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的李卫,真的是小混混吗,他是怎么当上官的?(李卫:从小混混到名臣,揭秘他的华丽职场转变)

清朝重臣李卫:清廉奋进,贤达谥号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人想必对李卫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剧中的李卫是叫花子出身,潜邸时期便跟随雍正帝鞍前马后,对雍正帝忠心耿耿,是雍正帝潜邸时期的“奴才”。雍正帝即位之后,李卫大受重用,由知县、粮道、布政使,一直做到了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成为了封疆大吏。

那么,李卫真的是叫花子出身吗?又或者用提问者的话说,李卫真的是混混吗?恐怕您得失望了,李卫可不是什么叫花子出身!李卫是江苏省铜山县(今徐州市铜山区)人,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地主家庭。清朝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在财政紧张之时,朝廷会出卖一些非重要官职以换取真金白银,用来平衡财政赤字,并且还为这种“卖官鬻爵”行为取了一个不错的名字——捐纳。李卫自幼生得膀大腰圆、根本不喜欢读书,虽然也接受过正规教育,但学识却不足以征战科场。就在李卫正为前途发愁时,恰巧赶上康熙末年开捐,于是李卫花钱买了一个员外郎的虚衔。 清朝的员外郎是从五品官员,如果按从四品知府对应现在的正厅局级为参照,李卫买的这个官还真不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厅局级,估计李财主可没少花银子呢!

不仅如此,清朝捐纳出身的官员很多都是买个虚衔或者叫候补官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被放实缺。可李卫在买了员外郎之后不久,居然真就被授予了户部员外郎的实缺,不久又升任了户部郎中,估计银子也是没少花啊!但是,李卫出仕之后却没有像众多捐纳出身的官员那样,一心只为捞银子,反而非常清廉、刚直,一心想要作出点儿成绩来。面对不合程序或违法的事情,李卫谁的面子也不给,管你是亲王还是贝勒,到我老李这儿,一切都得按规矩来!据说因为某位亲王的下属违法乱纪、利用职权敛财,李卫直接把矛头指向了那位亲王,在走廊上摆上柜子便标明“某王赢钱(非法收入赢余)”,搞得那位王爷差点下不来台!而这一切都被潜邸时期的雍正帝看在了眼里。

虽然此后李卫止步户部郎中一职,其办事不畏权贵、不讲情面的作风却给雍正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帝即位。自雍正元年起,雍正帝拉开了雍正改革的序幕。推行新政无可避免会损害到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得罪人无法避免。于是,雍正帝想到了不怕得罪人的李卫,将其提升为了直隶驿传道。还没等李卫上任,雍正帝又把李卫派去了云南,出任云南盐驿道。李卫到任伊始便展现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着实干出了一些成绩。雍正二年,仅仅上任仅仅一年的李卫便由道员晋升为了布政使,主官一省财政,同时仍然兼管着原来的盐政。在雍正新政的推行过程中,李卫依然秉承了一贯的行事作风,谁的面子也不给!虽然得罪了不少人,李卫的官却是越做越大。上任布政使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李卫调任浙江巡抚,成为了封疆大吏!在担任巡抚的同时,李卫还监管了浙江的盐政。浙江靠近两淮产盐区,但是清政府处于政治、财政考量,严禁浙江就近购买便宜的淮盐,只能购买价格较高的官盐。因此,导致浙江地区私盐贩卖成风。李卫到任后,铁腕治盐,严厉打击私盐贩卖,硬生生刹住了这股歪风邪气!与此同时,李卫在捕盗方面的才能也相当突出,在任期间肃清了浙江境内的多股匪盗力量。之后,李卫便留在了浙江,一干就是四年,直到雍正七年其母去世、返籍丁忧守制,李卫才离开了浙江。三年丁忧期满后,李卫升任署理(代理)刑部尚书,不久又调任直隶总督。虽然在官场历练多年,李卫的性格却没有变。雍正十一年,李卫公开弹劾雍正帝另一位宠臣鄂尔泰的亲弟弟鄂尔奇!虽然雍正帝看在鄂尔泰的面子上最终的放过了鄂尔奇,但对于李卫不改初心、刚正不阿的作风给予了高度赞扬。

人们经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帝去世之后,不少雍正朝的重臣都遭到了乾隆帝的猜忌,鄂尔泰、张廷玉也不例外。但是,李卫却没有遭到乾隆帝太多猜忌。乾隆二年,李卫还因秉公执法获得了乾隆帝赏赐的四团龙补服。可见,乾隆帝对李卫这位父亲的旧臣还是比较满意的。乾隆三年,李卫病死任上,病重期间乾隆帝还专门派御医前往直隶为李卫治病。李卫去世后,谥“敏达”,从这个谥号也能看得出,乾隆帝对李卫的表现还是非常认可的。

李卫:从小混混到名臣,揭秘他的华丽职场转变

导读:历史上李卫确实存在,但绝对不是小混混。不敢说家资巨富,但也是小康水平。因为李卫最早的官员外郎就是花钱捐来的,后来因功劳青云直上官至巡抚、尚书、总督。跨越康熙 、雍正、乾隆三朝,是有名的名臣。

李卫出生在江苏铜山一个小康家庭。但是家庭很普通,也不是什么名门之后。从小就调皮捣蛋,所以大字不认识多少肯定也无法通过科举作为进身阶梯。所以怎么办呢?其实在古代还有一种做官的渠道-纳捐。顾名思义就是花钱买官,这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官鬻爵。这是在古代王朝在财政遇到困难的时候的一种聚敛财富的一种方式。不光清朝有,其他王朝也有不少。而李卫捐官的时间是康熙五十六年。

我们可以联想一下康熙晚年的国库情况:一方面是长时间的对外征战导致的国家财政几乎出现赤字;另一方面,朝臣从国库借款导致国库空虚。遇到黄河发大水,朝廷都无力赈灾。李卫捐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如果别人升官快那叫一步一个脚印的话,李卫升官的速度那简直叫坐上了火箭。自康熙五十六年至雍正五年这十年间,李卫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突飞猛进最终官居总督,成为朝廷封疆大吏。这种升迁速度在以前是闻所未闻。那么既然李卫的家底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升迁,再说官至高位也不可能拿钱买;那么李卫是如何完成这样华丽的职场转变的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能力和功劳。

这么多年换了很多地方为官:浙江、云南、直隶等地,主要的功劳集中在几大块:盐政、推行新政、浙江修建海塘以及抓贼这三项。

李卫在云南和浙江为官时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盐政,也就是打击私盐。食盐的收入在清朝收益的占比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因此也就有无数的盐商成为大富豪。因为不同地域盐的价格不同,官方往来就会产生重要的盐税。因此暴利之下,很多私盐贩子就孕育而生了。其实不光是清朝,很多朝代都有私盐贩子比如唐朝的黄巢祖辈就是一个私盐贩子。李卫出色的通过驻兵、围剿等方式沉重的打击了私盐,避免了国家盐业收入的流失。这对康熙朝晚期和雍正朝国库收入捉襟见肘的情况起到了极大的缓解作用,也许这也是他迅速升职的原因之一。

不光是盐政,更重要的是响应雍正皇帝的号召在两江推行新政: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雍正上台后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西北平定叛乱和推行新政挽救即将奔溃的大清财政。这几条新政可以说是割除弊病,可以让大清朝焕然新生。但是对士绅和读书人来说可以说是割肉一般疼痛,所以明里暗里都拼命抵制。

而江浙和河南作为雍正的试点地区备受关注,可以说他们的成败决定了新政能否在全国顺利推行的国策。李卫通过自己的方式和手段使得新政顺利的推行。和直属领导保持高度一致并且在领导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拿出办法取得成效也是李卫能够简在帝心的绝招之一,同样和适合职场上的朋友们哈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