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把籍贯挂在嘴边,何为籍,何为贯?(古代籍贯与现在籍贯有何不同?)

古代籍贯与现在籍贯有何不同?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是《尚书·多士》中记载的一句话,可见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户籍”这样的制度萌芽。

到了周朝时期,户籍制度基本上已经彻底成熟,并开始在全国推广。例如在《周礼·秋官·司民》中就有相关记载,说是一种专门掌管登记万民之数的官员,他们统计居民的人数、居住地、性别以及每年出生和死亡的人口等等,将其整理成册之后上呈给司寇,然后由司寇上呈给君王。

这些就是我国早期“户籍”的存在形式,到了现在的话,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无论是面试也好,还是办理业务也好,都需要提交个人相关资料。其中,跟户籍有关的一项便是“籍贯”了。

说到籍贯的话,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古代的“籍贯”跟现在的“籍贯”有区别吗?

事实上,要知道古代的“籍贯”跟现在的“籍贯”有何不同之处,我们就要了解一下古代的籍贯是什么了。

一、古代籍贯

古代的籍贯在实行户役制的前提下,籍和贯通常是分开的。籍通常指的是役籍,也就是说一个人或者他一家子从事什么行业,就是什么行业的籍。比如说,做工的就是匠籍,当兵的就是军籍等等,通常这是无法改变的。而贯呢,则指的就是乡贯,也就是祖籍。

但在清代废除役籍人役的世役制度之前,是没有现在的“籍贯”制度的。也就是说,要完全将籍和贯分开的话,又否定了一个最基本的制度,那就是户籍(现籍)。因为很明显,从文献中可以查到的资料来看,有很多古人既有祖居地,又有现居地。

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籍贯一词在古代既有役籍乡贯的意思,也有户籍登记住址的意思。不过,从一些文献中来看,其籍贯一词大多单指祖籍,而并非是役籍。

另外,由于古代役籍类别过多的缘故,其中有些类别也容易混淆。比如说,古人所说的“原籍”,这跟现在的“原籍贯”并不一样。古代的“原籍”有些情况特指的是“祖遗户役”,也有的情况指的就是祖籍。

比如说,在《三宝太监西洋记》有天师老爷跟老者的一段对话:“你祖籍何处?”“原籍浙江会稽县人士。”可见,原籍有祖遗户役的意思,但在一些情况下,同样指的是祖籍。

不过,在明代官府认定某人的籍贯时,通常是以某人的占籍地(指迁离原籍另在某地登记户籍)为定,而并非是以某人的祖籍为定。但在不涉及服役、科举等官方事宜时,百姓通常认定籍贯是自己的祖籍,而非是现籍。

因此,总的来看,古代的籍和贯虽然各有不同的意思,但通常一并使用时指役籍和祖籍,同时,大多数时候指的还是祖籍。也就是说,在户役制度的背景下,古代的“籍贯”含义比较复杂,但在复杂的同时,籍和贯早已经有了“混用”的趋势。

那么,现在的“籍贯”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事实上,现在对于籍贯的定义跟古人的籍或者贯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但又有一点不同。

二、现在的籍贯

现在人对于籍贯的定义基本上就是祖居地,通常指的是祖父及以上的父系祖先出生地或者长久居住地。简单的来说,就是某人祖父往上的父系祖先出生在哪里,或者在哪里定居,那么哪里就是某人的籍贯,也可以叫做原籍。

当然,这样说起来简单,但对现在的人来说还有一定的问题。比如说,某人的父系祖先在河北出生然后定居于河南,到了他祖父那一代又出生于山西,然后又定居到了北京。若是按照此前定义来讲,那这个人籍贯到底是哪里,就很容易把人弄糊涂了。

不过,在公安部1995年有关户口簿事项通知的定义中,籍贯指的就是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如果是弃婴、或者其他籍贯不祥的情况,那么籍贯就是收养人或收养机构所在地。另外,如果是外国人加入我国的,籍贯就是入籍前的国家名称。

也就是说,即便某人父亲从一个地方迁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而他又迁到了别处,但他的籍贯就是他祖父的户口所在地,跟他父亲落户到哪里没太大的关系。当然,若是他儿子的籍贯,那就跟他父亲的户口所在地有关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籍贯跟古代的籍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是都有祖籍、原籍的意思。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古代的籍贯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役籍的意思,同时,古代籍贯中的祖籍并非如同现在这样,限定在三代以内,而是会往前追溯很多代。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的“籍贯”跟古代的“籍贯”有一些关联之处呢?

实际上,若是细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在某些事项的“应用”上,现在和古代确实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三、关联之处

前面说了古代籍贯和现在的籍贯有一些相似之处,虽然都指的是祖籍,但同时也有些细微的差别。不过,这只是在“籍贯”一次定义上的一些相同和不同。其实,若是深入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在某些认定审核的场合中,现在似乎沿袭了古代。

比如说,明代官府审核籍贯最严格地方和场合就是科举考试的时候。因为明代乡试考试以布政司为单位进行并分有一定的名额,会试则有南、北、中三个地域按比例进行录取,所以为了地域公平性,严格审核读书人的籍贯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在万历五年读书人李植开考报籍,所提供的籍贯是这样写的:“李植,贯山西大同府大同县,民籍。”从表面上来看,古代将籍和贯分开很正常,其意思大家也都明白。

但从《明史》中我们可以得知,李植的父亲李承式是从大同徙居到了江都的,也就是说,李植开考报籍的时候,报的并不是现居地,而是原籍。这是因为李植在江都居住时,并未在当地“占籍”。

这样一讲的话,大家是不是感觉很熟悉。没错,现在高考也是这样。如果某人从原籍贯迁到其他地方,但又并未在当地落户的话,那么他参加高考只能回原籍贯,也就是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

虽然说,两者形式有所不同,也有细微的差别。但在某种方式上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关联之处的。

从这些细微之处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一下,尽管我们现在所指的“籍贯”跟古代不同,但在某些程度上,现在的“籍贯”制度订立和改革应该“参照”过古人的户籍制度,而且在一些方面还沿袭了下来。

结语: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古代的籍贯确实跟现在有些不同。简单的来说,古代官方在一些场合认定中,籍和贯是明确分开的,籍就是役籍,贯就是祖籍(或占籍地)。而非官方场合,籍和贯通常是连在一起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籍贯指的就是祖籍。

现在的籍贯就是祖籍,而且特指的就是祖父的户口所在地。这一点,其实就相当于古代的“贯”,也就是“占籍地”。当然,现在跟古代一样,倘若某人在落户地(占籍地)登记籍贯(原籍)之后,祖父又迁走他处了,那他所登记的籍贯是不能随之而变的。

参考资料:《三宝太监西洋记》、《明史》、《尚书》、《周礼》

“籍贯”的历史演变与现代意义

籍贯,于现代意义来说,即是老家的意思。

现代的人,流动频繁,不少年轻人和老家并无感情,因为也许他根本就在老家一天也未生活过,他的“籍贯地”只是他爷爷辈的出生居住之地,所谓祖居之地是也,“籍贯”之地的人也不认识他。

那,为什么在求职上学参加工作所填的各种表格中要有”籍贯“这个栏目呢?

远古时代,人们过的是“原始共产主义”的日子,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无分彼此,包括孩子们,新出生的孩子也是大家共同养育。

生理所限,游猎劳动总是男人们干的多,女人们干的少,除了体力原因之外,还因为女人们总是在不断的怀孕生孩子中,能直接创造的财富怎么也比不上男人。

可是,孩子作为新人口,将来的劳力,也是重要财富啊。

这时候的社会是母系原始社会,一群一群的部落四处游荡,追逐水草而居,并没有什么“籍贯”之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诞生,定居生活开始,私有制也就出现了。

是父系社会的私有制。

孩子也当然是私有的了,一切权力归属于身强力壮有能力保家固土的父亲。

家国就出现了,君王成了最大的“父亲”,天下人民全部变成了他的子民,变成了他的私人财富。

这财富委实太大了,很不容易管理。

所谓“籍”,本义指的是登记造册的 “簿书”,注意,“簿”字是“竹字头”的“簿(bù),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纸张,所有的字都是写在竹片上的。

普天下的人每人一个或者二三个竹片,上面写着他的父亲是谁,祖父是谁,祖宗是谁,儿子是谁,兄弟姐妹是谁,家里又有多少土地,职业是什么,住在那里,教育程度等等。

肯定有人说了,这不就是是户口册子吗?

这是户口卡片!

现代社会把一家人的户口卡片组成一本户口册子,使用的是下图的塑料本子,一张一张的装进去。

以前没有塑料本子,只有绳子。

在古代,一家人的户口册子是用绳子把竹片子贯穿起来的。

所以,称为“籍贯”。

《隋书·经籍》说:

其无贯之人,不乐州县编户者,谓之浮浪人,

比如和尚道士就是没有籍贯的人,如果还俗是需要重新贯籍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者经商,或者致仕,或者从军,或者逃荒,人们开始四处迁移。

但是,他的户口册子,他的“籍贯册子”还是在故乡啊!

慢慢地,籍贯也就有了祖籍地的涵义。

时至今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