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爱玲?(张爱玲:冷漠终老的苍凉传奇)

张爱玲:冷漠终老的苍凉传奇

没有什么太好文笔,也对答题算不上热衷,但看到此条问题还是想回答下,只因我和她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呵呵,别误会我和她生活过哦。

据学者考证,天津赤峰道83号无限接近张爱玲儿时故居,而我也是在这幢法式洋楼里长大的。

在儿时有记忆起,总是会有一些中文系的大哥哥大姐姐来我家门前逛,后来得知他们是为了一个叫张爱玲的人,于是这份好奇心让我也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

不可否认,儿时居住在天津的张爱玲应该是她这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后来悲剧式的命运伴随她一生,冷漠疏离,孤独终老。

张爱玲不世出的天才作家,但论其为人,恐饱受质疑,很多人评价她没有爱心,包括与她齐名的梅娘也曾这样说过。

其实我觉得他们似乎没有说错,张爱玲无论对人对己,一直都很凉薄,举几个例子:

1,她母亲客死伦敦之前曾写信给她,希望有生之年能再看她一眼,但她却觉得是母亲没钱了,管她借钱看病,为了老死不相往来便匆匆寄了一百美元给她母亲。几个月后,她母亲的遗产寄到了张爱玲美国的住处,里面全是值钱的古董。

2,据其弟弟张子静说,她离开大陆去往美国 ,半句都未曾和他提及,就这样此生再未相见。而张爱玲去世时所留遗嘱也未提到这个一生过得都很糟糕的弟弟。不留,不是无需,只因无情。

3,疏离朋友,批判父亲,母亲,舅舅。对文坛上赞誉她的前辈亦是无情的讥讽。

不仅对待身边之人表现出来的苍凉,即使对待自己也是苛刻自虐到极致。

在《小团圆》里,她竟然用尽耐心去细细描摹自己流产的心碎经历。

张爱玲文字当中的冷则是她心中的冷,而她心中的冷,追本溯源是她原生家庭里的冷,是其风流成性的丈夫的背叛。

其居住在天津的几年或许是她最美好的童年时代,因为那时父母风华正茂,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司机保姆样样皆有,生活得很是安逸。

但好景不长,因其父乃封建遗少,有逛窑子,捧戏子,吸大麻,赌钱,讨姨太太等等恶劣行径;其母是那个时代的前卫女,自然看不惯这一切,便毅然决然舍儿弃女,出国留学去了。

其母走后,其父更变本加厉的对张爱玲辱骂责打,后来搬回上海后更因得罪继母险些几次被其父打死。

是一次又一次的责罚与辱骂,让这个原本天真善良的女孩的心开始冷化。

比起父亲,她的亲母也不遑多让,她在香港大学上学时,放暑假时只有穷困潦倒的学生才会被学校收留,而她母亲宁可自己住在半岛酒店里,也不让她一起同住。

更有一次因为她得到了老师给的800元的奖学金,本兴致勃勃拿回让母亲高兴一番,岂料竟被母亲怀疑是靠身子才从老师手里拿到的钱,让她把钱放下赶出酒店,转手就在牌桌上把这钱输了。

正是被父母一次次的否定,忽略,贬低,冷落,遗弃,即使她有着旷世才华,但在心理上她早已是弃儿,她已无法感受到爱,更不会恨,只会冷漠的活着。

下面说到她更大的悲剧,就是与汉奸胡兰成的爱情了。一个女孩,童年时期就缺乏父亲的爱,甚至遭到嫌恶与殴打,那个真实的父爱是得不到了,那就找一个能像父亲一样的伴侣吧!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则让她陷入了一段更大的不幸之中,胡兰成这个情场老司机正是抓住了这点 轻易的玩弄她于股掌之间。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横溢的其女子,也是一个心理受过创伤的病人,但她更是一个苍凉的传奇。

张爱玲的作品反映了其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观点,应该尊重其作品自身的价值,并从历史的角度客观评价。

文化汉奸张爱玲的作品应该全部封杀!

张爱玲在抗战后被视为文人汉奸之一,遭到当时舆论的谴责讨伐和民众的厌弃痛恨,几为人人喊打的落水狗,彻底丧失了日占上海时期的风光。

但今天不知为何,张爱玲的作品堂而皇之的大行其道,摆在了各种书架上,并被冠以各种美誉称呼。是我们当时把其作为汉奸弄错了,还是人们选择性的遗忘呢?

张在50年代写色戒这部小说,隐含着为自己与汉奸胡兰成交往结婚并与日本人合作的行为辩护的深意。

今天来看是洗脑非常成功的,现在的年轻人完全就不了解处于哪个时代的悲剧,也同样不理解在当时情况下,张写出这些作品背后的含义。就如同今天没有感同身受过阶级压迫下,不理解杨白劳和喜儿的人间惨剧的发生。

张之所以是文化汉奸,不是因为其嫁给了胡兰成这个汉奸,而是其自身的行为和主动意识。从抗战一直到香港,再到美国孤老死去。张就没有反悔过自己这种背叛民族的行为,并抓住一切机会自辩。不过在西方的操作下,这种自辩看似要成功了,自己也终于要被洗白了。

张的汉奸行为在于,其文学作品也丝毫没有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甚至连基本的人性良知都欠缺,张的文字仅仅只关心自己的个人感受和男女之间的风花雪月男欢女爱,与当时的大时代局势格格不入,所以只能是在日本占领上海的非常时期才有市场——日本人自然是希望中国人沉浸在个人的私情欢爱上而淡忘自己的民族身份意识以利于其对中国占领区的统治,张的这些描写男欢女爱风花雪月而没有丝毫的民族国家意识的文字正符合日本人的心意。

张爱玲和张粉们虽然为张在抗战中的那些出格的行为辩护说是因为她“不问政治”,但她本人却实实在在地与政治紧密相连。张不仅与大汉奸胡兰成相交结婚(实际是张的小三小妾,胡并不是与元配离婚后再娶她),而且与日本人扶持的文化机构密切合作,张的多数作品也是发表在这些日本人控制下的书刊上,张不擅社交却频繁参加许多有着日本背景受日本渗透控制的文化组织机构举办的活动,为日本人粉饰“日本占领下的上海太平局面”和彰显“上海文化繁荣”做出了一般中国文人不敢想不敢做的“贡献”。

张的作品中许多都是描写日本占领下的上海的“太平盛世”景象中的小市民亡国奴们的美好情爱生活的,最夸张的是张的一部小说里描写的在日寇的轰炸警报声中电车上的一个男人却为打发无聊时光而陷入一段美好爱情生活的幻想中。如果不知道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只是看这部小说,你会觉得日寇占领下的上海简直是“人间天堂”。

张爱玲这个没有汉奸名头却有汉奸之实的女汉奸,张爱玲固然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和地位,但也不过是时势使然,如果不是抗日战争中上海被日寇占据,稍有点国家民族意识和骨气的文人作家们不是撤退到大后方就是在上海对日本占领当局消极抵抗(不发表作品,不参与日本占领当局组织的各种“粉饰活动”,比如钱钟书的围城就是在上海沦陷期间写出来的但是却等到抗战胜利后才正式发表),可以说正是这种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的非常时期让张爱玲有了崭露头角的可乘之机,在没有多少有实力的大家名家竞争的情况下,张才能发出一枝独秀的耀眼光芒,在上海文坛上一夜窜红,日本当局为了在上海粉饰太平而多数中国作家拒绝配合,于是“不问政治”的张爱玲就这样被日本人选中成为粉饰“太平”彰显“上海文化繁荣”的道具。

如果张是在抗战前出道,在当时上海文坛名家大家云集的情况下,张爱玲的光芒即使不会被淹没,也绝不会如抗战时那般耀眼。从这个角度来说,张可真算是颇具“发国难财”的眼光和胆量的“行家”了。

在面临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民族存亡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使不能杀身成仁,至少也绝不能资敌投敌,对于抗日军民,张没有给以任何帮助,连同情都没有,反而是与日本人、汉奸们过从甚密如漆似胶,于抗日救亡无益而对日本侵华有利。

张不仅与亲日汉奸们交往甚密,而且在抗战结束后继续与这些汉奸们保持着来往,对于张的丈夫——大汉奸胡兰成可谓是“不离不弃”,即使胡兰成逃跑途中拈花惹草,张也把自己的稿费和积蓄寄过去资助他,相比之下张对于其父母家人则是极其冷漠冷血。亲日媚日,与汉奸交往,帮助汉奸,这不就是汉奸们做的事吗?

爱情和人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可以穿越时空打动不同时代人心的东西。张的作品在描写爱情和人心上有其独特的一面,也正是这一点让今天和平时期的读者忽虐或淡化了张作品与其所处时代局势的尖锐矛盾而只集中于情爱,也因此而极度宽容张的为人处事,甚至对抗战胜利后民间舆论指责并要求惩罚张在抗战中的亲日媚日行为的事情进行指责。但事实上张既对不起当日的抗日军民,也对不起今天那些喜欢她作品并极力维护她的读者。

1951年底,在香港的张爱玲,接受麦卡锡的邀请,第二年春天她便开始了工作。1952年,张爱玲在翻译了美国新闻处安排的几部美国小说后,陆续写出了《秧歌》、《赤地之恋》两部反共题材的拙劣作品。

时任香港美国新闻处处长理查德•麦卡锡后来向台湾作家陈若曦炫耀是“他们提供大纲和资料授意张爱玲坐在书房里写出来的”。张爱玲后来也在访谈中承认:“《赤地之恋》是在授命(Commissioned)的情形下写成的,所以非常不满意,因为故事大纲已经固定了,还有什么地方可供作者发挥的呢?”(水晶《蝉——夜访张爱玲》)

张爱玲的《秧歌》主线是写“苏北农民在1951年土改后被勒索“捐献”,终于“暴动”。村民们奉命备齐年礼,扭着秧歌到军属家去拜年。”事实上张爱玲从没有参加过苏北土改,哪怕是几个月的观察体验都没有过。但是在美国新闻处的美元攻势下,她拿着美国人授意的大纲写出了这本诋毁中共土改真实情况的小说。

而在张爱玲的下一部小说《赤地之恋》笔下,解放农民的“土改”,反对腐败的“三反”,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抗美援朝”,全被写得面目全非,黑白颠倒。这时,张爱玲已明目张胆唯美国新闻局的大纲和细节资料是从,全身心地为美帝国主义的政治服务了。

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两部小说都属于美国新闻处策划并由反华的美国亚洲基金会特别资助一批“绿背小说”,而且都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宣扬反华思想。

具体可以参考:苏真|张爱玲,美国国务院与冷战媒体美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