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格瓦拉”折射出一种怎样的社会心理(“窃格瓦拉”是什么社会现象)

广西男子周某,别号“阿三”,原本在一家酒店打工,因盗窃电动车,被发现,和对方打起来,并打伤了对方,数罪并罚,锒铛入狱。凭着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能进去的都是人才……”而迅速在网络上走红,由于其外表和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相似,加上其盗窃行为,被网友戏称“窃·格瓦拉”。

周某已经是第四次因盗窃被捕了。第一次是2007年,入狱9个月;第二次是2012年,入狱6个月;第三次是2014年,入狱8个月;这次,是2015年10月19日到2020年4月18日。

在此期间,网上流传着不少关于他在餐馆、马路上打工的视频,有网友说他疑似背叛了信仰,而开始对他进行批判。

窃·格瓦拉现象折射出了一种歪曲认知

当周某还在服刑,有人冒充他,或以他之前打工的视频传到网上,一些网友看到的第一反应,不是说“他改邪归正了啊”,而是说他背叛信仰,背叛何种信仰,“不可能打工”的信仰。

这世上,没有谁生来就愿意打工,但没有人打工也是不现实的,即便你坐上了企业高管的位置,本质上还是在给人打工,除非你拥有自己的产业,自己当老板。但放眼望去,这个社会上能自己当老板的寥寥无几,即使是网络直播,也不都见得是每个主播都是自己当老板。社会资源的分配本就是不平均的,人所要做的,是怎么充分运用自己手中的资源,为自己谋求生存的必需,而不是好高骛远,做着没有基础的不现实梦。

那些说周某背叛信仰的,有真心希望周某改邪归正自己当老板的;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也有认知歪曲希望周某继续以盗窃卫生的。后两者,显然本身价值观有问题,一个偷窃卫生的人反而成为一种正能量,不知道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还是在拉低整条街的智商,或者两者皆有。

窃·格瓦拉现象有时是一种情绪发泄

现代社会发展很快,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是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家庭——工作来回循环,几乎没有什么时间放松自己或娱乐,更不要说锻炼身体了。

在这种情况下,长此以往,人们变得容易浮躁、烦闷、焦虑、抑郁、情绪低落……各种慢性疾病随之而来,加重了生理和心理负担。这时,如果有一个什么社会事件唤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发泄就随之而来。窃·格瓦拉现象就是其中一种发泄方式。

在很多人眼里,发泄,就意味着找个地方大吼大叫;找个商场大肆购物;买些零食大口吃;找个地方拼命喝酒;找个KTV尽情K歌……发泄的方式有很多种,自嘲、调侃有时也能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窃·格瓦拉现象就属于后者。人们通过对“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戏谑一番,来发泄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因为,有些情绪越是被压抑,潜意识就感觉越痛苦,越是痛苦,窃·格瓦拉现象就越受欢迎。

窃·格瓦拉本尊的不成熟思想

从周某的言论上,可以发现周某本身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

“能进去的都是人才”?能进监狱的都是人才吗?这是一种以偏概全、自欺欺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欺”,即将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言行,歪曲的描述为合理,以此来达到缓解心中的焦虑、自卑和愧疚。长期使用这种防御机制,使人不思进取,思想停滞不前,有时候甚至出现一些幼稚行为和思想。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往好的说,是有志当老板;往不好的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联系周某自己的说法,进监狱有饭吃,待遇还不错。国内现在监狱的待遇的确比以前好了不少,因此也有人为了衣食无忧刻意犯罪。以进监狱为目的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肯吃苦、不愿奋斗努力的巨婴思想。

但窃·格瓦拉还是吸引了一堆人,由于他的“与众不同”、“语出惊人”。每个人都很平凡,当大家都相安无事的时候,谁也不会特别去注意谁,一旦群体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被无限放大。比如疫情下某些留学生和外籍华人,其实他们只是群体中的少数,但因为突然出现,打破了社会的和谐,加上疫情下人们的恐慌心理尚未结束,于是波及其他无辜。

从某种程度上说,窃·格瓦拉之所以吸引人,引起人们注意,正是因为他触动了人们内心对单调生活的不满和对丰富生活的渴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