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中印之战后,如何处理3000多印度战俘(1962年印度战俘怎么处理)

1962年9月20日,印度军队越过“麦克马洪线”,向驻扎在克节朗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发起了进攻。随后,印度军队更是多次、大量的越过边境线,颇有一副来势汹汹的样子。

面对印度军队的挑衅与恶意,中国军队决定,要给予迎头痛击,绝不能让印度这个“恶邻”如此嚣张。

1962年10月20日,中国西藏边防部队开拨,利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围等战术,向印度军队发起进攻,史称对印自卫反击战。

(印军士兵)

在英勇作战、纪律严明的中国军队面前,印度军队只有失败一条路可以走。很快,印军主力被全歼,他们只能逃入深山老林中,希望靠地形躲过我军的进攻。

这场短暂的战斗很快就在11月结束了,印度军队毫无疑问获得了失败,而获得了胜利的中国军队虽然欣喜,但也面临着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在战争中俘虏的三千多名印度战俘怎么办?

要知道,中国军队可不是弑杀的日本人,中国军队是遵守战俘条约的。但毕竟战争刚刚结束,直接把俘虏放回去,很可能会让敌方的有生力量得到支援,这也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没有办法,我军只能按照规定,把这三千多名印度俘虏送回后方的收容所中。后来根据外交部档案解密,发现这三千多名印度俘虏实在是让人头痛的很,因为他们实在是太难管了!

这也很正常。毕竟中印两国虽然分属东亚文化圈,但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终究有着极大的差异。

有人也会好奇——印度俘虏究竟做了那些事情,才会让当时的负责人高呼太不好管了呢?

印度俘虏的第一个不好管,体现在登记方面。1962年底至1953年春,西藏军区开设了三个俘虏收容所,收容所有专人负责他们的物质生活、基础保障等,甚至还开了邮政信箱,能够让他们与家人通信。

但这些俘虏们毕竟是战俘,为了向外交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提供准确的俘虏人数,登记造册也是免不了的。怀着这样的想法,我国开始给印俘登记,但这时候才发现,给他们登记实在是一个大麻烦。

因为在开战之前,印度官方曾向士兵们灌输过我国对待俘虏的苛刻、严待等无稽之谈,所以这些俘虏们对登记都十分排斥、敷衍。

比如某个收容所中,十几个俘虏谎称已经登记过了,直到最后梳理人数的时候才发现名字对不上,只能再次给他们登记。

还有的俘虏可能是害怕自己的名字被登记后会给家人、朋友带来麻烦,所以他们干脆用假名、假身份,吹嘘自己家里如何有钱,想让我国军队放他们一马。

这可给我国干部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他们只能一个一个的核实,去伪存真,靠着慢慢的梳理,把一个又一个的俘虏信息、姓名给登记上去。

但仍有一大部分人十分排斥登记。这该怎么办呢?干部们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他们把俘虏召集到一起,等惴惴不安地印俘们站好后,干部们就开始讲解,说登记是为了方便安排他们的生活、供给物资、以及跟家人联系等。

最终,真诚的中国军队融化了印度俘虏心中那块名为不信任的坚冰,他们开始主动配合登记,甚至有人登记时发现自己的名字写错了,还会主动要求更正。

可即使是俘虏们愿意配合,在登记时依旧会让人头疼得不行。

为了方便管理、管辖,我国在给印俘登记时使用的是英语文字。可实际工作时,工作人员才发现,印度战俘的重名现象实在是太严重了。

比如常见的拉姆,辛格,一个部队里可能有两三个拉姆、两三个辛格,喊一嗓子,就能站出来好几个人。为了防止这种状况的出现,我军干部只能让这些印度战俘写自己的全名,而不写缩写来规避。

就算这样,一个个重名的士兵依然让军队干部头痛不已。万幸的是,我们最终在工作中找到了好办法——军号。印度俘虏姓名虽然相同,但军号肯定不同,干部们在姓名前加上军号,这样既好区分,也不至于出现太多重名的现象。

姓名好不容易登记完了,但这还不是结束。既然要登记战俘信息,那种族、宗教、家族要不要写呢?

印度军队士兵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们甚至会把这几样完全搞混,比如种族写印度教,或者家族写佛教等等。

这可愁坏了工作人员,但干想办法难得很,边干边想就难不倒聪明的干部们了。

他们把民族、宗教等信息列了一大张表格,登记人员人手一张,让印度俘虏指认,这样就可以简单区分出印度战俘中尼泊尔籍和印度籍的军人了。

登记完信息之后,干部们松了一口气。可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印度战俘的不好管还在后头呢,登记只不过是一个开胃小菜而已。

很快,战俘们的第二个不好管就出现了:那就是民族矛盾尖锐。而民族矛盾中问题最大的,就是锡克人与其它印度人的矛盾。

所谓锡克,是印度被俘士兵中最好战、最尚武的刺头儿,他们瞧不起其它被俘虏的士兵,尤其是仇视穆斯林、高尔瓦和泰米尔等战俘。

这些人自然也不会敢于被轻视、辱骂,所以两者之间经常会发生打斗。

而且锡克人与其它战俘的信仰也不一样,他们笃信锡克教,因为教派原因,他们每天必须祈祷两次,吃白面,擦头油。

但收容所毕竟是收容战俘的地方,更何况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我国的普通老百姓、士兵都没那么奢侈,哪有那么多好东西让他们糟蹋!

可信仰在印度人的眼中是无比神圣的。既然要求得不到满足,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了。战俘营里还有什么办法?只有抢!就这样,锡克人把目光盯上了其它印度战俘的日常用品、生活用油上。

由此,矛盾就产生了。抢夺他人生活用品的锡克人还嫌弃油不够,但是被抢的人已经心生怨恨,就这样,双方开始不断私斗起来。

除了问题最大的锡克人外,拉吉普特人也是经常出现问题的民族之一。拉吉普特族相对于其它印度战俘来说,比较骄傲自大,总喜欢夸赞自己的文化水平高。

单单是夸赞就算了,他们还歧视那些山区的印度战俘,认为他们野蛮,“不文明”,甚至对其打骂、排挤。

而其它印度战俘自然也不甘示弱,予以还击。就这样,拉吉普特人和其它俘虏也开始私下斗殴。

这可愁坏了工作人员,战俘收容所是让俘虏们来改造、认识到自己无端挑起战争的错误行径的,可不是让你们来打架的!

但这种事也难不倒他们,竟然民族矛盾尖锐,那就把不同民族的人分开就是了。

无论是锡克族、还是拉吉普特族,都分到不同的区域组织管理,自己人总不能打自己人吧?就这样,尖锐的民族矛盾引发的私斗也渐渐缓和了下来。

在登记结束、纪律稳定之后,第三个不好管的地方就出现了,那就是印度俘虏们的伙食问题。众所周知,印度虽然是东亚国家,但饮食习惯与中国差异还是很大的。

他们喜欢吃甜口的咖喱、糖,喝牛奶、甜茶。尤其是军官,这些生活水平较士兵相比更高的军官俘虏事情也很多,他们不仅吃的要求多,穿的要求也多。

衣服出现了破洞,那就必须得换,不换就不穿。吃的呢?不合口那就不吃,要求也多,糖要多,辣椒要多,还要好吃……如果达不成他们的要求,军官就会通过不满来表示抗议。

不只是军官,士兵也对收容所的粗茶淡饭表示不满。几乎所有的印度战俘都喜爱吃甜食,但物质匮乏的年代,甜食供应本来就很紧张,更何况中国人本来就没有吃甜食的习惯,国内的糖不多、运输也不方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干部都会主动向印度战俘做好解释方面的工作。

比如,干部们会告诉士兵,人体的营养、活动主要靠食物产生的热量,而热量却不一定要通过甜食来获得,即使是普通的饭也是可以的。

他们每天吃的食物,足够获取他们身体所需的热量,不需要再增加甜食了。

当然,俘虏们的意见也是需要考虑的。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军决定,可以酌情增加一些甜食供给。

在后续的时间中,糖的供应从每人三钱增加到了六钱,足足翻了一倍,这让印度战俘们对甜食稀少的不满渐渐消失。

除了甜食之外,肉类、面食的“特殊要求”也是印度战俘们在伙食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

印度战俘百分之八十都是印度教徒,信仰梵天。印度教将牛视为神圣的化身,所以他们不吃牛肉,只吃新鲜的羊肉。

可即使是羊肉,也不是谁杀都行的。印度俘虏要求很高,他们必须要本民族、本宗教的“兄弟”来杀羊,这样产出的新鲜羊肉他们才肯吃。

而在面食,也就是主食方面,来自天南海北的印度战俘也有较大的差异。

比如来自廓尔喀、阿萨姆孟加拉的泰米尔人就习惯吃米饭,前文提到的锡克人呢,就喜欢吃面做的饼子。拉吉普特族和高尔瓦族相对来说就不挑食,什么都能吃。

可即使是有米有面,也不代表印度战俘就愿意进食了。他们需要配料、配菜才能吃下去,而配菜还必须要辣,否则也不肯吃。最好是有土豆、豌豆、白菜、洋葱和其他蔬菜混合在一起,这样他们才会吃的开心。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收容所曾经试过把粉条做成甜的主食,印度俘虏就很喜欢吃。可如果把粉条做成菜,印度俘虏就不爱吃。

同一种食物,不同的做法,就收获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反应,实在让人不解。

为了解决印度俘虏肉类、面食上的饮食问题,我军在相应标准上做了调剂,满足了他们对油、糖、辣椒、羊肉和土豆的要求,并让后勤人员抓好食物发放工作,防止浪费。

为了改善战俘们的伙食,管理伙食的人员和领导甚至会亲自到印度战俘伙房营指导烹调,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在我军诚恳、认真的工作态度下,印度问题的饮食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吃饱了,喝足了,接下来就该干活了。毕竟让印度人来战俘营里是改造的,可不是来当大爷的。

但当工作人员们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印度战俘第四个不好管的地方又出现了——不干活。

准确的来说,是稍微有点地位、有点权力的军官们拒绝劳作。这些印度军官自认为高贵,把体力劳动看作下贱的事情。

他们认为,这种活让普通的大头兵去干就行了,自己可是军官,怎么能劳动呢?惊人的是,印度士兵们也认为军官的做法是“理所当然”。

尤其是扫厕所、理发等劳动,这在印度是属于“低贱之人”才会去做的,种姓稍微高一点的印度俘虏都不愿意做。

这是我军万万不能接受的。中国人民的宗旨就是人人平等,劳动士兵得干,军官也得干,谁都逃不了。不仅让他们干,我们的士兵还带头干,努力干,加油干,身先士卒。

在印度战俘们惊讶地眼神中,中国干部拿起铁锹冲进了厕所,拿起理发机器,开始为印度战俘理发,这让印度战俘大吃一惊。

许多低种姓的“首陀罗”“不可接触者”甚至纷纷流泪,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好军队。

在中国军人的身体力行下,许多印度俘虏也抛弃了心中的成见,开始跟着一起干活。

一个印度俘虏就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在收容所去拾柴,发现身后跟着一个我军的中队长拿着绳子走在后面。

印度俘虏说,他当时觉得,中国长官拿着绳子跟上来,肯定不是干活的,而是来监督自己的。如果自己不好好干,那么一定会被捆起来。所以他就努力地拾柴、拼命地干活。

可后来,他发现中队长自己也在拾柴,心中就疑惑了,难道对方不是来监督自己的吗?他问出心中的疑问,中队长则笑着告诉他,自己手中的绳子是捆柴火用的,不是来打他的。

印度俘虏这才恍然大悟,中国的军队真是人人平等,跟印度军队大不相同。

除了四个最不好管的地方之外,还有一些小细节上也会让工作人员们感到头痛。

比如印度的军官,他们往往思想守旧、偏激,十分反动,虽然不敢跟工作人员当面对抗,但他们往往会唆使其它士兵违反几率。

偏偏印度的军官在士兵中威慑力、控制力都很大,很少有士兵敢反抗他们,于是收容所中,便经常会有印度士兵合伙破坏所中的规章制度。

我军对其解决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军官战俘单独编队,让他们与士兵隔开,这样,无法接触的士兵的军官们就很难煽动其它印度战俘搞破坏了。

还比如,有的思想顽固、反抗意识强烈的印度俘虏会煽动其它士兵,一起反抗。有一次,扎拉收容所五队的尼泊尔印俘闹绝食,理由也很搞笑,他们觉得粉条做的菜不好吃,不尊重他们,所以才绝食。

正在干部们研究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绝食居然很快就平息了。原来,一位印度俘虏将这群人闹绝食的事情告诉了他的叔叔,这位印度俘虏是个少校,是印度俘虏中的军官。

他对中国士兵的印象很好,认为能够同甘共苦、愿意倾听他们意见,一起劳作的中国士兵是很尊重他们的人。

所以在听到有同胞闹绝食之后,他就主动请求队长把士兵召集在一起,来对他们进行训话。

在队长的默认下,这名少校把印度俘虏们叫到了一起,斥责他们有吃有住还起哄,实在是太糊涂。并谈到自己在二战时,被日本人俘虏后的悲惨经历,与我国的所作所为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我国人道主义精神的赞美。

在这名少校军官的训斥下,绝食的尼泊尔籍印俘们从此老实了下来,再也不闹腾了。

在解决完这些“不好管”的问题之后,印度俘虏们逐渐适应了收容所的生活。他们开始期待,什么时候能够回到梦寐以求、朝思夜想的家乡?很快,机会就到了。

1963年4月21日,中国国防部发出声明,全面释放印度被俘人员。

其实早在3月26日的时候,我国军人就通知了印度俘虏,会释放他们的消息。中方为一部分俘虏量身订做了皮鞋和西服,还准备了许多个人用品。

就这样,一直到1963年5月25日,所有的印度俘虏都被释放。他们向中国军人挥手告别,昔日的敌人,现在却完全看不到敌意。

或许在中国战俘营中的生活,将会是他们一生中永远都无法忘记的时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