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出镜率极高的寿春,邺城等政治军事重镇,为什么没落了?

观点一

寿春,位于今天安徽省中部的寿县。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寿春成为多方争战的热点区域之一,多个政权皆以寿春为要塞,屯驻重兵,修筑坚城,作为抗击敌方入侵的前哨阵地。

邺城,古邺城遗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历史上的邺城,曾先后作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多个朝代的首都,曾经是我国北方规模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大都市。

寿春和邺城都曾经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重镇,却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走向了没落,这是为什么呢?

寿春

寿春地处淮河流域的中间位置,水旱道路交汇,是南方政权防守淮南的重心所在。在分裂对峙时期,寿春作为前沿哨所,水运的便利使其可以很快得到后方的补给,进可攻退可守,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寿)州控扼淮、颍,襟带江沱,为西北之要枢,东南之屏蔽。……自魏、晋用兵,与江东争雄长,未尝不先事寿春。及晋迁江左,而寿春之势益重。……南北朝时,寿春皆为重镇,隋欲并陈,亦先屯重兵于此。”

邺城

邺城则是位于北方地区的道路要冲地带。自邺城向东,经仓亭津(即今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过黄河,可以到达兖州西部,从兖州再往前可以辐射到山东各地;从邺城向西,过滏口并穿越太行山脉,可以进入山西高原的并州地区;从邺城向北,经邯郸地区可以直达幽州的首府蓟城(即今北京);自邺城向南,经黎阳(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 过河之后,可以直达豫东平原。

邺城周边是地势平坦的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其境内的漳水、洹水等水系与黄河、白沟等水系互通,水运十分发达。最重要的是,邺城所在的位置,恰好在冀、青、幽、并、兖、豫、司隶等七州的偏中心地带,以此地为中心向外辐射,人员与物资的来往与补充都较为方便。

寿春

寿春地处淮河干流南岸的平原,周围多有山水环绕,在地理形势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自三国时期,袁术就以寿春为根据地加以经营,加上之后曹操、曹丕及历代政权的经营,寿春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城防体系。另外,寿春地处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适宜开展屯垦。这些优势,更突显了寿春的战略地位。

邺城

邺城具有非常好的防御优势。邺城的东、南两面有黄河天堑,只要在黎阳、仓亭津、白马等几个主要地点设防,就可以阻止两面敌军的进攻;邺城之北,又有漳、洹等水系流经,也是两道天然的阻敌防线;尤其是邺城之西,有太行山系作为天然屏障,只需要守住滏口,就能阻挡并州地区的来敌。

曹操击败袁绍之后,就将邺城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他下令对邺城旧城进行了修复、增建、驻军、迁民,后来邺城被提升为曹魏帝国的国都之一。同样地处平原的邺城,自战国至西汉时期,就一直都是黄河下游地区最为富庶的城市之一,人口、农业、经济等各方面都较为发达。

寿春

寿春在乱世的崛起在于他地处对峙政权的边界地区,战略位置重要,得以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

邺城

邺城的独特优势在于他远离了边界地区,加上他处于腹地的位置,是作为各政权国都的首选。

从寿春与邺城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辉煌时期都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分裂时期。正是在这分裂时期,他们各自独特的局部区位优势得以显现出来。如果从全国整个大局来看,他们的优势就比不得长安、洛阳、南京这些大都市,所以在大一统王朝他们的优势就会丧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寿春

寿春的优势在于他水运的便利,自隋朝大运河修建之后,寿春经合肥至濡须口一线的水路渐渐湮废,水运航道梗阻,无法直接沟通江淮,由此引起寿春的地位价值明显跌落。

邺城

北周时期,屯驻邺城的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反对杨坚专权,杨坚在消灭尉迟迥之后下令将邺城摧毁焚烧,邺城的居民则被迁移到十多公里外的安阳。古都邺城从此消失,其区域中心的地位也被安阳所取代。

时也,势也!寿春、邺城崛起于分裂时代独特的局部区位优势,但是到了大一统的时代,他们的优势就会衰弱,甚至走向没落。

中华历史:寿春历经发展,或许再度辉煌,邺城被彻底毁灭

因为历史的向前发展,所以他们的战略意义也跟随发生变化,其实这种没落也未必是坏事!

首先我们来看寿春(今安徽寿县)。

寿春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当时楚考烈王败于秦国,无奈迁都至寿春,改为郢。秦统一六国后置县,而后寿春开始发展,到汉时逐渐成了一座大都市。汉末军阀割据,袁术在南阳被击败后,退到淮南。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寿春再次成为行政中心。并且由于寿春独特的水运位置,是淮河、颍河、淠河的汇集处,所以使得围绕寿春的征战不断。

寿春的开始没落,大致是从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开始。大运河开通后,寿春在水运上的作用弱化。不过到了明清因为两淮盐运的兴起,寿春也跟着繁荣起来。再到后来铁路兴起,水运没落,寿春这样的小水系水运,自然也就跟着没落。安徽最早的铁路京沪铁路走的是蚌埠,而民国时安正(安庆—正阳关)铁路计划流产,寿春是真的没落了。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造成的,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还会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呢!

至于邺城,其大致位置在今河北临漳县,漳河北。最初建于春秋时期,战国时西门豹为邺城令,投巫修渠,“发人凿十二渠”,引漳水灌溉。这使得邺城农业发达,经济也跟着繁荣了。其后邺城不断作为首都或陪都,出现在历史上,因此城市发展,颇具规模。

公元575年,北周武帝大举伐齐,到577年正月,北周军队攻破邺城,追虏高纬、高恒父子,北齐灭亡。当月,周武帝宇文邕下令,撤毁邺城北齐宫殿等建筑。不过,对于邺城的其他建筑,以及邺城的基本格局,宇文邕都没有加以破坏。

然而,三年后北周静帝继位,年幼,杨坚辅政。屯驻在邺城一带的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满杨坚的专擅,举兵反叛。当时,赵、魏之士赢粮景从,不数日便聚集了十余万人。同时,宇文胄、石逊等人纷纷起兵响应,赵王、陈王等五王也在长安谋划反叛。杨坚当机立断,内诛毕王、赵王、越王,外命韦孝宽讨伐尉迟迥。

另外尉迟迥治邺颇得人心,所以在斩杀了尉迟迥后,迁邺城民于安阳,毁掉城邑。最后一把大火,将这座千古名城,付之一炬!邺城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彻底消失!

所以寿春没落是由时代发展决定的,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它又会重回我们的视野。但邺城的没落,是彻彻底底的人祸造成的,各方面的因素都使得它基本不再可能重现历史的光辉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