵迁到了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后来还曾被马步芳迁往青海塔尔寺。

新中国成立后,成陵再次回到蒙古,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重建,形成了今日规模浩大的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园占地约5.5公顷,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邻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5A级景区。而昔日的成吉思汗守陵人达尔扈特,大部分成了国家公职人员,在成陵的管理机构上班,领着财政拨付的工资待遇,继续世世代代守卫成吉思汗陵。目前,达尔扈特人有6000多人,已经守护成陵长达700多年。

成陵中供奉的有着成吉思汗灵魂的骆驼毛,和佛教的舍利子一样,都是圣物。至于成吉思汗到底葬在哪里,那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成吉思汗陵墓的守陵部队及其历史发展

这个部队其实一点也不神秘,这个守陵部队与罗马天主教的瑞士雇佣军一样的性质。成吉思汗死后封神,拖雷拣选1000多人为其守陵。拖雷时陵墓设在漠北,忽必烈时再迁上都,明亡后再度北迁,至达延汗中兴,再迁河套草原。这中间涉及到明朝与蒙古200多年的战争,最终明朝灭亡,也与之有一定关系。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病逝六盘山下,遗体随即秘葬,下葬地点至今未知。有一种说法是不儿罕山,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主要证据是伊利汗国宰相拉施特编纂的《史集》记载的一个故事:

成吉思汗去世后,对他的祭祀立即展开,祭祀活动在成吉思汗的位于漠北的四大斡耳朵里举行。斡耳朵,是辽、金、蒙古时游牧民族君主升帐理事的帐篷。成吉思汗因为打下来的国土面积很大,就设置了4个斡耳朵,每个斡耳朵里有一个皇后在主事。随着成吉思汗四位夫人相继过世,供奉的神物逐渐增多,白色宫帐也随之增加。

成吉思汗的斡耳朵自始即是漠北祭祀成吉思汗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元朝秘史》里被称作"斡儿朵思"(这个名字另外的一个译名叫做鄂尔多斯)。管理成吉思汗斡耳朵、负责成吉思汗祭祀、守护起荤谷的蒙古宗王,最初是继承了父亲大部分家业的成吉思汗幼子拖雷。

拖雷监国时,由于成吉思汗的伟业,将成吉思汗上升为神格(长生天),成为蒙古人心中的精神支柱和图腾,因此令各万户、千户长选派对成吉思汗最忠诚的人来到漠北地区为成吉思汗守陵。

元朝时,忽必烈在元大都建太庙祭祀成吉思汗等先祖,将太庙定为八室,同时在上都也建立了八座祭祀成吉思汗的宫帐,史称“八白宫”,也叫“八白室”。八座宫帐将成吉思汗及夫人的遗物分别安置,各自独立供奉,成吉思汗陵寝开始初具规模。因此,八白室所在的部落因此被称作鄂尔多斯(斡儿朵思)。

鄂尔多斯本来在漠北守陵,怎么又来到了现在的河套地区呢?

原来,蒙古人相信成吉思汗曾表示愿在河套之地安度晚年的传说,所以他们一定要在这里建立祭祀成吉思汗之所,为此不惜花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从明朝手中夺取河套。

《蒙古黄金史纲》记载,1226年成吉思汗最后一次征讨西夏,途经河套,对这里大加赞美。

穆纳山,明代汉籍又作母纳山,即今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拉山,在河套地区。1227年,成吉思汗死于征西夏过程中,其遗体归葬漠北不儿罕山。当灵车“行至穆纳之泥淖处,循车(即灵车)之毅陷住,深达辐轴移动不得,套上各色牲畜都拽不出”,护送灵车的蒙古人作了祷告之后,“于是翰车徐动,众庶欢欣”。深陷车轮的穆纳地方,成为蒙古人崇敬之地。

之后,蒙古国新的大汗即位,就要在八白室里举行仪式,祈求得到祖先亡灵的认可和保佑,河套地区就成为蒙古部众竞相登场的舞台。掌管成吉思汗祭祀的“晋王”,因连读而成为蒙古语词“济农”,在达延汗后成为蒙古汗国的“副汗”。

成吉思汗的祭祀地在漠北,因为蒙古人相信成吉思汗愿在河套安度晚年的传说,所以到明代迁徙到了河套地区。

明太祖、明成祖时,蒙古势力去驱赶至戈壁以北,东胜卫就建在内蒙古的托克托县。明朝军队过于强大,蒙古人打不过,只好跑到漠北地区。到靖难之役,由于河套地区是心向南京政府的,因此朱棣派人攻打设置在漠北的卫所,城池也都被摧毁。

朱棣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及时修筑好当年摧毁的城池,因为朱棣相信明军的武力,他在位期间,曾经5次征伐漠北,及时没有城池,蒙古人也是一望见明军的旗帜就吓的望风而逃。可是朱棣之后的仁、宣二宗时,明朝陷入了战略收缩,新一代的明军没有延续勇猛的传统。

蒙古人开始试探着回到漠南地区放牧,明军驱逐不利,往往损兵折将,因此不断将卫所南移。蒙古人见状,越发肆无忌惮,开始了被称为“北虏入套”的南迁。与此同时,在明朝的东北地区,左翼蒙古也同时南迁。明朝的边境危机逐渐加深,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

蒙古人南下进入河套地区是最为坚决的。由于明朝一直视左翼蒙古为正统,所以持续打压以察哈尔部为首的蒙古部落,对于河套地区的右翼蒙古大多情况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样,到了嘉靖时,明朝的在河套地区的边境防线,已经南移到了渭南地区。而在辽东,仅仅只有一条狭窄的辽西走廊与辽东保持联系。蒙古人给明朝造成的边境危机,直接促成了满族的崛起。

在蒙古中兴明主达延汗时,重新统一了左右翼蒙古,分左翼三万户、右翼三万户和中央察哈尔万户。其中,鄂尔多斯万户是属右翼的万户。他们部落里的达尔扈特部即是一直以来守卫成吉思汗陵墓“八白室”的人,是当年被拖雷从蒙古各万户、千户中挑选出的蒙古人的后裔。

由于蒙古高原常年的混战,蒙古人不由得怀念起成吉思汗时的高光时代,成吉思汗的地位越发高了起来,成了蒙古人寄托强国、大国梦的神祇。可是,成吉思汗是秘葬,没人知道葬在哪儿,能够确定下来的只有成吉思汗生前指定的晚年游猎之所的河套地区。因此,蒙古人在宗教的情结下冲击河套。谁占领了这片地区,祭祀了成吉思汗,就会被蒙古人认为可以获得成吉思汗的保佑。这些为成吉思汗守陵的达尔扈特人,是离“神”最近的人,不管是谁做了大汗,都对他们保持了友好态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