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聊聊我国主要朝代名称由来?

那么我国古代的国号的主要来源有四种:首先便是来源于地名和封号,其次便是对先前国号的模仿,其次便是对当时谶语的呼应,最后便是来源于国号本身的美好含义。

(1)、以地名和封号作为国号

在我国古代的朝代中,以地名和封号为国号的朝代主要集中在宋朝以前的朝代。

商原本是地名,商人的始祖曾经被封到“商”这个地方,所以他们建国后便把周作为国号。周朝的祖先曾经生活在渭河流域的“周原”,所以他们在建立国家后,便把“周”作为了国号。

不过,很多国号虽看似来源于地名,但其实确是开国之君从先朝那里获得的封号。比如隋朝的建立者杨坚。在杨坚称帝前继承了父亲杨忠“随国公”的爵位。因此,隋朝的国号本来写作随便的“随”,但杨坚觉得“随”字里有个走之底,在意义上表示走走停停,不利于朝代的长久发展便改成了后来的“隋”字。

再比如唐朝的国号也是来自封号,李渊称帝以前,就曾经被隋朝封为“唐国公”。宋朝的创立者赵匡胤虽然没有获得过封号,但是他曾经在宋州担任节度使,所以他即位以后就把国号定为“宋”,因此,唐宋两朝也可以算作以封号建国。

在这里还有一个便是汉朝。汉朝的封号看似是因为项羽当年封刘邦为汉中王而得。但刘邦对此并不满意。因为汉中当时比较偏僻,刘邦认为自己是被流放的。最后建国号为汉是因为张良的劝告。张良认为:古代的银河称为“天汉”,而刘邦是地上的“汉王”,可以说是遥相呼应,可以得到上天的保佑。由此,刘邦才同意以汉为国号。可以说汉朝的国号的由来是封号和含义的双重原因导致的。

(2)对先前国号的模仿

可以说用封号做国号是早期古代中国历史的主流。之后的朝代尤其是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往往希望用之前的王朝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比如汉朝灭亡后,中国政权中又出现了好几个以“汉”为国号的。比如五代中的后汉,十国中的北汉和南汉。这些建立者都希望借刘邦建立的汉朝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从而显示出政权的合法性。

再比如唐朝之后也曾出现了两个以唐为国号的政权,一个是李克用建立的后唐,另一个是李昇建立的南唐。这两朝都是打着复兴唐朝的口号建立的。

(3)为了适应当时的谶语的需要

谶语是一种带有政治意义的预言,最早出现自东汉,是刘秀为了稳定自身统治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这种谶语一般意思比较迷糊,往往只能靠猜。

比如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就是与当时的一句谶语相关。这句谶语叫“代汉者当涂高”。东汉末年的袁术敢于称帝,就是因为他相信“当涂高”说的是自己,他的字叫“公路”,“路”和“当涂高”的“涂”是一个意思。

而有人就认为当涂高是指高大的建筑物,而古代皇宫的高耸的城楼叫“魏阙”。所以,曹操在封公时要求汉献帝封其为“魏公”,这就是为了呼应“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语,显示自己的天命所归。后来就逐渐变成曹魏政权的国号。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虽然表面上来自封号,但也是为了呼应“代汉者当涂高”这一谶语。因为当时还存在一个蜀汉政权。司马昭认为魏国并不是真正的取代了汉朝,最终将会由司马家族来完成。而晋就有“高升”的意思,因此,要求封自己为晋国公,这也是为了与“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相呼应。

再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齐国。齐国的建立者是南朝宋的萧道成。在他篡位前,有一句谶语“金刀利刃齐刈之”在当时非常流行。“刈”就是割断的意思。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把金刀和利刃都一齐割断。南朝皇帝姓刘,而刘自便有“金”字和立刀旁。因此,萧道成便将这一谶语解释成断送刘宋政权的便是齐。由此,萧道成根据这一谶语将国号定位“齐”。

(四)为了追求美好的含义

元世祖忽必烈在建立元朝的时候,采用了《周易》中的“大哉乾元”,将国号定位元。因为忽必烈认为要统治汉人就必须利用汉人的儒家文化。而《周易》便是儒家的思想,用《周易》来起国号,可以表明自己认同汉人文化,这有利于新王朝的正当性。

明朝的国号则与当时的白莲教信仰有关。白莲教的核心是“明王”即将出现,救民于水火。而“明王”在佛教中就是阿弥陀佛,是“诸佛光明之王”。因此,在元末的红巾军中韩山童自称“明王”,韩林儿自称“小明王”。由此,红巾军出身的朱元璋建国号为明也就是顺利成章的了。

清朝的国号来自于满语。在满语中“大清”是勇士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大清国这三字的美好含义。其次,明代表火,而清是三点水旁,代表水,水能灭火,所以定国号为大清就是为了能够灭掉大明。

可以说,历朝历代的开国君王都在国号的问题上煞费苦心,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决定国号,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使自己的王朝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从而便于自己的统治。

从古代中国的国号不同,我们可以看出历代王朝在塑造正当性的不同形势。如果一个国号来自于封地和对先朝国号的模仿,那么这种国号的正当性则主要来自于传统;而如果是依靠谶语的呼应亦或源于国号本身的含义,那么则主要是通过调动某种信仰,来实现自身的正当性服务。

(1)利用传统来塑造国号的正当性

国号来自于地名和封地的,主要是依靠于对西周分封秩序这一传统的利用。西周的分封制造就了一个独特的传统:每个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封号,通过一代的传承,逐渐成为诸侯内部的认同。而这就开始产生了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如果某个国君受到人们的拥戴,那么他就可以替代原来的君主成为新的统治者。

这种观念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各国之间的竞争开始趋于白热化,有分裂走向统一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在《六韬》中就曾有“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居之。”这也充分的表明了在战国时期这已经成为了主流观念,也成为后来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

分封秩序留下的传统在之后的改朝换代中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后世虽然取消了分封制,但是为了表彰功臣,还是会授予他们一些封号,这就为之后的大臣篡位行为提供了便利。古代爵位主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但往往会有一些公爵为了权利再上一层,称为“王爵”。而王爵就可以在穿着和排场上可以模仿天子的气派。甚至还可以“建天子旌旗”,也就是出行可以打着天子的旗号。此时的篡位已经可以说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我们那曹魏政权来看。曹魏政权的国号虽然与谶语有关,但是也利用了分封秩序的传统。曹操通过汉献帝封的魏公逐渐开始建立自己的小朝廷,组建自己的文武百官。在晋升魏王后,曹操拥有了和皇帝一样的排场,取代汉朝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曹丕继承了魏王后,开始逼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建立了曹魏政权。这样,血淋淋的篡位行为就披上了一层道德的外衣,曹丕当皇帝也就有了正当性,这时把“魏”作为新王朝的国号,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无论是晋朝还是隋唐,都是建立在这一传统的基础上。

(二)信仰也是政权正当性的一种方法

除了依靠传统来达到自己政权的正当性外,信仰也可以成为正当性的来源。而这又可以分成谶语和其它的信仰两种。

在今天看来,谶语是一种迷信的字谜,但是在当时,却可以代表着天意。不论是曹魏还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都还依靠“代汉者当涂高”这一谶语来达到自己政权的正当性的。

除了谶语,其它信仰也可以成为正当性的来源,进而影响到国号的制定。比如元朝依靠的是儒家的信仰,明朝依靠的是白莲教的信仰,清朝依靠的是“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是王朝正当性的重要来源,是当时的普遍信仰。所以清朝国号的背后,也是一种借用信仰来确立正当性的努力。

国号不仅是一个名称,还包含了历代王朝对其正当性的各种方式,那么,同样是用国号来塑造,为什么会出现传统和信仰两种不同的方式呢?这其实是因为中国社会发生了变迁。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士族社会,再到平民社会的演变,最终走向多民族融合的“大中国”。国号的变化也能从这一次次的变化中体现出来。

从国号和正当性之间的联系,我们能够从中看出中国社会的变迁。在周朝,国号是不能够随便更改的,这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汉朝以后,封号开始成为国号的主要来源,这是士族势力开始崛起导致的;之后,宋朝之后,底层平民的信仰开始逐渐成为国号的来源,因为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平民社会。而元与清的的建立,依靠的则是国号本身的含义,这就表示宋朝以后的中国开始走向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国号的变迁也反应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1)封建社会国号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从中国古代的朝代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只要中国统治者换一个家族来统治天下,那么首先要做的便是更换国号。但也有一个特例,那就是“田氏代齐”。

战国初期,齐国的贵族田和,自立为齐国的国君,并将原来的国君驱逐到海岛上,这个事件便是“田氏代齐”。我们都知道齐国的历史是由“姜氏齐国”和“田氏齐国”两部分组成。那么,田氏为何仍然要用齐继续作为国号呢?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分封秩序下,所有的诸侯都是周天子赐予的。如果擅自更改国号,就等于不在接受周天子的正统地位,那么就会引起其它诸侯的讨伐。所以,田和虽然自立为国君,但却不敢更改国号,甚至还要去要求周天子来赐予自己齐候的爵位,这样他的齐国才能有正当性。

但随着“天下唯有道者居之”的流行,秦国在消灭的了周朝和六国后,统一了天下,也就理所应当地把“秦”作为整个天下的国号。这种行为又被后来的汉朝所模仿,古代中国每逢改朝换代,必然更换国号的传统也就固定下来了。

(2)士族崛起使得国号开始主要来源于封号

在东汉末年,士族开始崛起。这些士族依靠着世代为官,势力也在不断的增大。从东汉后期到隋唐初期,士族一直都是权利游戏的主角,他们模仿周朝的分封秩序,开始名正言顺的拥有自己的政治力量。

曹氏家族就是一步步从魏公走到魏王,最后终成为皇帝的,司马氏家族也是如此。隋文帝杨坚原本也做过“随国公”,唐高祖李渊也做过“唐国公”。他们当上皇帝的历程,都是在复制曹氏家族走过的道路,这也是士族登上皇位的规定动作。所以,在这一时期,国号的主流来源就是前朝赐予的封号。

(3)平民社会国号来源于信仰

唐宋科举制的盛行,让一批平民走向了政治舞台,中国迎来了一个“平民社会”。如北宋的欧阳修,范仲淹,包拯,苏轼,王安石等都是平民出身。所以宋朝之后再也看不到用封号来做国号的朝代。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农,而白莲教也是一个底层平民的信仰,所以明朝的国号其实是平民社会的一个缩影。

(4)民族多元化下的国号往往拥有美好的含义

宋朝以后,蒙古人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女真人建立了清朝。少数民族制定国号的根据往往是选用国号本身的美好含义,虽然这种做法不符合汉人的习惯,但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特征。那就是宋朝之后的中国开始由一个汉人主导的国家开始向多民族的国家过渡。

所以,国号不仅是一个名称,它还是一个政治符号和一种时代象征。在国号的变化中,蕴含着权利变化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国号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名称,但其实背后却拥有着极大的学问。国号就像是一块精美的琥珀,里面封存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值得我们仔细去反复观察和玩味。

十二朝的国号来源及含义概述

话说咱们国家有着五千年的的文明史,国家兼并、朝代更迭那更是见怪不怪的事情。

咱们所说的主要朝代也就是十二个: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

有些客官会好奇,这十二朝的名字是谁定的?为什么要定这个?

您别着急,且听九哥跟您慢慢道来。

首先,咱们要知道,这个名字,也就是国号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参考以下几种情况:

1. 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名称;2.创建者原有的卦号或者爵位;3.创建者原来的政权所统治的地方名称;4.宗族关系;5.寓意吉祥。

搞清楚这个,咱们再来一一说明,这十二朝的国号来源何方。

第一朝:夏

关于夏朝的国号来源,说法众多,九哥给大家说三个可信度高点儿的。

第一种观点是“夏”曾是夏族的图腾,新朝代建立自然要保留下来。

第二种观点是禹曾经受卦于夏伯,所以才将自己建立的政权称为“夏”。

第三种观点是夏族的首领崇伯鲧,跑到大夏(今山西夏县)建都,所以用地名“夏”作为政权国号。

当然,由于夏朝历史太过久远,我们无法确切的知道最终答案,但也可以看出,“夏”的由来主要还是围绕图腾、卦号和领地。

第二朝:商

相传,在帝舜的时候,商人的始祖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邑,也就是如今河南商丘,因而他便将自己的部落称为“商”。

之后汤灭夏,新成立的政权便把“商”保留下来,作为国号。

到了前1300年,盘庚迁都到了殷,人们也会将“商”称为“殷商”。

第三朝:周

至于周,那就很单纯了。

想当年,周族至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迁居到了周原。

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后,便用“周”作为国号。周朝刚开始在镐建都,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而洛邑在镐京得东边,因此也有了“东周”的称呼,这就是东西二周得称号由来。

第四朝:秦

秦部族的首领非子,因为帮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封到了秦地。

后来由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等到西戎入侵的时候,只有秦襄公前来护驾,也正因如此,秦得以升为诸侯国,国号“秦”。

公元前221年,秦皇嬴政一统天下,沿用国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得大秦帝国。

第五朝:汉

当初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一带。

后来楚汉相争,刘邦大获全胜,统一全国,以“汉”为国号。汉朝初期,刘邦建都长安,后来王莽篡汉,刘秀登基为帝后,建都洛阳。因两都得地域差别,因而有了西汉、东汉得称呼。

第六朝:晋

魏国权臣司马懿得儿子司马昭得势后,逼魏元帝封他为晋公。

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承袭爵位,魏元帝被迫退位。

司马炎自立为帝,国号“晋”。

第七朝:隋

话说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忠死后,杨坚继承了爵位,在他推翻北周后,建立了“随朝”。

后来杨坚觉得“随”有“走”的意思,感觉不吉利,便将国号改为了“隋”。

第八朝:唐

李渊的爷爷李虎,因为辅佐北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之后李渊继承了爵位。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自称“唐王”,之后废了隋恭帝杨侑,以“唐”为国号建立了一个崭新的王朝。

第九朝:宋

赵匡胤当年做过后周的归德军宋州节度使,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夺取了后周的政权。

因为他当年在宋州发达的,便将“宋”作为国号。

第十朝:元

元朝的前身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

元世祖忽必烈觉得自己打下的江山早已远超前朝,不能随大流,于是取《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

第十一朝:明

话说当年朱元璋将郭子兴的部队收于麾下,而郭子兴又属于一个被人民称为“光明教”的组织——白莲教,白莲教的一把手自称“明王”。

朱元璋曾经信仰白莲教,并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先锋部队的左副元帅。

因此,在建立政权时,便将国号定位“明”。

第十二朝:清

最后,咱们来说说清朝。

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想当年,满族属于女真族的一支。明末时期,天朝威严早已不复存在,女真势力重整旗鼓,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关于国号的含义,由于未曾发现确凿的证据,所以猜测较多,有人觉得时“清”为“扫清廓清”之义,也有人从五行角度分析认为:明为火、清为水,以水克火,由此得名。

不过,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的鲍明同志认为:“大清” 应该是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