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曹操为何杀杨修而不杀司马懿?——探曹操杀杨修的原因)

曹操为何杀杨修而不杀司马懿?——探曹操杀杨修的原因

曹操是公元220年去世的,在他死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19年杀了杨修,曹操的举动让人很诧异。曹操生前曾告诫儿子曹丕:“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不是甘为臣下之人,将来必会干预我们家族之事。”讲真曹操眼光还是比较毒的,司马懿晚年确实掌控了曹氏江山。当然这都是后话。既然曹操看出了司马懿的阴险狡猾的一面,为何临时前没杀司马懿反而杀了杨修呢?

曹操没杀司马懿的原因就是曹操爱才,司马懿虽然阴险狡诈,但他再有能耐也跳不出曹操的手心,曹操基本吃定了司马懿,曹操活着压制的司马懿抬不起头了,他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司马懿

另一方面司马懿结交太子曹丕,曹操发现曹丕很重用司马懿,是太子集团的主要谋士,曹操即便看在曹丕面上也不会杀司马懿。

这件事是这样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杀杨修的前一年,曹操死前一年)。是关羽威风八面的一年。

关羽在这一年夏天兵围曹仁据守的樊城,曹仁急忙向曹操求援,曹操派大将于禁和庞德前去解围,谁知道二人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斩,樊城此时岌岌可危。

假如樊城被关羽攻陷,当时汉献帝所在的许县就会落入关羽之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砝码就会失掉。曹操迫于关羽的兵锋,打算迁都黄河以北。

▲关羽

此时司马懿冷静分析了战局,他对曹操说,“战争难免有胜败,一时得失不会影响全国局面,迁都只会造成人心不稳,是向敌人示弱的表现。当务之急是派人联系东吴的孙权。关羽做大做强不是孙权乐见的事情,只要让孙权偷袭关羽的荆州,关羽就会不战自退,樊城可解,许都就会转危为安。

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接下来是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的大本营被孙权占领,随后关羽走麦城被杀。

从这方面看,关羽是被司马懿用计害死的。想想看曹操怎么能在死前杀司马懿呢?他要把这个人才留下来对付诸葛亮。

在我们印象中,司马懿要比杨修年龄大,其实不是,杨修比司马懿大四岁(司马懿出生于179年,杨修出生于175年)。

▲杨修

杨修的文化修养高于司马懿,他的出身也比司马懿高贵,杨修是弘农杨氏显赫世族出身,并且和当时另一望族淮南袁氏有亲戚关系,杨修是袁术的外甥,也就是说,他的母亲是袁术的姐姐。他的父亲是太尉杨彪。

杨修被杀原因有多方面,历史上对他之死传闻很多。比如他的“一盒酥”的故事,据说曹操给了大家一盒酥糖,大家看到没敢动,杨修见到后直接打开盒子,把酥糖分给了大家。曹操让他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杨修说:“丞相送“一盒酥”分明告诉大家“一人一口(盒)酥糖”我照丞相吩咐去做的”曹操听了哈哈大笑:“小子挺有才啊!”。

还有一个故事是“阔门”事件,有一次丞相府修建了一个门,等验收时,曹操视察了一遍,没说什么,直接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然后就走了。杨修看到后,让施工队拆掉重新往小的修建。

▲曹操和司马懿

过了几天曹操再次视察,满意的笑了。问谁的主意,大家说是杨修。曹操仍然让杨修解释:“丞相在门上写活字,这分明是一个“阔”字,丞相分明是嫌弃门太大了。所以只好缩小。

曹操笑笑”好小子,你挺有才啊!”其实曹操很吃醋,杨修事事猜透了自己,简直是自己腹中的蛔虫。

第三件事是“鸡肋”事件,杨修是曹操随军主薄(管理文书)。有一次作战,曹操久攻不下城池,实际是被牵制住了,打不是,撤也不是。由于发愁,曹操吃鸡喝酒解闷。此时夏侯渊问晚上口令是什么,曹操触景生情,随口说“鸡肋”。于是夏侯渊就传达了下去。

等到曹操要下达撤兵命令时,发现杨修所在的队伍早就整装好了,这让曹操大吃一惊,一问,说是杨修好几天前就告诉手下要撤兵了。曹操依然让杨修解释为什么?

▲杨修(龙吟虎啸剧照)

杨修说:“丞相口令鸡肋说明了问题,“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不正是丞相心中所想吗?曹操大怒,以杨修破坏军纪蛊惑人心把他杀了。有人说曹操嫉贤妒能杀了杨修。

以上都是演义和小说之言,无非是抹黑曹操,说曹操嫉贤妒能小肚鸡肠。其实曹操杀杨修不是对他嫉贤妒能,曹操是很大度的人,礼贤下士,广招天下豪杰奇人异士,讲真比杨修有才的人比比皆是。曹操不至于格局那么低下。

首先杨修的老爸太尉杨彪遗祸子孙,杨修的父亲杨彪是忠于汉室的大臣,他看不惯曹操凌驾于汉献帝刘协之上,换言之和曹操的政治观点不同,他这个太尉是汉朝的太尉,不是他曹丞相的太尉。杨修仰仗他父亲的势力,屡屡和曹操唱对台戏。曹操规劝他多次,告诫他不要这样。杨修执迷不悟。

▲袁术

另一原因就是此时杨修的舅舅袁术割据淮南,平定了江东。打算称帝,曹操害怕杨修勾结舅舅起事,所以要杀杨修,以上是杀杨修原因之一。

杨修很聪明,但只是小聪明。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争太子之位时,由于杨修和曹植都是诗词歌赋俱佳的“文人骚客”,所以杨修就成了曹植争“储”的得力助手。而司马懿则成了曹丕争储的主要谋士。

两个集团构成人员是:曹丕方都是一些搞政治的老手,而曹植方则是一些文人墨客。这就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道理。

▲曹操

杨修文采不错,但是搞政治是短板。比如曹操考验曹丕、曹植时,曹丕吟诗作赋比不过弟弟曹植,于是问计于司马懿,司马懿说,既然比不过曹植,等你父亲出征让你作诗送行时,你只管流泪,不用赋诗一首。而杨修却让曹植发挥他的天赋。结果可想而知,曹植文采飞扬,而曹丕采纳司马懿的计谋,站在道旁一个劲的流泪,表现出了和父亲难舍难分的样子,表现了对父亲眷恋的样子。曹操一想,曹丕是孝子,于是决定把曹丕立为太子。曹丕“以不变应万变”战胜了曹植。

令曹操下决心杀杨修的事还是私闯“司马门”事件。话说当时曹植在外面,他为了尽快见到曹操,居然喝醉酒私闯司马门。原来司马门的驰道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在上面通过,而此时曹植只不过是世子,没有权利和资格驾车通过。

当时杨修也喝多了,他没有制止曹植这样做,发生这事后,后果很严重,曹植被曹操打入“冷宫”,失去了竞争太子的资格。杨修直接被拘捕。曹操害怕曹植集团死灰复燃,干脆临死前杀掉了杨修。

杨修的死亡原因及与曹操对比后果

杨修之死是必然的,他自己亲口说过: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是其实我早就该死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立场,杨修心里非常明白。同样的,一样的作为,一样的立场,为什么曹操没有杀司马懿呢?

杨修和司马懿两人卷入世子之争的斗争当中,这本来就是非常凶险的一件事情。历来皇储之争,失败者往往都是被灭门。这一点杨修非常清楚,那么杨修做了什么样的事情才导致曹操动了杀心呢?

应该说,在前期,杨修以及他辅佐的曹植是占尽优势的。曹操是个聪明人,自然喜欢聪明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两人相比,曹植要比曹丕聪明百倍。因此,从曹操内心深处来说,曹植是最佳的世子之选。

曹操喜欢节俭,反对衣着华丽。曹植正好也不尚华服。曹操喜欢考验自己的儿子,而曹植每次对答如流,文采斐然。因此,曹操最宠爱曹植,甚至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

当然了,曹植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举止放浪形骸,饮酒没有节制。这一点曹操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曹操在观察,到底是稳重的曹丕好,还是聪明的曹植好?

于是两人身边的谋士也被列为观察的对象,曹植身边的谋士是杨修、丁仪、丁廙两兄弟,曹丕身边的谋士是司马懿、陈群、朱铄、吴质。曹植的首席谋士是杨修,而曹丕的首席谋士是吴质。那么司马懿呢?其实司马懿也出了大力,但是司马懿隐藏的更深。依照司马懿低调的性格,他是不会重度参与世子之争这件事情的。

司马懿并没有在纯粹的世子之争中出谋划策,而是帮助曹丕干了许多真正的实事来树立曹丕务实的形象。司马懿当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曹操,而曹操派司马懿入曹丕府中也是为了让曹丕多向司马懿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司马懿处理政务的能力,例如屯田、耕种结合、边疆将领考察,形势分析等等。至于那些与杨修斗争的事情交给了另外一个人,他就是吴质。

吴质非曹丕府人员,无故不能接触曹丕。因此,曹丕为了请教吴质,每次都让人把吴质藏到箱子里面,然后偷偷运送进府。这一切被暗中派人盯梢的杨修所发现,于是杨修密告了曹操。曹操很生气,派人来查看此事。

吴质于是心生一计,他让曹丕照旧抬箱子入府,但是自己不藏在里面。等到相府的人前去查看,发现箱中只是衣服而已,并没有藏人。于是曹操对杨修心生怀疑,认为杨修为了陷害曹丕而不择手段。这是两人第一次交锋,杨修失败。

曹操后来考验曹丕和曹植的临时应变能力,让两人带着王令出城,但是又对城门交代,不到规定时刻,不允许任何人出城。

吴质给曹丕的建议是:遇到城门宣读王令,能过则过,不能过要尊令返回。而杨修给曹植的建议是:若门不出侯,侯受王命,可斩守者。意思是王令在身,阻挡者斩之。

曹操是个法度的倡导者,曾经为了实践法度而割掉自己的头发来示众(曹操马惊,踏坏了麦苗)。自然的,曹操也希望自己的世子也能够遵守法度。而城门开启时间是预先约定好的,任何人都要遵守。曹丕遵行法度,返回请示。而曹植在杨修的建议下竟然违反法度闯门而去,甚至还杀了门守。这是曹操所不能容忍的,心存不善是小事,破坏法度是大事。于是曹操心里有了底,随后赐死了杨修。理由是:

杨修被赐死的理由是交构罪,交构的意思是离间。曹操的意思很明显,杨修恶意制造曹丕和曹植之间的矛盾,离间他们之间的兄弟感情。甚至离间曹操和两个儿子之间的自然感情,掺杂曹家家务事情太多,不得不处死。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此时经过漫长的观察,心中开始倾向于曹丕。在曹操向贾诩询问世子人选时,贾诩举了袁绍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的例子,曹操随之定下了立曹丕为世子的打算。

而曹植嗜酒如命,行为放浪形骸。在曹操眼中,如果杨修真的对曹植好,就应该规劝曹植收敛自己的行为,戒酒戒行,多做实事。但是结果却是杨修用力用错了方向,杨修一味的去猜测曹操的想法,帮助曹植讨好曹操,而治理天下,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猜度别人的小心思,而是实实在在的理政能力,这一些杨修都没有教会曹植。

相反的,在杨修的帮助下,曹植越来越狂妄自大,以至于最后醉酒驾车夜闯司马门。曹操彻底怒了,终于对曹植彻底失望,也对杨修心生嫃怒。

既然曹操选择了曹丕,那么必定要放弃曹植。而曹植身边的谋士在一日,对曹丕都是个威胁。曹操不忍心杀掉曹植,那么就要拔掉曹植身上的刺。而曹植身上最大、最锋利的刺就是杨修。于是顺理成章的,杨修就要被处死。

反观曹丕,曹丕赢了。赢了的结果就是自己当上世子,身边的谋士也随之平步登云。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厌曹丕身边的谋士呢?

以吴质和司马懿为例,两人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曹丕保持朴实无华的状态。司马懿教会曹丕别犯错,论资历世子之位就是你的。吴质在曹操率兵出征时赶紧劝曹丕大哭,曹丕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写一句文采斐然的诗句,只是大哭一场就感动的曹操泪流满面。

反观曹植,在杨修的建议下写了一篇辞藻华丽的马屁文章,和曹丕的大哭相比,显得是那么做作。因此,相比而言,曹植在杨修的辅佐下表现过于积极,让人心生讨厌。而曹丕则显得要稳重和平和许多。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杨修之死是必然,首先参与世子之争本就是个风险很大的事情,输者往往性命难保。其次杨修用力用错了方向,他没有帮曹植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相反的过于去揣摩曹操的心意,投机取巧,表现的过于明显。甚至于教善良的曹植去斩杀门守,这一切都是曹操所忌讳的,于是曹操以交构罪赐死了杨修。反观司马懿和吴质,他们两个都教会曹丕要低调,只要曹丕不犯错,论资历,世子之位迟早是自己的。最后,这个目标果然实现。而结局是残酷的,杨修被处死!杨修值得同情吗?我觉得不值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