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是怎么死的(慈安太后是谁杀死的)

清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戌时正(晚上8点),京师紫禁城皇宫中突然传出噩耗:皇太后驾崩!得到消息的内阁诸大学士、军机大臣、宗室王公无不惊骇万分,急忙进宫探视,并准备处置后事。

当时,圣母皇太后(慈禧)自光绪六年(1880年)年中便患病,久治不愈,经常卧床不起,所以朝政军国大事暂时只能由母后皇太后(慈安)一人勉力处置。近一年来,朝臣们基本上很少能够见到圣母皇太后,诸多军政庶务均向母后皇太后奏报后按旨意施行。

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九上午,母后皇太后还照常“叫起儿”,召见恭亲王奕䜣、东阁大学士左宗棠、户部左侍郎王文韶、协办大学士李鸿藻等,商议朝政。

诸臣觐见母后皇太后时,见皇太后面色平常、气度恬淡,言辞间并无病态,只双颊略微赤红、似有醉色。议事完毕,诸臣叩首退出殿门时,见母后皇太后一切如常。

次日(初十)晨,依制在养心殿外等候“叫起儿”的王公大臣们得到内廷太监传话:“皇太后(指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今日免见军机。”众人也不以为意,皇太后略有小恙,将养数日,想必就会痊愈,处理政务暂缓几日也无妨。

就在当日戌时正(晚上8点),宫中急报至军机处:皇太后驾崩!因为报信的太监匆忙而至,惊惧啼哭之下语焉不详,得到惊天消息的诸王公大臣们虽然惊骇震惊、悲恸莫名,但由于圣母皇太后(慈禧)已经重病多日、经常卧床不起,因此而驾崩虽然事出突然,但也不是毫无征兆。于是,想当然的诸臣们急忙在当日子时(晚11点)进宫,准备赴储秀宫(慈禧寝宫)探视,按礼仪准备后事。

让人想不到的是,进宫之后,引路太监没有带着这些朝廷重臣们前往储秀宫,而是往钟粹宫(慈安寝宫)方向前行。感到事情不对的大臣们心中顿时大惊,立即向太监喝问到底是怎回事。引路太监哭号着跪地回答:

“母后皇太后午时骤发疾病、神识不清、气闭痰涌,太医急救无效,已经薨逝了!”

得知不是久病的圣母皇太后去世,而是昨天还好好的、能够照常召见军机大臣们商议朝政的母后皇太后驾崩,进宫的诸位重臣们均感到措手不及、惶恐万分,一片哗然。其中东阁大学士左宗棠按奈不住,大声说:

“昨日早对时,见上边(母后皇太后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怀疑母后皇太后暴薨之事有隐情。

等到进入钟粹宫后,见母后皇太后已经小敛,面盖白绸。久未露面的圣母皇太后支撑着病体,身穿素服、头盖白布、用白金钗,已端坐在殿中小椅,面露哀痛、流泪不已,指挥宫中太监宫女人等准备后事。诸臣于是叩首问安。

见诸臣工已经到来,圣母皇太后起身,悲切地说:“母后皇太后身体一向康健,昨日不过偶感微寒,怎么今天就突然薨逝了!”包括左宗棠在内的大臣们不知如何接话,只得再次叩首慰藉。

圣母皇太后于是命宫女揭去母后皇太后脸上的面罩,让诸臣们瞻仰遗容。诸臣检视,见母后皇太后脸色平静安详、没有异常。之后大臣们退出钟粹宫,在外朝守候。

三月十一,天明后,在京诸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宗室王公等先后接到谕旨,令各自按班次进钟粹宫瞻仰母后皇太后遗容。在此期间,圣母皇太后(慈禧)携年幼的光绪帝身穿重孝,居宫中安排一切葬礼典仪,并没有丝毫怠慢,悲切中泰然处置,毫无遮掩之处。

三月十一未正(下午2点),母后皇太后遗体在圣母皇太后和光绪帝及诸王公大臣的注目行礼下,大殓入棺,以完全符合礼制的流程完成了入殓仪式。至此,前后延续了二十年的“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成为了历史。

孝贞显皇后钮钴禄氏,是清文宗咸丰帝的第二位皇后(实际上的第一位皇后。咸丰帝发妻萨克达氏逝世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阳历已经是1851年1月),仅仅一个月后,道光帝驾崩,皇四子奕詝即位,即咸丰帝。即位后的咸丰帝追谥发妻萨克达氏为孝德皇后)。

咸丰二年(1852)二月,内廷例行选秀,其中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钮钴禄氏被选入宫,并得到咸丰帝钟意。四月二十七,咸丰帝下诏封钮钴禄氏为贞嫔。五月,晋封贞贵妃;六月,拟立为中宫皇后,其时钮钴禄氏的嫔、妃册封典礼均尚未举行;咸丰二年(1852)十月十七,钮钴禄氏正式受册礼,成为咸丰帝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皇后。当年,钮钴禄氏十六岁。

之后十年里,皇后一直恪守本分、恬静安宁,将整个后宫统领得井井有条,和诸嫔妃相处和睦,后宫人际关系风平浪静,没有任何风波。

对于咸丰帝,皇后也时时以“妇德、妇言、妇功”的要求来作为自己和丈夫相处时的姿态,绝不嫉妒、骄纵,是皇帝当之无愧的“贤内助”。这样的风范使得咸丰帝对于皇后即钦佩、又喜爱,夫妻关系融洽和睦,“母仪天下”的称号,皇后钮钴禄氏的确担得起。

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联军入侵京师,抵挡不住的咸丰帝只得代理后宫嫔妃及部分大臣逃往热河“木兰秋狝”,皇后自然随同前往。

在热河避暑山庄,国事糜烂的现状,让年轻的咸丰帝忧虑颓废、郁气积压,喜怒无常。在丈夫忧惧失措、举止乖戾的时候,只有皇后敢于温言抚慰、平息怒气。在皇后的安慰关怀下,心情压抑煎熬的咸丰帝才能稍稍获得安心、情绪恢复平静。

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咸丰帝因国事艰难、内忧外患四起,自己又没有切实办法可以改变现状,情绪日渐低落,并转化为自暴自弃,干脆采取逃避态度,将国事交付给王公大臣办理,自己则以酒色自娱,得过且过。在这种荒唐生活的消耗下,咸丰帝的身体逐渐虚弱、精神衰败,直至病势沉疴。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六月初九,是咸丰帝三十一岁生日。避暑山庄为皇帝举行了盛大的寿宴庆典。但就在庆典上,咸丰帝突发眩晕之症,无法坚持,匆匆返回内宫,随即病倒,而且病情迅速恶化。

延宕了近一个月后,咸丰帝已经药石无效、油尽灯枯、再也无法支撑,行将不久于人世。七月十六,回光返照的咸丰帝预感到自己即将驾崩,于是趁着尚还清醒,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随扈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及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军机大臣。

当着诸臣的面,病榻上的咸丰帝连下两道谕旨,其一:“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其二:“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皇太子,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顾命八大臣”的来历。

然后,咸丰帝再召见皇后钮钴禄氏并独子、已经立为皇太子的大阿哥载淳。在即将病逝前,咸丰帝咬牙坚持,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大阿哥载淳“同道堂”印章(因其年幼,所以由皇太子生母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代为掌管),嗣后顾命大臣辅政时发布的一切政令都要恭请盖上“御赏”、“同道堂”二印才能生效。由此可见,咸丰帝对于皇后的信任、以及夫妻之间的感情之深。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清晨,咸丰帝病逝,时年三十一。大阿哥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当时不叫同治帝,而是祺祥帝)。新帝尊嫡母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即慈安太后;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即慈禧太后。

咸丰帝盛年去世,他生前所设立的政治平衡态势很快被掌握了朝廷施政权的顾命大臣们所打破。在实际上的主导者肃顺带领下,顾命大臣们把持朝政、专擅跋扈,轻视两宫太后,政令几乎不与她们商议,自行其是。又排挤远在京师与英法联军议和的咸丰帝六弟恭亲王奕䜣,不让他能够参与朝政。咸丰帝的“政令需有“御赏”、“同道堂”二印才能生效”谕旨,肃顺等也不愿遵守,认为这是妇人干政,有违祖制。

更有甚者,在两宫太后与顾命大臣因政务产生矛盾时,肃顺等居然在御前大声抗辩、出言不逊------

“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

双方争吵激烈、互不相让,闹得不可开交。顾命大臣们态度恶劣,气势汹汹,小皇帝在这种情况下都吓尿了裤子,肃顺等人实在是无礼至极!

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们日渐跋扈、步步紧逼,使得两宫太后即愤怒又忧虑。为了不至于大权旁落,她们秘密联络了在京师的恭亲王奕䜣,在其赴热河为咸丰帝奔丧的时候,暗中筹划,推翻咸丰帝生前的朝政安排,准备拿下诸顾命大臣,取回施政大权。

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二十三,在咸丰帝灵柩自避暑山庄启程返回北京途中。两宫太后借口皇帝年幼经不起旅途劳顿,故意安排肃顺单独奉灵柩后行,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及其余七位顾命大臣提前回京,以此隔断各顾命大臣之间关联。

九月二十九,抵京后的两宫太后立即联手恭亲王奕䜣,颁布谕旨,以专横把持国政、隔绝内外、跋扈无礼、大不敬等罪名将载垣、端华拿捕至宗人府,罢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军机之职。只有额驸景寿一人,因为人忠厚、处事恭顺,并无擅权跋扈罪状,得以平安无事。

九月三十,醇郡王奕譞率侍卫将肃顺在密云逮捕。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的政变至此大获全胜,因当年阴历为辛酉年,所以史称“辛酉政变”。

夺回大权后,在群臣的拥戴下,两宫太后开始以“垂帘听政”方式参与朝政。圣母皇太后(慈禧)本来就权力欲极强,之前在咸丰帝的默许下,多少也有一些治国的才干,自然是很快进入了“听政”角色,从此牢牢把持权力,长达四十七年。母后皇太后(慈安)则内敛低调、超脱恬静,对于权力并不是看的很重,她的心思主要是在小皇帝身上。所以两宫太后很快形成了圣母皇太后主持庶务、母后皇太后最终决断的局面。史称:

“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

母后皇太后为咸丰帝中宫皇后、地位尊贵;圣母皇太后只是咸丰帝妃子,因为是同治帝生母,才得以被尊为太后。嫡庶有分,地位有别,所以在两宫太后共同垂帘的二十年内,朝廷最高权力其实一直是掌握在母后皇太后手中。

母后皇太后超脱低调,平日里不喜欢处理政务,日常庶务都交由圣母皇太后处置。这一方面满足了慈禧的权力欲和虚荣心,另一方面慈安自己也得以轻松自在。但只要是朝廷军国大事,慈禧都不敢自专,一定要事先征询慈安的意见,因为她知道,朝臣们真正服从的,还是母后皇太后这个中宫皇后、皇帝嫡母。

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两宫垂帘,至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去世。二十年里,处置朝政的基本上是圣母皇太后。但是在一些大事上,母后皇太后行事果断、极有主见,深为诸臣所钦佩。例如诛杀临阵脱逃的两江总督何桂清、赐死骄奢跋扈的陕西军务督办胜保、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之功并赐显爵,这些事情都是出自慈安的最终决断。

而在诛杀安德海、以及立阿鲁特氏为同治帝皇后这两件事中,慈安都作为最终的决定者,拍板决断,朝野也一致认为母后皇太后处置得当,一片欢呼。连同治帝对于嫡母的决定都并无二话,欣然接受。这表明母后皇太后完全得到了朝廷上下的拥护,对她的钦佩是发自内心的。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垂帘二十年,辅佐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母后皇太后钮钴禄氏突然发病薨逝,因为去世太过突然、而之后的历史表明圣母皇太后(慈禧)在其去世后得利最大、操执权柄再无人可制,所以后世大量野史乃至半官方材料都把慈安的去世归向于阴谋论,而阴谋策划者直指慈禧本人。

诸多野史言辞凿凿地分析叙述,说是慈禧因慈安握有咸丰帝密诏,一旦慈禧有专权之事,则以密诏将其除掉。慈禧明面百般讨好、暗地怀恨在心,哄骗慈安烧毁密诏后,再趁机下毒杀害慈安。有影视作品还把这种说法搬上银幕,加以宣传。

以上传闻,十分生动、犹如亲眼所见之人记载。其实,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就会知道,这些野史经不起推敲,也并不靠谱。正史之中,从没有这些记录,两宫太后之间,也没有确定的矛盾和冲突留著史料。

两宫都是皇太后至尊,身份尊贵,长达二十年共同垂帘中,从未有二人产生重大分歧和争执的史料记载,两人之间不说亲密无间,起码是和谐稳定,相处和睦。没有为权力采取你死我活斗争的条件。

所以,母后皇太后(慈安)突然去世,基本和圣母皇太后(慈禧)没有关联,说慈安是被慈禧毒死的,都是出于在野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之手,以因事度人之心,随笔撰写、虚构故事,反复转载流传后世,才造成了慈安薨逝是慈禧阴谋毒害所致的结论。

后世宫廷档案内,留有慈安薨逝当天的脉案(诊断书),其中记载:

“清晨,母后皇太后不豫,太医院撰方:天麻、胆星;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按无药,皇太后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皇太后仙逝。”

这里明显可以得知慈安发病后意识几乎丧失,牙关紧咬,药都喝不下,然后还伴随有小便失禁的情况。半日后,脉搏微弱,气息不存,终于在戌刻(晚八点)病逝。

根据这个脉案中记载的病情特点,基本可以断定,慈安是心脑血管疾病突发,导致脑中风,而且病情危急,在当时落后的医疗条件下,基本无法救治,最终因此而去世。脉案中的“类风痫”,就是太医们对于脑中风的表述。

这个脉案并不是孤案,在之前的档案中,慈安在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初九就有病情记载:

“母后皇太后正月十五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

自正月十五,到二月初九,二十四天中“肝厥,不能言语”情况明显,这应当就是轻微中风,不过当年慈安才二十六岁,身体相对康健,加上病情轻微,经过调养,得以康复。

同治八年(1870年)十二月初四,档案记载慈安再次发病:

“母后皇太后昨日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菔子,服后乃渐安。”

这表明慈安再度因“厥逆”导致眩晕,不能自持。基本可以断定是再一次轻微中风,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此时的慈安三十三岁,依旧年轻,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及时的服药治疗,再一次康复。

而到了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已经四十四岁,步入中年,身体情况也大不如前。而自光绪六年(1880年)年中,慈禧因患病,经常卧床不起,无法处理朝政,所以以前轻松悠闲的母后皇太后不得不单独垂帘,处置政务。繁琐军政大事使得慈安身心压力极大、身体也疲惫劳损。这些都是她宿疾诱发的根源。

在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九上午的“叫起儿”中,奕䜣、左宗棠、王文韶、李鸿藻等臣工在召对中,已经发现母后皇太后“双颊略微赤红、似有醉色”,但是为了避免御前失仪,诸臣们也不便详细观察。再加上母后皇太后神情如常,并无异样,所以大家也没有过多猜测。直到次日晚母后皇太后突然薨逝,回过神来的诸臣们才明白这应该就是“肝阳上亢、血气灌顶”的表现,用现代医学解释就是血压已经很高。因此而诱发脑中风、甚至脑内出血,都是大概率事件了。

综上所述,母后皇太后突然薨逝,应该是繁重的处理政务以至身体疲惫,引发旧疾,导致突发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诱发脑中风、或者还伴随脑出血,即使经医官全力诊治也无力回天,最终在发病不到一天内就薨逝了,属于自然死亡,而非被圣母皇太后(慈禧)所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