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时,为何没有救驾的军队?

观点一

李世民当然没控制天下兵权,事实上直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时大唐王朝的朝臣和军队依然是听命于李渊而不是李世民的,就双方的绝对实力对比而言:李渊完全足以碾压李世民。然而李渊尽管具备完全碾压李世民的实力,可在玄武门事变之时我们却没看到一个朝臣、士兵站出来为李渊说话,而李渊自己也放弃了任何抵制李世民的尝试,相当配合地让出了皇位,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直接介入玄武门之变的军队并非李唐王朝的正规军,而是太子东宫、秦王府、齐王府各自的私家兵马。这些人不是令朝廷俸禄的,而是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自己出钱供养的,因此这些兵马直接听命于自家主子,而不是对当朝皇帝李渊负责。这和李唐王朝的正规军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也就是说李世民尽管并没控制天下兵权,可对自家的这支私家兵马却是具有绝对的指挥控制权的。同样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麾下也各自有一支唯自家主子马首是瞻的私家兵马——其具体兵力对比大致为:太子李建成麾下有长林军2000人左右,而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各自的私兵数量大约在七八百人左右。

很显然只拥有这七八百私家兵马的李世民并不具备挑战父皇李渊的实力,即使是面对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也无优势可言,事实上玄武门之变对他而言其实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无奈之举。要解释清楚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机其实和李唐王朝初期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也正是当时特定的政治格局导致太子、秦王、齐王麾下各有一定数量私家兵马。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玄武门之变其实从李渊太原起兵之时就埋下了伏笔。作为父亲的李渊无疑是幸运的——有李建成、李世民这样如龙似虎的儿子守护着老李家的大唐江山;然而作为皇帝的李渊对谁也不会放心的——在皇权面前亲情往往是脆弱的。偏偏李渊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个皇帝,所以儿子们能力强对他而言:可就不一定完全是好事了。作为皇帝的李渊必须想方设法在几个儿子之间搞平衡,像利用朝臣互相牵制一样让几个儿子彼此制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他将李建成立为太子,与此同时又让李世民统兵征战于外。

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李渊充分授权于每个儿子,这就使他们获得了自行募兵的权力。这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唐军的作战效率,然而也埋下了一个隐患:诸皇子麾下皆有一支只听命于自家主子的私人武装。与此同时在大唐王朝的开国战争中逐渐形成了太子李建成辅佐父皇李渊治国理政,二皇子李世民率领并将征战四方格局。与此同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在长期的互相牵制过程中矛盾越积越深,随着李世民在征战过程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事实上他已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这时岂止李世民自己生出了取而代之之心,他手下的将士无不想拥立自家主子登基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这时的李世民已成为一个政治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李建成方面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李建成面对李世民的威胁势必会强烈反弹——无论这威胁是来自李世民主观上想取而代之的意图或者仅仅只是李世民的地位已构成了客观上的潜在威胁。在这样的局面下无论李建成或是李世民其实都没有任何退路,因为一旦对方登基那么势必清算自己。这时二人的妻儿及部属势必会在一旁煽风点火,因为一旦对方登基后展开清算行动势必牵连到他们。

在兄弟俩的皇位之争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李建成的优势在于他是父皇李渊明立的太子,就法统而言由他继位名正言顺,劣势则是人望相对欠缺(注意是相对欠缺,实际上李建成的支持者也不在少数,只是相比李世民的而言没那么强势而已);李世民的优势在于在漫长的开国战争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然而随着国家局势的日益安定这一优势呈逐渐削弱的趋势——毕竟在和平年代李世民的人望是不足以同李建成的法统抗衡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使用各种司空见惯的宫廷政治手段展开诸轮斗法后李世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撼动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这时他只剩一条路——就是利用自己残存的威望迅速发动一次以军事武力作为后盾的政变,否则真到了天下大定之时自己将彻底失去和李建成对抗的资本。事实上这时的李世民已是走投无路之际被迫孤注一掷,然而李建成身为合法的太子自然不会那么急迫去发动一场政变——毕竟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若非走投无路是没人敢轻易尝试的。李渊和李建成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忘了他们身处的是由乱世向盛世过渡的时期——尽管在这一时期李建成的法统优势日益占据上风,但李世民在长期战争中积累的人望优势也依然不容忽视,然而他们低估了李世民在危急关头采取断然手段的决心,始终热衷于通过牵制平衡的宫廷政治手段对付李世民。这时的李世民深知:如果自己按对方设定的游戏规则玩下去注定被玩死,于是索性把心一横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应该说李世民放出的这一大招完全出乎李渊和李建成的预料之外——在此之前李渊一直试图通过政治平衡的手腕使两个儿子互相牵制,而李建成也一直使用各种传统的宫廷政治斗争手段与李世民博弈,在他们的预案中从来没设想过李世民会发动政变,可以说对此他们是没任何准备的。李世民就是钻了这个空子——他通过伪造诏书的方式让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一起去见父皇李渊,而他自己则率领秦王府的私家兵马提前埋伏在玄武门。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守卫玄武门的大唐官军会让李世民的私人武装在此设伏?究竟是李世民隐藏得好,而导致他们没能发现呢?还是他们根本就是有意放纵李世民在此设伏呢?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当时的玄武门守将是谁。其实当时唐王朝在城门管理上是有一套监督制约机制的——唐朝的城门由城门郎、监门将军、中郎将三名官员共同管理,只有经三名官员全部核对勘合符无误后才能开启城门,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其中某个官员私通外敌,以致于威胁到皇宫的安全。当时玄武门的城门郎是常何,中郎将是吕世衡,监门将军是敬君弘。正是这三个人在关键时刻站在了李世民一边,从而锁定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胜局。这其中常何早年曾参加李密的瓦岗军,投奔李唐王朝后最先跟随的就是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斗法时双方都曾挖对方的墙角,而常何就在这一过程中被李建成挖了过去,不过从玄武门之变中常何的表现来看:李建成是给自己挖来了一颗定时炸弹,事实上常何很有可能一直扮演着李世民的心腹内应角色。与此同时监门将军敬君弘也是站在李世民一边的——本来按规定:进入玄武门的任何人不准携带兵器,连太子都不得例外,然而敬君弘却公然放纵李世民的人马携带兵器进入玄武门。

玄武门事变的当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入宫后常何就关闭了玄武门,这就等于是将东宫和齐王府的援兵给挡在了外面,从而保证已提前埋伏在玄武门的李世民的人马有充足的时间消灭李建成和李元吉带入宫中的人马。要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带进宫的人马不仅数量有限,况且是没携带任何兵器的,这就使他们在和秦王府人马的火并之中尽显劣势。然而当尉迟敬德率领的秦王府70骑兵赶到时刚才还将东宫和齐王府援兵挡在外边的常何、敬君弘等玄武门守将居然放行了,这就属于明显的拉偏架了。正是尉迟敬德带来的这70名骑兵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李世民已杀死了李建成,但李世民自己却被李元吉夺过手中的弓箭,几乎险些被李元吉用弓弦勒死。正是尉迟敬德带来的这70名骑兵射杀了李元吉,否则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储位之争说不定到头来便宜了李元吉。至此李世民已彻底控制宫中局势:尽管大唐王朝的朝臣和正规军此时仍听命于李渊,然而在禁宫之内李世民由于对自家私兵和玄武门禁军的控制,从而就在宫内形成了局部兵力优势,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残部见大势已去在顷刻间散去。这时李渊就算想召唤正规军前来救驾也无法穿越李世民的包围圈,那年代又没手机可以通知外面,李渊面对已近在咫尺的尉迟敬德又能为之奈何?李世民趁机逼迫父皇让位于自己,这时李渊已没任何选择——尽管他还有其他儿子,但均为庶出且大多年幼,不足以安定大唐天下;在开国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儿子,如今李建成、李元吉已死,也就剩下李世民堪当大任,如果李渊和李世民强行对抗无非不过就是父子彻底反目,闹个两败俱伤,那么这江山是否还姓李怕就难说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李渊明智地选择退位——以放弃自己个人权力为代价换取李家大唐王朝的生存。至于朝臣和正规军为什么不帮他也好解释:人家李渊自己都默认李世民抢班夺权的行为了,谁还好说啥呢?

观点二

怎么没有救驾的?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后,总共有两波救驾的军队!

李世民带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当场射死,齐王李元吉身中流矢,逃了没多远,被尉迟敬德赶上杀死。

然后,李建成东宫和李元吉齐王府的兵马就来了,带头的是冯立和薛万彻,带领二千军队屯扎在了玄武门外,不但如此,冯立薛万彻他们竟然还把玄武门的屯营将军敬君弘杀了。

当时秦王李世民手里的兵马并不多,但是秦王阵营并没有乱,因为太子和齐王已死,他们大势已去,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出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东宫和齐府的人马一看,嗯,主子死了,大势已去, 反正也杀了个把人,就当给太子齐王报过仇了,另外他们又不敢把李世民怎么样,于是冯立带着大部分人都散去了。

薛万彻原本想带人攻击秦王府,一看太子齐王的人头,也带领手下逃入了深山。不过后来他又归顺了唐太宗。

这第一波人主要是太子和齐王的人,为的是救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驾。

这波人才是重中之重,因为南衙兵和北门兵是禁军,不听李世民的,也不怕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没敢自己去见李渊,而是让尉迟敬德去的。

而且尉迟敬德是穿着盔甲持着长矛去见李渊的,为什么呢?

原来是要尉迟敬德胁迫李渊交出禁军的军权,所谓“令诸军兵并授秦王处分”是也!

在地方,唐朝沿袭北朝和隋朝的府兵制。

也就是在全国各个州府,划出一块地方,专门屯兵和练兵,这些兵平时种地种田,国家一旦有战事,朝廷征召,就得拿起武器应征入伍。

这种专门的军事区域,称作折冲府,最多的时候,唐朝有六百多个折冲府。这些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每府人数约为1000-4000人不等,而且每个府都要轮流去京城守卫京师一年。

这六百多个折冲府,大概有三百多个分布在唐朝的京畿附近,也就是关中地区。

那么一旦打仗,这些府兵由谁来统领呢?就是下面要讲的十六卫。

在中央,唐朝建立的是卫兵制。

在唐朝京畿附近,也就是关中地区,共有十六个卫。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其中后四卫,左右监门卫掌管长安城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这四卫算是都城禁军,其他十二卫是京畿拱卫禁军,并且平时一旦有战事,都是由其他十二卫带领下面折冲府的兵去打仗。

因为十六卫官署在皇宫之南,所以史称“南衙府兵”。而一般意义上说的南衙兵则主要是指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这四卫,因为这四卫负责长安城的安全,所以南衙兵也叫南衙禁军。

《神探狄仁杰》里,李元芳就是千牛卫大将军。

咱们前面不是说过,折冲府有三百多分布在京畿附近,另外地方的折冲府,每年也有一部分要来京师卫戍,所以,包括下面的府兵,都由这十二卫统领,每卫平均大概有军队25000-40000人。

因此,虽然秦王李世民夺取了玄武门,可是还有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等四卫的南衙禁军掌握在唐高祖李渊的手里,由于这四卫不统率下面的府兵,人数比其他的十二卫少的多,据说合起来仍有四千多军马。

除了南衙兵这四卫,则还有皇帝亲自掌握的皇宫禁军,即北门左右屯营,史称北门兵。前面那个被薛万彻干掉的屯营将军,就有可能是北门屯营将领。

北门屯营本来是南衙的下属机构,但是它是直接负责皇宫宫禁安全的,守卫的是皇宫北门玄武门,是禁军中的禁军,所以由皇帝亲自掌握,因此实际上是皇宫的禁军。

这两个营,怎么也得有几千兵马吧。

北门左右屯营到唐玄宗时发展成了北门四军,即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各有兵马1.5万左右。史称北衙禁军。

通俗地讲,南衙军即护卫长安城的禁军,北门军即护卫皇宫的禁军。

所以李世民没敢亲自去见李渊,而是让尉迟敬德去,目的就是胁迫李渊交出这些禁军的兵权,因为“南衙北门兵马,犹相拒战”。

南衙北门的兵犹在拒战,当然是在护驾。

然而到了这一步,李渊也没办法了,只好承认李世民夺权成功,于是召见了李世民。

结果“世民跪而吮上乳”,没羞没臊。更加惊人的是李渊“体有三乳”。一家子都是奇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