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孙权得知诸葛亮之才,曹孙愿意三顾茅庐么?(孙权对诸葛亮的仰慕与感激)

孙权对诸葛亮的仰慕与感激

东吴皇帝孙权,是三国时代最为佩服诸葛亮的人,对这个别国大臣的公开仰慕,已经到了毫无半点身为君主之矜持的地步,没有将诸葛亮这个同龄人收入麾下,也是孙权毕生的遗憾,甚至可以说,孙刘联盟和后来的蜀吴联盟之所以成立,蜀汉政权之所以能够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孙权对诸葛亮的个人的钦服之心。相信这一点很多人都难以想象。

在当阳之战,刘备被曹操五千虎豹骑打得惨败,随行十余万士民损失殆尽,两个女儿被捉,从此生死不知。刘备的重要谋主徐庶,也因为此战中老母被擒而北上投曹。

孙权杀黄祖后,江夏郡江南部就已经落到东吴手里;刘备既败,刘琦占的江夏郡江北部也根本守不住,只能和刘备一起逃跑。此时的刘备,都一度打算收残兵南下广西,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了,如此一来便彻底退出争夺天下的舞台,什么雄图壮志再也休提。幸亏被诸葛亮和鲁肃拦阻,才转向孙权领地逃跑,沦为寄人篱下的客军。

曹操数十万大军压境,传书威逼孙权,此时江东从托孤重臣张昭起,一片归附汉朝中枢之声,如果孙权听从他们意见投曹,那么刘备这个“顽固反曹分子”的人头就是最好的投名状。因此,曹操本人和曹军诸多谋士(除程昱外),都认定孙权必杀刘备而降服,一如辽东公孙康杀二袁一样。

刘备丢失苦心经营数年的大半家当,落到命悬一线、生杀由人的地步,幸有诸葛亮居中纵横,折服众多江东名士,其风姿令孙权深为膺服,周瑜、鲁肃等人也竭力主战,终于定下联合抗曹之计,令刘备绝处逢生。

此外,诸葛亮更尽可能在孙权面前,为刘备军争取到了最好的待遇,虽然其本质上是新依附于东吴的附庸客军,一如刘备此前归附曹操、袁绍、刘表一样,但名义上却取得了同盟者的地位。

曹操大军在赤壁之战遭周瑜黄盖当头一棒,荆州水军损失殆尽,被迫烧船北归,原本曹操统一几乎已成定局的天下大势,便在孙权(26岁)、诸葛亮(27岁)、周瑜(33岁)、鲁肃(36岁)这几个年轻人的齐心协力下,竟然力挽狂澜,逆转了历史车轮。

所谓的“孙刘联盟”,从一开始并不是真正对等联盟,而是刘备奉孙权为盟主,以大汉“左将军、豫州牧”的名义,表奏原本只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的孙权,为名位更高于自己的“车骑将军、徐州牧”;在之后的攻伐荆州战役中也居于附庸地位,还被周瑜竭力压制。

孙权既然深慕诸葛亮之才,便通过其兄诸葛瑾劝说诸葛亮转投自己,并极有自信只要诸葛亮自己愿意,他只需一封书信便能令刘备无话可说。然而,诸葛亮却通过诸葛瑾转达自己对刘备“义无二心”的忠诚,令孙权愈加敬重,以为其言足以上达神明。

此后,孙权愈加重用诸葛瑾,多次让他负责对刘备的外交事宜,也让诸葛氏兄弟的手足之情,成为孙刘联盟的纽带和润滑剂。

虽然诸葛亮为避嫌疑,和兄长从来在外交场合相见,私下绝不会面。但他们兄弟二人的书信往来一向不断,除家事外更时常谈及国事。通过这种兄弟私信来传递信息,也一直是蜀汉和东吴外交的重要联系方式。

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持蜀汉政务,抛弃荆州和猇亭两战的旧怨,迅速恢复吴蜀同盟,承认了孙权对荆州的占有,并连续出兵北伐雍凉,令曹魏将重兵西移,“不得分兵东行”,东吴北方防线的压力顿减。孙权终于可以放手整合内部,安心称帝。

诸葛亮更送给孙权一桩大礼,就是力排蜀汉朝堂那些不知变通的腐儒之议,做出意识形态的重大让步,牺牲蜀汉的核心竞争力,承认孙权称帝的合法性。

得到自称继承两汉王朝法统的蜀汉政权的承认后,孙权方能从“吴王”顺理成章变为“吴帝”,诸葛亮对他在政治上的帮助可谓居功至伟,两人心有灵犀,实现中国历史上空前而非绝后的“二帝并尊”。

是以孙权才会一直对诸葛亮真心感激,他曾对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称赞诸葛亮是「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用历史地位隆高的上古贤相伊尹和周公来比拟诸葛亮。

后来在蜀汉和东吴结盟,经孙权认可的正式盟书中,称颂「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同时却只字不提蜀汉皇帝刘禅。足可见孙权自始至终认为,诸葛亮才是和自己平起平坐、肝胆相照的盟友。

甚至可以这么说,诸葛亮从出山起,从始至终,事实上都是蜀汉政权最大的“亲吴派”,对此立场更态度公开,毫不遮掩。他不止是直接从身为吴国重臣的兄长诸葛瑾处过继嗣子诸葛乔;不止和诸葛瑾多次通报自己北伐曹魏的相关军情,而且和孙权、陆逊、步骘等东吴君臣,长期信笺交流对时局大势的意见,更可以直接插手东吴政权的人事安排,无需避嫌和顾忌。

从诸葛亮在蜀汉执政起,亦是蜀吴联盟亲善友好的四十年,蜀吴两国互通互助,并立抗敌,人员交往频繁,经济交流密切,不闻刀兵之声,弟兄同居高位,更丝毫不忌讳对彼此朝政、人事安排的点评和建议,留下多桩相关逸话,堪称先秦之后,大分裂时代割据政权所罕有的友好盟邦典范。

正因有诸葛亮这一层关系,全无领军才能、多次出兵失利的诸葛瑾,竟能在东吴平步青云,最后竟位极人臣,封大将军。

也正是在诸葛亮通过陆逊转达的建议下,孙权才将他的侄子诸葛恪人尽其才,从不适合其性情的“典主粮谷”后勤岗位,转调去领兵。后来诸葛恪收降四十万山越,得四万甲兵,也是东吴对山越近百年战争中最大一次胜利。陆逊去世后,诸葛恪封大将军,驻守武昌,总领荆州事务。

公元252年,孙权临终时,之所以选择诸葛恪做自己的首席托孤大臣,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他是诸葛亮的亲侄子,也确实表现出相当的军政才能,才会爱屋及乌,对其寄予厚望。从公元207年那次初会起,对诸葛亮的“求而不得”之思,已经在孙权心中,埋藏了整整45年!

诸葛恪虽因刚愎自用,人缘不佳,在东吴内部争斗中遇害。但他指挥的东兴之战,以四万吴军大破司马昭统帅的魏军七万大军,斩首数超过四万,缴获魏军车辆、牛马、骡驴等数以千计,资材甲胄堆积如山,几乎打崩了魏国整个东部防线。魏国甚至因为伤亡实在惨重,不得不因此更改了丧葬制度,影响持续后世百年。

由此不由联想,诸葛亮如果投奔孙权,必得到其毫无保留地的信任和重用。以东吴远强于蜗居新野时期刘备的国力和基础,和诸葛亮正是如虎添翼,强强联合,未必不会同样取得光耀史册的巨大成就。

只因其侄诸葛恪的才能声望,人格操守,比之其叔诸葛亮,自然大为不及。他尚且能在东吴立此殊功,令魏国遭遇历史上最大一次惨败,何况诸葛亮这位深受孙权信任和仰慕的千古奇才呢?

曹操最想得到的四个人和孙权不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先来说一下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最想得到的四个人分别是关羽、太史慈、沮授、陈宫:

陈宫:吕布兵败,陈宫被俘,曹操征讨陶谦的时候,陈宫说服陈留太守张藐、张超、许汜、王楷等人共同背叛曹操,迎吕布入关主事。吕布兵败后,陈宫被曹操俘获,曹操不但不想杀他,反而想从新重用他,陈宫拒绝,死后曹操厚葬陈宫,并善待他的家人。

关羽:关羽被曹操俘获后,曹操对他百般宠爱,极力想挽留关羽在自己的阵营,把天下第一宝马赤兔送给关羽,不惜弄得自己部下满腹怨言。

太史慈:跟关羽一样,太史慈素以忠义闻名,并且弓马娴熟,其箭术比黄忠有过之无不及。曹操听说太史慈的勇猛忠义事迹以后,二话不说,马上寄一封装有当归的信给太史慈,被太史慈拒绝。

沮授:曹操曾感叹,如果早点得到沮授,天下早就大定了,沮授是袁绍手下最忠心的谋士,并且为袁绍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方针,却少被袁绍采纳。袁绍兵败后沮授被俘,虽然沮授拒绝受降,曹操仍舍不得杀他,后因逃跑失败,曹操只好杀掉沮授。

以曹操这个人的性格就是,如果想的到某个人,他一定会有所行动,而且不管那个人在谁的阵营,曹操都会真心称赞,至始至终曹操都没有承认诸葛亮的谋略有多高,有多厉害,所以曹操并不想得到诸葛亮。加上曹营有荀彧坐镇,为曹操分析主战略方针,奇谋更有郭嘉、贾翎等人。曹操自己的谋略也不容小视,他最想要的其实是像关羽、太史慈那样的猛将。

再看孙权,孙权这个人不会刻意去招揽贤士,更别说是三顾茅庐了,再说了江东才俊数不胜数,其中四大都督都不在诸葛之下。周瑜、吕蒙更是文武全才,所以周瑜必定不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