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换,朱元璋直夸是清官,刘伯温却说“此人留不得!”为什么?

观点一

朱元璋为什么能从一个没饭吃的乞丐和尚打下一片万里河山,除了他会识人、会用人、敢用人之外,还在于他的谨慎。

谨慎二字,加诸于一个皇帝,也可以叫作“多疑”。

是的,朱元璋确实当得上“多疑”这两个字,他出身卑微,却当上了皇帝,所以不安全感也始终伴随着他,他一个乞丐也能白手起家用打下江山,手底下的人个个要么居高位掌权柄,要么手握重兵,他们如果谋反的话,岂不是更容易?

所以,他为了巩固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着实砍了不少人的脑袋。

话说曾经有一个人为官清廉,衣服破了补补继续穿,朱元璋也曾夸他是个清官,原本也有心想要重用他,可是,为什么最后朱元璋却处死他了呢?

此人是曾经的元朝户部尚书,后来事明被委为参知政事的张昶。

说来张昶的经历也颇为有趣,他在元朝本已官至户部尚书,为什么却放弃了在元朝的高官厚禄,跑去给朱元璋打工呢?

至正二十二年,元朝皇帝眼见自家江山越陷越深,已然危如累卵,情急之下竟然使出了一招被皇帝们用烂了却又几乎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招数——招抚!元朝当时派去招抚朱元璋的人,即是户部尚书张昶。

张昶坐着海船,漂呀漂,漂到了浙江庆元,见到了朱元璋,然后对他说,我家皇帝说了,只要你肯归附,便授你荣禄大夫、江西行省平章政事!

朱元璋心里嘿嘿一笑,咱在至正二十一年可已经被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国公了,你们元朝才给我一个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也太小气了吧?更何况,此时恰逢你们元军将领察罕帖木儿被田丰和王士诚所杀,军心正乱,让咱投降?想得美!

所以,朱元璋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元朝的招抚。

朱元璋的拒绝意味着张昶此次任务已经失败,按理来说,张昶应该立即返回元朝,可是,朱元璋见张昶颇有才能,却强行将他留了下来,让他在自己手底下当官。

由此可见,张昶可不是自己心甘情愿地留下来,更不是心甘情愿地给朱元璋打工。

张昶此人也确实很有才能,很快便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同宰相,但是他最后还是没能逃过一死。

张昶在朱元璋手下打工打得小心翼翼,即便是衣服穿破了也还继续穿,毕竟在人们眼里,他是一个“贰臣”,生怕犯一点错误便得脑袋搬家,穿的好了也怕人家说他是贪官。再加上在朱元璋这边又没有亲眷,所以虽然身居高位,却仍然没能对明朝产生归属感。

此外,张昶被元朝派来招抚朱元璋的时候,可没有带上自己的妻儿老小,所以他也一直在担心自己在元朝的妻儿,虽然身事朱明,却始终心怀后顾之忧,这让他怎么安安心心、踏踏实实地给朱元璋打工?

所以,张昶一直想回元朝。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一边装出一副对朱元璋忠心耿耿的模样,一边却劝朱元璋用重典、多享乐。

朱元璋一听,心里生疑了,别说咱还没当上皇帝,即便是当上皇帝了,让咱这么做,岂不是让咱当亡国之君?没错,张昶想要的就是将朱元璋扼杀在摇篮之中,然后回元朝!

朱元璋跑去和刘伯温说了此事,刘先生,你说说这张昶是不是想当咱的赵高呀?

刘伯温听完点点头,皇上呀,您真是太圣明了,这个张昶确实居心叵测,不能用呀!

好,不用。

后来,正好碰上朱元璋释放俘虏返回北方,张昶便托人带了书信回北方,想让熟人帮忙打探打探自己的儿子还活没活着。

谁知此事竟被朱元璋的亲信特务杨宪给截获了,杨宪匆匆跑去告诉朱元璋,皇上,皇上,张昶还和北方有联系,怕不是潜伏在咱们这边的细作呀!

于是,张昶被捕入狱。

再一审讯,张昶竟然在供词的背面写下了一句话——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朱元璋顿时怒了,好呀,好你个张昶,朕待你不薄,可你时至今日竟然仍在怀念元朝!随后,朱元璋又想到张昶曾经给自己的建议,怒气更甚。

张昶不能留,留着张昶,便等于留了一个炸药包在自己身边。

所以,张昶最终被处死了。

张昶:元朝官员叛变朱元璋并遭处死

野史传闻中的这位喜欢穿“破旧衣服”的大臣名叫张昶。他是不是真的“穿破了衣服也不换”,无法验证,但是,张昶原本为元朝户部尚书,却是真实的。张昶因为精通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所以,颇得元顺帝赏识,并被委以重任,成了元朝正部级高官。

元顺帝时期,因为天灾,再加上吏治腐败,百姓苦于生路,起义军纷起。起义军与元军之间互有胜负,时战时和。元军在察罕帖木儿(其外甥兼养子就是著名的元末统帅王保保)的率领下,横扫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并于至正十九年八月,击败了北方实力最强的,由刘福通、韩林儿等人领导的红巾军,稳定了北方的局势。

南方的方国珍、朱元璋等起义军,见到刘福通大败,为了防止被元军南北夹击,就主动遣使与元朝通好。元顺帝就在至正二十二年,派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前往江东,招抚朱元璋,并且授予朱元璋荣禄大夫等职,赐龙袍、御酒。

结果,使臣还未到,察罕帖木儿在进攻山东时遇刺身亡了。朱元璋听到了消息,立刻来精神了,察罕帖木儿死了,那没什么可畏惧的了,还和个什么和,继续造反呀。朱元璋原本都不想接见元朝的使者,但在刘伯温的劝说下,决定羞辱一番使臣,以示与元朝决裂的决心。

于是,朱元璋就派人迎接张昶等人,但是,朱元璋让迎接的人将元朝使团的人全部剥去了上衣,赤裸着上身来见他。这可把使团副团长元朝户部郎中马合谋气坏了,大骂朱元璋。朱元璋正愁没借口杀使者呢,那就推出去砍了吧。但是,元朝使团的正团长张昶却一言不发,这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

一问之下,张昶说反正都是死,杀就是了,多言无益。好样的,朱元璋就喜欢这样的。因为刘伯温曾经和张昶同僚,知道张昶的才能,一边劝说朱元璋留下张昶,一边劝说张昶投靠朱元璋。在刘伯温的撮合下,张昶答应了辅佐朱元璋,并被朱元璋任命为了中书省都事,后又任中书省参政,受到重用。

据传说,张昶投靠朱元璋后,经常穿破旧的衣服。朱元璋呢,出身贫苦,同样非常节俭。当朱元璋见到张昶经常穿破旧衣服时,立刻觉得自己没有看错张昶,这一定是一个不贪图奢华虚荣,廉洁自律的好干部。于是,朱元璋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汇,大加褒奖了张昶。

可是,刘伯温却看出了些许端倪,赶快跑去提醒朱元璋,说此人留不得。为什么呢?刘伯温说,张昶之所以穿旧衣服不肯换,是因为在心中依然心系元朝,忘不了旧主呀,迟早必叛。朱元璋一听,立刻惊觉,就派人处死了张昶。

这事是真的么?当然不是,这只是个传说罢了。刘伯温比较欣赏张昶的才能,所以,才会向朱元璋推荐张昶。而且,刘伯温嫉恶如仇,为人正直,不会通过穿衣打扮就妄加断定一个人的是非,并致人于死地。

那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件事,还真跟刘伯温有关,但绝不是刘伯温加害的,而是跟刘伯温的一个学生有关。

这事还要从张昶自己说起。张昶虽然留在了朱元璋的吴王府,并受到了重用,却一直不忘自己元朝旧臣的身份,并常常以此为失节之事,而感到不快(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的确很厉害)。他还是时时想着找机会回到元朝,以成其志节,就在暗中帮元朝做了一些事情。

张昶在帮朱元璋制定法律、制度时,就给朱元璋出馊主意,想借以破坏朱元璋与大臣、百姓之间的关系,让朱元璋丧失人心。他建议朱元璋应该施行重法,严酷打击各类不法人员,以震慑大臣和百姓。同时,张昶还上书,为朱元璋歌功颂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好在朱元璋很精明,看出了张昶建议的破绽,没有实施。不过,朱元璋此时并没有怀疑张昶,因为制度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就看是否符合当时的境况而已。至于拍马屁么,朱元璋也并不在意,张昶还是有真才实学的,偶尔歌功颂德一下,也正常。

当时,李文忠攻陷了杭州,俘虏了元朝平章“长寿丑的”(名字比较怪)。朱元璋为了督促其他元朝将领放弃抵抗,主动投降,决定施恩放长寿丑的回元朝。张昶得知了消息,就托长寿丑的奉表给元帝,同时,写家书询问留在元朝的家人情况。

害死张昶的人正式出场。话说有一名叫做杨宪的青年才俊,因为博识强记,有过目不忘之能,且处理各类文书公务,轻松畅然,井井有条,颇得朱元璋赏识重用。杨宪仰慕刘伯温的才学,经常以先生之礼事刘伯温,就成了刘伯温学生,成了浙党集团的骨干。

张昶与朝中的诸如李善长、杨宪等人皆交好。张昶生病,杨宪前往探望,发现了张昶给元朝廷的奉表,以及家书的底稿。杨宪立刻将这些物品交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就派人询问张昶原委。张昶见事情已露,也不再隐瞒,在案上书牍背面空白处,大书八个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张昶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朱元璋派人诛杀了张昶,碎其骨骸,丢弃于江水之中。

传说中,说是朱元璋本还不想杀张昶,但是锦衣卫在张昶家中搜到了写有八个大字的书牍,这才让朱元璋起了必杀张昶之心。而实际上,张昶死于1367年,在朱元璋称帝的前一年。锦衣卫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才成立的,所以,张昶之死与锦衣卫也并无多大干系。

张昶之死,其实死于迂腐的遵循儒家的某些教条,不懂得观察时势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而且,在他的内心,并没有以民为本的观念,他为了达到破坏朱元璋事业的目的,竟然建议朱元璋实行“厉民”政策,祸害百姓,可见他的忠也仅仅是愚忠于元朝而已。这才导致了他的痛苦。

而杨宪,被史书写成了妒贤嫉能的小人,也许吧。但是,就张昶一事,客观而言,杨宪只是揭开了一个事实而已。而杨宪作为浙党干将,最终也没能抵御住李善长、胡惟庸等淮西派的进攻。最终,一代政治新星陨落,甚至连个传记都没能留下。

那么,谁才是笑到最后的王者呢?当然是明太祖朱元璋了。小样,你们就慢慢自个斗吧,等你们都挂了,朕的大明江山就安稳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