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响马是土匪,蹚将又是什么?(晚清民国时期河南的土匪活动与逃荒饥民息息相关)

晚清民国时期河南的土匪活动与逃荒饥民息息相关

有学者分析说,早年土匪多的时候,豫西南地区常年都有一支庞大的青年农民打工队伍,农闲的时候,就去干些修护河堤沟渠的工作,当地人称之为“蹚匠”。这些年轻人实在找不到活,就容易当土匪,于是人们就把土匪称为“蹚将”了。

个人觉得,还有一种说法很有道理:清末民初豫西南地区天灾人祸,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于是拖家带口的逃荒。“蹚”本身就有“蹚水过河”的意思,人们就把外出叫做“蹚路”,而这些逃荒的人,可能有不少被逼无奈成了土匪,就自然而然的被称为“蹚将”了。

“蹚”就是“试着找路”,灾民没有活路,只好结伙当土匪,占山为王,抢劫乡镇和过路商旅,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张庆不是洋人,他是河南汝州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因为个子高,长得也有点像洋人,才有了这个外号(当然也有别的说法,这里就不再考证了)。清末民初世道乱,老百姓日子不好过。张庆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病死了,没办法只能跟着哥哥四处讨生活。

1911年的时候,老家遭了灾,赋税反而越来越重,日子过不下去,兄弟俩就投奔白朗的农民起义军。实际上,就是入了伙当了“蹚将”。

几年之后,白朗的队伍失败了,张庆只好回了老家,跑到河南督军赵倜之弟赵杰率领的宏威军中当兵。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宏威军被冯玉祥打败,后又被吴佩孚勒令解散。

张庆就带着自己手下300多号人,正式当了土匪。当时老百姓日子苦,不管谁有粮食都愿意跟着,张庆的队伍也就越来越大,最后收拢了一些小土匪队伍,达到了七八千人的规模。

人多了,都要吃饭,就必须继续抢,转战四处。就这么,据说张庆规模最大的时候,手下能有数万人。这个怎么说呢,大多数都是些逃荒的饥民,拖家带口的,混口饭吃。

后来张庆还绑票了几个洋人,引起了列强的抗议,当时的北洋军肯定不能坐视不理了,于是联合剿匪。张庆辗转多地,连续作战,最后几乎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最终,张庆被手下人杀死了……

总之,那时候的土匪,一方面被逼无奈,是为了活命。另一方面,他们也凶狠残暴,为祸民间。不管是官兵还是土匪,最后遭殃的都是老百姓。

古代山东的土匪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影响

在古代的时候,“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这样的情况屡有发生,这跟过去生活普遍低下有关。也跟地域风情有一定关系,自古以来山东地界就是出“响马”,“响马”也就是土匪,强盗,为什么叫做“响马”在民间也有一些说法。占山为王或者是以一个据点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通常都有一帮自己的手下。这些手下也都有一些骁勇善战人士。经常也是打打杀杀。

这些土匪过去的时候,交通工具大都是骑马作战,骑马能够从速度上取胜,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二来这些土匪去打家劫舍的时候,这些马匹能够驮载物品,为了自己跟其他马匹有一定的区别,这些土匪会在自己的马匹脖子上面。悬挂上响声独特的铃铛,距离很远就你能够听到这种声音,大家就会知晓:这是土匪来了,一来起到震慑和展示自我的作用,二来能够在作战时候很容易的分清楚敌我。所以这些带着响声骑着马的土匪就被称之为:响马。

响马大都是心狠手辣之人组成,有的甚至美名其曰自己的行为是:劫富济贫,但现实的情况是劫富是真的做了,而且几乎所有的土匪都有“吃大户”的习惯,但至于济贫,几乎说是没有,所以对于这些土匪响马,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

“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啥是蹚将,在山东交界的河南地界,过去这里石料资源丰富,很多匠人都在此干活,这些出苦力的劳动者,每天大量的体力劳动,会蒸发很多的水分,所以这些人的饮食习惯是特别的爱喝汤,但由于工作累,给钱少,这些人也时不时的开始做一些土匪做的事,由于这些人不骑马,从始至终都是步行蹚着走,再加上爱喝汤,慢慢的就被大家叫做了:蹚将,其实也是土匪的一种,只不过是不骑马而已。

不论是响马还是蹚将这些都是古代、旧社会的特有产物,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些过去称霸一时的土匪恶霸,也都得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但这些人的名号还是被写在了历史之中,像笔者这里,过去就出了一个很出名的土匪,后来被记载入国内十大土匪之一,名字叫做郭青,至今在我们这里的农村,孩子晚上不听话,老人哄孩子的时候,还会不由自主的说:别哭了,在哭郭青就来了。可见影响至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