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有问题怎么疏导?(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心理问题)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心理问题

心病还需心药医。打个比方,就像我们身体生病了,我们不能去药店随便买来一种药就服下。所以,对症下药才是病好的根本。无论是去大医院看医生,还是去药店买药,都需要我们的配合。我们配合什么呢?自己把自己的心理面想不开的问题确定下来,或者说是范围确定。这样,通过医生的询问,或是自己的描述才能更好、更快的找到你病的解决办法。所以,现在有两种方式可以疏导。第一,找别人帮忙;第二,自己一点点找出原因,通过自己的方式将问题解决掉。第一、找别人帮忙。比如:心理医生,过来人、心胸宽阔的人、有智慧的人。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不要找心胸狭隘的人和与自己有同样问题的人,因为他们也同样是病人,病人之间可以讨论病情,却不可以相互给治病。通过这种方法,可能自己要更省心,只要自己用心去听、理解和配合即可。所以接下来的第二种,涉及到的事情可能更多。另外,也将第一个方法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在下边进行展开分析、解答。第二、自己给自己开药方。自己能帮助自己解决掉心理问题吗?可以的。西方人可能更强调找心理医生,在中国更多的人还是依靠的是自己。如果自己有改变的决心和勇气,不认死理、不是十年八年的心病,只要方法正确,就可以办到。第一,圈定自己的问题范围,如果能锁定具体是什么问题那就更好了。第二,所有问题,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说人际关系也好,说因人际关系而让自己心理出现了不快。要么是自己被别人伤害了,要么是自己把别人伤害了。如果只是小事,可能是自己的心胸过于狭小了。如果是自己被别人伤害了,自己分析这是个多大的事。如果只是因为别人一时之间的疏忽而没有顾及到你的感受,那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心胸过于狭小了,看一部电影、出外散散心,这个事也就很快过去了。怎么来确定这是小事还是大事呢?自己可以根据以前和现在你们多次的交往中,通过他对你的态度当中寻找到蛛丝马迹,确定你心中的问题算不算得上是真正的问题。举个例子,曾经我帮助朋友的儿子网购了件商品。后来商品出了问题,但这事他们谁都没和我说。这事过了一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的儿子咨询我问题,我才知道事情的原尾。当时,给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这个事是不是朋友的儿子通过向我咨询问题,有意让我知道我帮他买的商品出了问题。我通过回想朋友他儿子的性格,和我们以前接触他给我的印象。后来,我解除了心里怀疑他是故意让我知道这个事,应该是真的在询问我问题,心结就不存在了。如果是一个比较大的事,这个事让自己很受伤,而且对他人的人品产生了质疑,该怎么办呢?我还是先说一个真人真事吧。我和人经营一桩生意,之前我们曾经合作过,有赔有赚倒也合作得很愉快,我对他的人品和信誉都有了信心。但我们最后一次合作的时候,却出了问题。我们的钱投到里边,就开始赔钱,另外,他还私自又加大了投入,就是说如果赚了钱,我只能拿到四分之一的盈利,他独占四分之三,这也无可厚非。可是赔钱了,他把这事告诉我了,而且他也不认可他赔四分之三,我赔四分之一。由于大家以前的合作还是不错的,我也借过他的力。所以,我说目前的损失我们一人一半吧。接下来再损失,那我就不管了,是截止到目前的损失,还是要等亏损回来再甩货,这取决于你的决定。之后损失更多了,他又不愿意了。直到后来,双方都亏损,而我亏损多了一倍。从这件事,我看到了他心底里面的内容,不愿意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部分,这是失信和自私。他是做技术的,在风险面前他乱了方寸,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用专业的眼光评估和决定生意要如何解决,以致于大家都血本无归。那么,就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碰到了他的底线,他可以做出失信的事;第二,他不具备专业的能力,不足以给别人带来盈利。所以,以后我们都不会再有合作机会了。朋友也很难再像以前那样无间了。通过两者之间的事,看到对方心底里面是什么内容、什么底色,然后做出正确的抉择。你们是继续做朋友,还是以后保持一定的距离进行交往。墨家创始人墨翟曾经说过:“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如果从对方身上发现了问题,首先我们应该杜绝这个事不要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第二,深层次地挖掘这个事的本因是什么,如果自己也到了那种境地,会不会也像他一样的做出那样的事来。以及为什么。如果这个事情的不好结果是因为自己,该怎么办?事情已经发生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补救。首先自己先弄明白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然后,在合适的机会下,通过一些事情给予对方一些补偿,这样对方一定可以感觉到你的善意的,慢慢你们的关系也会慢慢变得更加融洽。关于人际交往中,关于你对我错,还是我对你错的问题。无外乎均衡,心理上的一种均衡感,这种均衡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在面对这样的问题下,就要有一方大度才行,两个人才能继续做朋友。如果都是针尖对麦芒,那这两个人很难走到一块。所以,无论你是哪种人,都应该朝着心胸宽广方向发展。很多时候也许心宽一点,不但给对方一种好感,让对方感觉是亏欠你,还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福缘。事情是表,心才是里。

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这个问题应该是适应性很广的,所以我尽量从便于日常操作的角度来回答,即默认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随时应用的心理疏导,而非门槛较高的专业性心理咨询。

在做心理疏导之前,要先考虑几个问题:

人的心理是非常微妙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心理疏导也不能盲目进行。我们要先弄清楚疏导对象的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比如:面对一个有自卑心理的对象,在疏导时最应规避的就是“高高在上”的指导式态度。因为这会加重对方的负面情绪,反而不利于疏导的开展。

了解疏导对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性格特质;②行为表现;③近期事件;④家庭背景与主要社会关系等。

在做心理疏导之前,先确定好一个希望达到的目标,可以避免在做疏导时被对方的思路带着跑,最终离期望的方向越来越远。

毕竟心理疏导与漫无边际的闲聊不同,虽然我们要与对方心贴心地交流,但主要还是为了解决对方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新手心理咨询师中也比较普遍,一个咨询师给刚刚离异,情感受挫的女士做咨询,结果还没听完女士的讲述,他自己的情绪先波动起来了……可想而知,最后的咨询效果不好。

给别人做心理疏导时,我们最常陷入的误区就是“自作聪明”。

我们会认为:旁观者清,我是站在一个客观、理智、公正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因此,我对你所做的开导都是为你好,你应该听取。

其实怀有这种心态是不容易把心理疏导做好的,毕竟大道理谁都会说,但是如何让对方听得进去、乐于接受才是关键所在。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心态正确的问题了——做心理疏导,最好的心态就是“空杯”。把自己想象成包罗万物的容器,对方所说的一切话都可以被我们所接纳。

接纳的好处是,让对方感受到与你“同频共振”,并相信自己不会被你随意评价、嘲笑或排斥。在这种信任的基础上,他更容易敞开心扉,并被你带入思考和改善的方向。

综上,我们应该在心理疏导前认真了解对象的特点,并确立一个清晰的思路和目标,最后怀着“空杯”的心态开始于对方真诚交流……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