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摆地摊和之前的夜市摆摊有什么不同?(城管与商贩合作,摆摊规范化助推地摊经济发展)

城管与商贩合作,摆摊规范化助推地摊经济发展

城管给商贩打电话要求去摆摊,商贩竟然不相信!!!

商贩:你是城管的?你叫我去摆摊?

城管:是啊!

商贩:等于说可以去摆摊了是吧?

城管:我们规划了两个点可以摆。

商贩:你该不会是骗我的吧???

城管:没有,我是XXX城管中队的副中队长。

商贩:我不相信,要不你哪天在那现场,然后我去看一看。

城管:那边我会去定牌,你看一下到时候你看到牌子的地方摆,知道吧。

商贩:有那么好的事啊!那个要租金吗?

城管:没有没有租金。

商贩:还有这么好的事啊!不要租金是吧?

城管:对对对。

商贩:哦~这么好的事啊!那是不是我还可以交一些其他的摆摊的都过去啊?

城管:都可以都可以。

从商贩“最初的不信任”到“一再的确认”到最后的“叫其他人一起去摆摊”,从语气中可以看出商贩的心情,终于不用再躲着城管,终于不用再害怕听到“城管来了”这句话。

其实现在的摆地摊和之前的摆地摊的的区别就两个字规范。

以前是的摆摊是哪里顺眼摆那里,可能会忽视是否影响交通影响出行之类的,引得居民或者过路司机怨声载道。现在的摆摊都是经过城管部门允许的,不可能私自占道经营。

这个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地摊一般分为两种:固定场所的地摊和临时场所的地摊。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固定场所来摆摊,比如郑州的健康路、濮阳的体育广场等等,这些都是固定的场所,每个商贩有固定的位置,这样固定场所的固定位置一般都是收费的。

这样是为了方便管理,不会出现一些抢占摊位的现象,也就避免了商贩与商贩之间的竞争。再者在摊位的设置上也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鞋子、衣服、玩具、食品等,根据不同的分类会有不同的区域划分,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会增加不同区域的人流量,对商贩同样有利。

临时场所的报摊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允许摆摊,比如在小区门口,或者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城管部门会划分出一个区域作为摆摊的临时场所,允许商贩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站到经营,这样的摊位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主要就是为了给流动商贩找一个“家”。

从“以前的禁止”到“现在的允许”,这样的转变给在当代经济的推动下产生的。

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的商场关门歇业,很多人失去的经济来源,而大多数人有没有所谓的创业资本,对于他们而言,生存下去才是最主要的,那么最简单的就是用最少的资金创业,毫无疑问,摆地摊是最佳的选择。

近日,深圳一家快要倒闭的商场规划临时摊位,当天就吸引客流5万加。

成都成为率先允许摆地摊,被赞最有烟火的城市。

现在各地都已经纷纷开始改变政策,中国不能没有地摊经济,中国8亿都是普通大众,这一政策对于普通大众是一个利好。

一个城市一味的高大上会“害死”很多人,假精致的生活只能培养人们的虚荣心,我们需要接地气的生活,烟火气的人情味才会让人感受到城市的温暖。

文明的地摊经济既经济实惠,又有生活感,人气十足才能给城市带来活力。

不得不最后强调一句:规范规范再规范,只有规范,地摊经济才能更好的发展。

改革开放下的地摊经济发展过程及其在大城市的适应性问题

一、地摊经济文化的由来

早在清末民初时期,每天就有城外的农户及买卖人,一早进城售卖一些时令蔬菜、水果、北京小吃之类的产品,有的走街串巷,有的在一些指定地点售卖,卖完或到时间就回去了。由于没有租金,相对就实惠,是百姓人家不可或缺的购买形式,有的买卖好的就租个或买个小门面,但大部分还是以地摊为主。

解放后,公司合营,基本没有了这种个体经济,好些人该合营的基本就成了公家的买卖,一些城外的个体也就在各个村里生产队种地,挣工分了。

二、改革开放初期,地摊经济文化的形成

1、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一些返城的知青和城里的待业青年,开始了各种小生意的买卖,从南方倒腾服装、电子表等各类产品,基本在动物园、国华商场、永定门、雅宝路、天坛、隆福寺等地,从松散的地摊,逐步到有组织的售货摊位或临时小屋,规范升级。

2、在这同时形成了王府井、隆福寺、西单等夜市,这当时成为了北京市民的一种文化生活,那时的生活也比较单调,改变了天一黑就回家的生活习惯,有事没事儿的就到夜市逛逛,吃点小吃,买点东西,极大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三、改革开放中期,下岗人员及外地人员加入进来

到了九十年代,有些下岗人员也是加入到个体经济浪潮当中,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做各种能挣钱的买卖,从卖西瓜、冰镇汽水,一步步走过来。外地温州等地人员到北京做一些服装生意,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

后期,就形成了动批、雅宝路、永定门温州商城等几个比较集中的商圈,这一批人基本就结束了了那个时期的地摊生意。

到了2000年,地摊经济主要就是以人们日常蔬菜、水果为主,也就是相对集中在一些大的市场,基本散户很少见到了。特别是2017年大兴的一场大火,基本就清理了一些做小生意外来人员,因为从居住到摊位都已不能承受了。

四、地摊经济是否还适合大城市

以北京为例,现各种便利超市各个社区街道周边都很方便,在加上网购,基本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最关键的是做地摊经济的基本是外来人员,从生活成本上考虑,比以前加大很多,如果单纯靠地摊生意能否维持?特别是在什么地方摆地摊,如何管理等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探讨。

地摊经济是一个时期的产物,就像我们今天有谁还会再用算盘计算一样,凡事都要讲求实事求是,不要一窝蜂就干,这样才能利于人员和社会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