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如何快速看穿一个人观人的十大细节?
您好,我是心理学研究僧,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需要了解更多心理学知识,可以点下关注。
“快速”还得“看穿”,这个真没有。
我估计您想说的是读心术,或者微表情。
“读心术”似乎总是个充满魅力的词汇。仅仅观察一下别人的微表情,或者肢体动作,就能看出他在想什么——啊!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技能!
经过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分析,我们特意总结了一些读心技能:
类似上面这些“读心技巧”,我们随手还能再举出一堆例子——
单肩抖动意味着不自信;
说话时揉鼻子是为了掩饰真相;
摸脖子是典型的强迫行为,表示在说谎;
摩挲双手说明很紧张......
托媒体宣传的福,人们很愿意相信这些技巧,并且乐意在生活中应用。
但真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绝大多数“读心术”都严重缺乏依据,出现判断误差的概率很高。
比如,很多人相信,“说话时眼睛向左看在说实话,向右看则是在说谎。”
但根据神经语言程序学(NLP)的研究结果,眼球运动与思维确实存在一些关系,但这个关系非常复杂。眼球向右看时也许是在想象一个“经过思索的事件”,但并非说谎。
那么,真的没有靠谱的读心术吗?
其实有的。
真正科学、权威的“读心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比如下面要介绍的“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 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 。
在这套权威的“微表情”读心体系中,每个“微表情”的持续时间都被限定在“1/25~1/2秒”。
FACS的准确性,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心理学家按照人的面部肌肉,将人脸划分成大约 46个“动作单元(Action Units,简写AU)”,再经过大量实验、人工标记录像带上的特征运动点,才总结出的结果。
下图展示了AU1、AU2、AU4、AU6、AU7这五个动作单元的位置。
按图所示,这一张脸的状态被认为是无表情的“基线状态”。
当人们出于某种心理活动,反映到面部表情时,通常是多个“动作单元”同时发生运动。
想通过一个人的“微表情”读心,就必须非常仔细的区分各个“动作单元”的变化。而一个心理情绪体现在“微表情”上,往往会涉及多个运动单元。
仅仅要判断别人是否“害怕(Fear)”,就要观察至少7个动作单元才能做出判断。
图片来自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 (FACS)
但这还没完,更复杂的是,每一个运动单元的运动幅度,还需要更微妙的被区分为ABCDE五个等级......也就是说,你不仅要判断一个人的“AU 1”是否动了,还得判断它到底动了怎样的幅度。
所以,朋友们,读心术是个细致活儿啊!
那有人又问了:如果潜心死磕,完全掌握了这些运动单元的分辨,是不是就能做到精准读心了?
说句丧气话,也不是......
且不说微表情的持续时间如此短暂,正常生活中很难去捕捉,即使你学会并且捕捉到了,也未必是真的。毕竟很多表情细节可以被“后天训练”,有些人的确能做到“内心翻江倒海,表情却毫无波澜”,也就是所谓的“反侦察”......
比如著名的美剧《别对我说谎》(Lie to Me),演员就精准活用面部肌肉表演了每一种情绪,并且做到了这些被表演出来的表情仍然被观众准确识别。
即使是心理学著名的“读心术”应用,例如犯罪心理学家们的“犯罪侧写”,也必须经过大量、系统的学习,还要结合犯罪嫌疑人的个体性格、行为习惯,才能做出判断。
一旦某些更严肃、更需要“微表情”的情况,还需要采集其他各项生理指标,比如皮肤电、脑电、心率变异性等等生物反馈技术。
看完这些,再看市面上那些“5分钟教你学会读心术”、“惊!原来这样就可以成为读心专家”,实在就太野鸡了。
所以,求大家千万别再问学心理的朋友:“猜猜我现在在想啥?”
各位父母亲戚,也不要在家庭聚会时,让学心理的倒霉孩子”给大家表演个读心术“了。
我不行,我没有,我不会,我做不到,饶了我......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