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里的水银有多少吨?(秦始皇墓地水银有多少吨)

秦始皇地宫,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这个结果也引起考古界轰动。目前,我们还没有能力完全揭开秦始皇陵的真面目。

秦始皇陵神秘莫测,曾以水银营造盛世奇观令人惊叹。从以前到现在,人们对这个满布疑云的地方作出了许多猜想和研究,而关于地宫中藏有大量水银的说法也是各执一词。早先,有研究人员对秦始皇陵封地的土壤进行了汞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这里的土壤的汞含量高于周边土壤,进而大胆猜测水银是来自于地宫。

《史记》有云,秦始皇陵中有大量的水银,多次的测验和物质探测,也证明了一个事实——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是正确的。此结论一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轰动,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质探测和土壤汞含量的测定的结果来看,史料记载得到了证实,同时,这也是证明地宫存在水银最有力地证据。

而且,有学者说:“水银可使人尸身不腐,还可以防止盗贼”,鉴于这两点,一代霸主秦始皇的尸身可能依旧完整的存在于地宫之中。但是,任何结论都无法让所有人信服,另外一部分人都觉得此判断是不严谨的,毕竟,在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有太多的外部因素会影响所测定的土壤中汞的含量。

造成汞含量增高的因素有许多,如:工厂中排出的含汞的污水,废弃物,农药中的汞等等。历史记载,临潼县曾出现过大规模的重金属中毒现象,其中,便包括汞中毒。除此之外,人们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中,会使用农药喷洒作物,农药中就含有汞,这些有毒物质必然会污染土壤污染水源。

除却外部因素,就算地宫中实打实的存在大量水银,但是,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获得大量水银,并将其灌入地宫的?查阅史书我们可知,中国古人大多采用加热丹砂的方法来获取水银。当然,自然界中也存在着水银矿洞,这是天然的,可以直接进行开采并且加以利用,但是,天然的水银数量很少。

搞清楚了水银的来源,接下来我们来唠唠丹砂,从《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描写,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丹砂来自巴蜀一地,获取之后用来制造水银灌入地宫。此外,很多学者在陕南一带的红框中发现很多秦代古矿洞,根据秦陵水沿岸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从此处获取原材料是最省事儿的选择。

紧接着,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对秦始皇陵的封土区域进行探测时,发现了大片的强汞异常区域,段清波教授曾指出:这些水银是一些吸附汞,来自地宫的水银挥发。同时,还有相关学者大胆估计,秦始皇陵地宫中最少有一百吨水银,如此数据让人难以置信。

皇帝老儿费尽心力才一统六国,才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享用不尽的富贵荣华,无法舍弃这些身外之物的秦始皇极度渴望长生不死,不过,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不可避免。既然难逃一死,那么,就在归西之后的居住,其坟墓上做做文章吧!迷恋权利和尊贵地位的他在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就着手派工匠修葺陵墓,工程浩大,直到驾崩之时陵墓才修建完成。

甚至,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绝世雄风,他命人挖掘沟渠,倒入大量的水银,最终,形成了江河大海。再加上,挥发之后的有毒气体也让盗墓者无法靠近,很大程度上保护了皇陵的安全。

“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陵的地宫中有大量水银的说法合乎情理,但是,总有人迷之执着——既然这里的汞含量如此之高,那么,史料中为何没有记载秦始皇陵周边县城村镇中毒死去的事例?为了解答这个疑问,专家提出:要对距离秦始皇陵较近的水域也进行汞含量探测。

不过,只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探测结果更有说服力,还要将封土从顶部开始到墓的底部逐一取出,然后,测量其含汞值,一一记录下来进行比对,查看含量趋势。如果,由墓地顶部到墓地底部的汞含量是呈逐渐加强的趋势,如此,才能够证明汞含量异常的原因就是地宫的深处还有大量的水银。

关于秦始皇陵,有太多的疑团,除了上面说到的那些,还有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人们是通过何种途径将一百多吨的水银运输到陵墓所在地并将其灌入的?其实,这就是大家伙瞎操心了,中国古代有太多的能人工匠,奇人异士,他们的智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自然有人可以运用一个独特的方法来制造这样的奇观!

并且,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那个时期,有人就制作出了山川河流的模型,能够做出模型,必定也能将之付诸行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