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受欺负了,要不要打回去?(幼儿被欺负该如何正确应对?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更重要)

幼儿被欺负该如何正确应对?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更重要

那么当孩子被人欺负,我们是教孩子打回去,还是用更合理的方法教给孩子去解决问题呢?

朋友家孩子林林刚上幼儿园一个星期,昨天去接的时候,朋友发现林林额头上起了个包,并且又青又紫,朋友当时就问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说跟另一个孩子在一起玩,那个孩子推了他一下,他的头一下子撞在了桌角上,当时就起了个大包。朋友很生气,当即找到带班老师问是怎么回事,老师说的跟林林说的大致相似,是被另一个孩子推的,但老师也表示已经让另一个孩子跟林林道歉,并给林林做了简单的处理,用紫药水消过毒。

听了老师的解释之后,朋友依然很生气,回到家就教育林林说:“林林,再遇到别的孩子推你或者打你,你就不用跟他客气,直接打回去!这样他下次就不敢再欺负你了。”林林挣着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看着妈妈,迷惑地问:“为什么?你们不是说不能打人吗?”

相信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如林林妈妈一样,看到孩子受欺负都会做三件事:

那么父母这样的心理路程和做法对不对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三岁左右的孩子性格特点吧!

人的一生一般会经历三个叛逆期,第一个叛逆期就出现在二、三岁左右,也就是我们孩子刚刚上幼儿园的这个年龄阶段。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自我意识刚刚萌牙的第一个阶段,孩子第一次意识到世界是分为“你、我、他”的,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也知道当遇到跟自己主见相悖的吩咐和命令时,能选择将耳朵闭起来,或者大声抗争、或者无声反抗。

跟父母相处时是这样,跟他人相处时也是一样,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玩具被抢了会自主维护、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别人手里不知道如何去协商,就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打”或者“抢”的方式来解决,在这中间出现推搡、争抢、打闹,是很正常的,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

如果家长单纯从自己孩子受伤这个角度来看,很容易看事情片面化,也会把孩子间的摩擦解释得很严重。那么家长的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孩子,使得孩子也会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在意别人是否对自己有恶意,会把很多不是欺负的信息理解为欺负,这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长远的人格发展都没有好处。

有些孩子甚至会潜移默化地接受父母对自己“受害者”的评价信息,强化了“受欺负”的感觉,结果真变成一个哭哭涕涕的受气包,“验证”父母的评价。

近些年来,“校园霸凌”这个词时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看多了校园霸凌的新闻,“孩子是否被霸凌”这个问题,也成了有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社交过程中最在意的一件事了。

可是对于年幼一点的孩子,我们如何分辨是孩子之间的“正常冲突”还是孩子真的被“霰凌”了呢?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两点来分辨:是否带有恶意的、持续的的冲突。

首先我们要明白“欺凌”这个词的定义:欺凌是指蓄意并反复作出的恶意挑衅行为,这种恶意行为包括:肢体,言语或非言语性的伤害,旨在令他人受伤或感到不适。

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年纪还很小,还没有这么复杂的思想,这个时候的孩子大多是因为“你抢我玩具”或者“你占我位置”之类的小事发生冲突,通常情况下经过老师的协调很快就能解决矛盾、化解纠纷,不会上升到恶意、持续的冲突状态。

但凡遇到欺凌事件,大多是被欺凌者跟欺凌者相互之间力量悬殊较大,比如欺凌者身材高大,被欺凌者身材矮小;欺凌者性格强势,被欺凌者懦弱怕事;欺凌者有固定的小团体势力(几个人欺负一个人),被欺凌者势单力薄等等情况,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年龄差距不大、身的生长发育悬殊不会太大,先天条件方面不会构成太大的欺凌成因。

如果父母不加分辨就强加干涉,看到孩子跟别人发生一点冲突,就生怕自己孩子“吃亏”,给孩子强加上“欺凌他人”或者“被欺凌”的标签,那么孩子就无法摆正自己的心态,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解决与他人发生社交冲突时遇到的问题。

Ø 不要教给初上幼儿园的孩子“打回去”!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的提问:“孩子被欺负了怎么办?”下面答案中点赞最多的一条就是:“打回去!”当然,等孩子大一点,上小学或者初中之后,如果孩子遇到校园霸凌,我们是一定要支持孩子大声反抗的。

必要的时候“打回去”也不失为一个表达自己反抗霸凌决心的办法,但是根据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成长规律来看,三岁的孩子我并不建议家长教给孩子“打回去”这样的做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虽然在逐渐增加,但还不具备随机应变的反应和能力,一旦孩子真的用“打回去”的方法维护了自己当前的权益,那么孩子就会知道“打”是帮助自己达到目的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形成这样的思想之后,孩子遇到事情时就不会具体区分什么情况下该“打”,什么情况下“不该打”,而直接用“打”的方法来简单粗暴地解决与他人的交往问题。

Ø 减少孩子的自我否定感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受了欺负,想让孩子在与人交往时态度强硬一些,总是喜欢跟孩子说:“你怎么这么没用,你看人家怎么就不像你这样一被欺负只知道哭?”

家长内心是想用这样的语言激发孩子的“斗志”,让孩子变得性格强硬起来,可是却不知道越是这样跟孩子说,孩子的内心越是容易自我否定,孩子会认为是因为自己懦弱才导致被欺负,责任在自己身上,是自己没用。

遇到孩子被欺负、受到委屈,家长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温柔地看着孩子或者抱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给予他的力量,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安,与此同时表达自己的同理心:“妈妈知道你现在肯定很难过是吧?”

孩子平复情绪之后,再认真沟通了解事情经过。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被人欺负不是自己的错,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让孩子尽快摆脱气馁和自我否定的情绪。

Ø 理性沟通,教给孩子自我保护法

孩子初上幼儿园,家长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及身体变化,遇到问题要多跟老师沟通,比如看到孩子额头上起个包,一定要第一时间跟老师交流,我这样说并不是让你找老师问责,而是客观、理智地询问和沟通,这体现了家长对待孩子事情的态度问题。

与此同时,家长也要教给孩子基本的保护自己的方法,选择舒适轻松的环境,与孩子讨论“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做”。

可以用游戏发问的形式,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孩子想不出来时,父母可以提供一些意见,比如可以大声呵斥“不许打人!”对欺负者起到威慑的作用等等。

我们还可以教孩子一些简单实用的自我保护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在家进行角色扮演练习。比如: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学校欺凌的问题?

当父母的都怕孩子受欺负,毕竟孩子是自己的掌上宝心头肉啊,自己都舍不得打一下,更何况让别人打。

但是,学校是孩子踏入社会的第一个社交场所,孩子们的校园就是一个社会的小小缩影,他们平时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他们进行社交的第一步,这也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所以,当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时,父母分清情况,适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答案显然是,不要打回去。但是父母要记住教会孩子:好欺负不代表懦弱,善良要有光芒。

正所谓,别人家的孩子轮不到我们教育,当我们不能教孩子遇到霸凌时打回去,我们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不被别人欺负的人。

父母要明白,眼前的“受欺负”“被打”并不代表孩子永远就是吃亏的一方,所谓傻人还有傻福呢,但是,不打回去也不代表自己就是怂的。

在育儿路上,父母要懂得做孩子的“领路人”,而不只是“消防员”。当孩子遇到社交问题时,我们应该想想,该怎么借助这个机会教会孩子,学会更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如果鼓励孩子“打回去”,会有什么不利的后果:

让孩子学会“以暴制暴”;

本身性格比较胆小温和的孩子,当他们动手打回去的那一刻只是一时受父母鼓励,父母给的勇气,其实他们心里还是害怕的;

同学之间打来打去,最后只会结果往更坏的方向走,伤了同学情谊,更伤了和气;

有的孩子还是不敢打回去,于是被人贴上“懦弱”的标签,让孩子产生心理创伤,日后也会缺乏自信。

其实,我们的目的是要教会孩子在社会上遇到问题要自信对待,从容解决,初衷也是为了让他们有能力自己保护自己,而不是学会以暴制暴,遇到问题就退缩等等。

但是,很明显,当孩子被欺负被打,鼓励孩子打回去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出其他新的问题,那为什么还要鼓励孩子打回去呢?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做一个温柔而坚定,善良而从容的人,遇到事情,要学会理智分析,对事不对人,既要教会孩子敢于维护自己的权力,学会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要学会尊重他人,不用暴力等方式伤害对方,这才是人性的善良。

①先附身聆听孩子的感受,满足孩子真正的需求。

孩子在学校被打,心情肯定是很糟糕的。所以,当孩子回到家后第一件肯定是先跟父母倾诉自己在学校的遭遇。

这时父母需要仔细聆听孩子讲述事情的经过,并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这也是共情教育的第一步,先感受孩子的感受,再想进一步的教育方法。

与此同时,当孩子讲述完之后,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永远保护你,永远爱你,先用爱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

②引导孩子学会正当防卫,学会替自己“发声”。

正当防卫是维护自己权益的最好途径。孩子被打不鼓励打回去,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这也是教育孩子学会捍卫自己权力的好机会。

我们可以让孩子学会,处理矛盾的方式并不是只有“以暴制暴”这种方式的,而是既可以捍卫自己的权力,同时也能保持对他人的尊敬。

家长可以教孩子当遇到被人打被受欺负时,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替自己发声,教孩子学会一些“正当防卫”的词,比如说“不可以,你不可以打我,打人是不对的”。当被人抢玩具时,你可以教孩子说“这是我的玩具,你不可以抢,你要是想玩必须要经过我的同意。”

所谓柿子专挑软的捏,会捍卫自己权利的人并不是一个软柿子。当被欺负的孩子学会站起来替自己发声了,就证明你不是一个轻易被欺负的孩子,对方也就不敢再进一步欺负你了。

教孩子学会通过自我表达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就是小型的“正当防卫”,我相信这比教孩子“打回去”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更有教育意义。

另外,这也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孩子学会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事情,也会理智的用自己的办法解决,而不再是以一个弱者的身份出现,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敢于捍卫自己的权力,那么社会上经常出现的“校园霸凌”现象也会减少。

③引导孩子理智分析事情的经过以及寻求解决的办法。

遇到孩子受欺负被打,做父母的首先要做的是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被欺负后的委屈心情,评价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让孩子的情绪得到缓解和释放。

同时分析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如何处理?引导孩子正确的解决办法,询问孩子需不需要父母的帮忙等等。

了解和满足孩子的需求后,如果孩子自己结局不了,那么家长可以适当介入引导,对于孩子被欺负,家长当然不能袖手旁观,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没有人能随便欺负他,受欺负了也不必害怕,爸爸妈妈永远都是你的支持者和保护者。

记得伊能静曾说: “请你一定要成为孩子内心可以依靠的父母,当孩子被欺负、霸凌伤害时愿意跟你倾诉,你才不会养出一个因为压抑而伤害他人的孩子。”

【奕妈说】

当孩子在学校受欺负时,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先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需求,如果自己没办法独立解决,那就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关键是要教会孩子遇事不退缩,做个不惹事但也不怕事的坚定而又善良的人。

为人父母,当我们还能影响孩子的时候,多教会他们善良和美好,多教会他们底线和原则,也多教会他们理解和原谅。这三样一起,才是构建一个人的格局,这比“打回去”更加关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