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仙”韩信的军事才能是吹出来的还是真的?

把他的史书记载战绩列于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以后就与刘邦规划了战略“定三秦”,三秦是秦人的故土,被分为三块,用秦人管理秦人,秦降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市东南),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北),董翳为翟王,都高奴(今延安市东北),合称三秦。体现了项羽的策略,作为屏障挡住汉中的刘邦。只要夺取三秦,就可以和项羽抗衡了,有了关中,兵源,粮源都能解决,关中虽为平原,有八百里秦川之称,土地富饶,但有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为隘口,易守难攻。

这点刘邦肯定知道,只是无法攻克三秦,他和他的手下没那个能力。但史书没有记载韩信的具体战术。汉元年(前206)八月,趁着项羽北上平定齐国的间隙,刘邦用韩信的计谋,从故道出兵(陈仓道),因为栈道被烧了,偷袭章邯,平定三秦。被后世传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史记·高祖本纪》“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

章邯是秦末著名将领,“钜鹿之战”因为缺粮才和项羽打成平手,被秦二世猜忌才投降,单凭刘邦的能力要打败章邯的可能性极低。但史书没有记载韩信是否参加了定三秦作战。推测应该参加了。

彭城之战

汉二年(前205),汉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汉王又联合齐王、赵王共同攻击楚军。四月,汉王刘邦率领五国诸侯兵共五十六万,占领项羽老巢彭城(今江苏徐州),置酒高会。项羽领三万精兵从齐国杀回,与汉军大战彭城灵璧东的睢水旁(汴河支流),汉军大败,士卒被楚军排挤到睢水中,水为之不流。

彭城之战,也没有记载韩信是否参与。但可以推测韩信没有军队领导权,如果有,胜败难说。项羽三万兵力对决刘邦五十六万、完胜,1:18,史上少有。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

汉军十万被杀,十万淹死,余军溃散。韩信收集散兵并与汉王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会合,在京、索(荥阳市东南)之间击破楚军,故楚军不能西进,荥阳对峙形成。

汉军在彭城败退之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反汉降楚,齐国和赵国也背叛汉王跟楚国约合。六月,魏王豹以探亲为由请假回乡,一到国土,立即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今陕西大荔县东北),反叛汉王,与楚军约合。

汉王派说客郦食其(yìjī)游说魏王豹,没有成功。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此应为虚衔),攻打魏王豹。

临晋之战

魏王豹驻兵蒲坂关(今山西永济),堵着对面的临晋关,两个关口隔河相对。韩信增设疑兵,排列战船,假装从临晋关渡河,却暗中从夏阳(今陕西韩城)用木制的瓶瓮渡河(郭嵩焘认为是造浮桥),偷袭安邑(今山西夏县)。魏王豹惊慌失措,仓促迎击,被俘。韩信平定了魏地,改为河东郡。

临晋之战显然是“声东击西”,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同样诡谲,故技重施。关键是渡河方式,用“木罂缻”渡河,不能详考,郭嵩焘是军事家,只能以他为准了。罂缻是瓶一类的容器,腹大口小。

《史记·淮阴侯列传》“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

这年后九月(闰九月,岁末,汉初以十月为岁首),首先拿下代国(都城今河北蔚县代王城),擒获代相夏说。破魏下代,刘邦马上使人把韩信的精锐部队调去荥阳对抗楚军。

井陉之战

精兵被收了,韩信请求增加三万人马,汉王派遣张耳与韩信一起,攻打赵国和代国。张耳是刘邦信任的人,老相识,刘邦曾经到张耳那里做客,一住就是几个月。既派兵增援,又来监视韩信,相当于“监军”。没有张耳,以韩信的军事能力,攻破赵国也不是太困难。派来的人不止张耳,韩信身边还有曹参、张苍、灌婴,都受刘邦信任。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从代国到赵国,必取道“井陉”,“太行八陉”之一,后世也称土门关。因四面高而中央低,如井而得名,“陉”是山脉中断的地方,天然形成一个出口。井陉口在今河北省鹿泉市西南东土门,军事要地,易守难攻,赵国当然在此驻守重兵,以挡韩信。

韩信此时兵力估计五万,而赵国兵力号称二十万,将领陈馀,他与张耳成了冤家,本来亲如父子,因为“钜鹿之战”时产生了巨大的误会,如同仇敌。

有个叫广武君李左车的人进谏陈馀说:韩信渡过西河,俘虏了魏豹,生擒夏说,喋血阏与(yù今山西和顺),又以张耳辅助,乘胜远征,锋芒不可挡。但千里运粮,士卒难饱。而井陉口,车不能并行,骑不能成列,行军数百里,粮草势必落后,请给我骑兵三万,从小路拦截其粮草。我军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不与交战。敌军前不得战,后无退路。被奇兵截断后路,他们在荒野什么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人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希望您考虑,否则,一定会被他们俘虏。

广武君李左车身份不明,推测可能是赵国将领。“广武君”是称号,一般是被封的。字面意思“广博而尚武”。史书只出现了两次,说了两段话,在井陉之战前后,就不知所终,他的两段话成了亮点,如果记载属实,他具有高超的战略战术眼光。

而陈馀不采纳李左车的意见,史书给出的理由,他是儒者,宣称正义的军队不用诡计。他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成包围之势,兵力一倍于敌人就可以交战。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跋涉千里,极其疲惫。这样疲惫弱小的敌人都不打,那强大的敌人来了又怎么办呢?诸侯们会认为我们胆小,而轻易的来欺负我们。

《史记·淮阴侯列传》“成安君(陈馀),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兵不厌诈,出奇兵截断敌方粮草是常用手法。陈馀这点都不懂那就不要打仗了。他是怎么帮赵国君主赵歇复了国的呢?没有史料佐证,只能做个推测:陈馀对李左车不放心,此时天下未定,能者得之,万一李左车带三万兵马投靠敌方,或者观望成败,坐收渔翁之利,那就……而陈馀占据了天时地利,兵力又多出对方,没必要分兵冒险。然而他遇到的是战神。

汉朝七国之乱的时候就有一例,道出了分兵的顾虑。吴王刘濞发兵叛乱,他的大将军田禄伯说:兵马都聚集在西边进攻,无其他进攻路线相互呼应,难以成功,请给我五万人马,从他方进攻略地,再与大王会合。而吴太子不同意:大王以反汉为名,兵不能借人,借兵的人如果反叛我们,那该怎么办呢?所以吴王没有借兵给田禄伯。

《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佗奇道,难以就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藉人亦且反王,柰何?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

韩信的探子打探到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谋,大喜,才敢进入井陉狭道。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半夜传令,挑选两千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隐蔽起来。韩信告诫说:赵军见我军败逃而倾巢出动时,你们就火速冲进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又传令开饭,说:先小吃一餐,打败了赵军再正式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敷衍回答“好”。

韩信对手下军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地形,筑造了营垒,他们不看到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会攻击我军先头部队的,怕一攻打,后续部队就会退回。韩信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余军背靠河水摆开战队。赵军望见,大笑不止。

天刚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鼓,擂鼓的前进。赵军出营击汉军,大战许久。于是韩信、张耳假装抛弃旗鼓,逃回到河边的战队,然后再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大将旗鼓,追逐韩信、张耳。韩信的军队殊死奋战,因为背水,没有退路。

韩信的两千伏兵,等赵军倾巢出动,火速冲进赵军已空的营垒,把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红旗。这时,赵军已不能取胜,想要回营,望见营垒插满了汉军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俘获了赵王和大将,于是军心大乱,落荒逃散,赵将即使斩杀逃兵,也不能控制溃乱的局面。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击垮赵军,俘虏众多,于汦水岸边斩杀成安君陈馀,生擒了赵王歇。

井陉之战是史书记载最详细的。陈馀不用奇兵,而韩信巧用。此战两个重点,设伏兵和背水阵。如果只背水一战难以打败赵军,自己也伤亡惨重。有了伏兵并制造假象迷惑敌军,使之溃散,是为“攻心”,配合得天衣无缝。

韩信传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活捉的赏千金。于是就有人押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像对待老师一样。

众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向韩信祝贺,并问:兵法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败了赵军正式会餐’我等不信,竟然真的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

韩信回答:这也是兵法上的,只是诸位没有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机会训练诸位将士,就像‘赶着街市之人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得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保而殊死作战。如果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取胜呢?将领们都佩服的说:大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所能揣摩的啊。

韩信问李左车:在下想要继续北攻燕国,东讨齐国,有什么好的办法呢?李左车推辞说:败将不言勇。我为俘虏,哪有资格计议大事呢?韩信说:曾经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亡了,在秦国而秦国称霸,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愚蠢,而到了秦国就聪明,而是在于君主采不采纳他的意见。如果陈馀采纳了您的意见,我韩信就被生擒了。正因为没有采纳,所以我才有幸请教您啊。在下唯阁下意见是从,希望不要推辞。

李左车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俗语云,愚夫之言,圣人择焉。愿献愚诚,他接着说,陈馀本来有必胜的优势而不用,军败身亡。今将军横渡西河,虏魏王豹,生擒夏说,一举攻克井陉,不到一顿早饭的功夫击灭赵军二十万,斩杀了成安君(陈馀)于汦水之上,威名播扬于天下。这将军的优势。

然而将军的士卒已经疲惫,不得修整,短时间难以再战。用疲惫的军队攻打城池坚固的燕国,旷日持久,消耗粮草。燕国不下,齐国难降。两国不降,刘、项胜负难分。这是将军的弱势。

我见识浅薄,私下认为以武力攻伐燕、齐,绝非上策。善于用兵之人不以自己的短处攻击敌人的长处。韩信说:那该怎么办呢?

广武君回答:不如按兵不动,稳定赵国,抚恤遗孤,犒劳将士,摆出北攻燕国的架势,然后派出说客游说,燕国屈服于将军的威名,不敢不听从。再派说客劝降齐国,齐国闻风而降。如此,夺取天下就有眉目了,兵法有先虚后实。韩信于是听从。燕国果然投降。

李左车的策略,韩信绝非想不到,目的可能是为了收服他吧。李左车说了这段话,从此就从史书上消失了。燕国弱小,遇到了战神级别的韩信,魏代赵都拿下了,不得不投降,免得白白牺牲。目的是齐国,齐和楚交界,拿下齐国,就相当拿下项羽的后门。

于是报告汉王,请求封张耳为赵王,用以镇抚赵国。汉王答应了,封张耳为赵王。楚军多次渡河,以奇兵攻赵。张耳和韩信往来救援,安定城邑,并支援汉王。汉王被楚军围困在荥阳,汉王从南面突围,到宛、叶县一带,遇到黥布,奔入成皋(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成皋又被包围。汉三年(前204)六月间,汉王逃出成皋,东渡黄河,只有夏侯婴相随,投奔张耳军队在修武(今河南获嘉县)的驻地。住进客馆。

第二天早晨,他自称汉王的使臣,驰入赵军的营垒。进入卧室,偷取了印信和兵符,召集众将换防。张、韩起来才知汉王来了,大为震惊。汉王命令张耳防守赵国,任命韩信为国相,集结还没有发往荥阳的兵马,转攻齐国。

《史记·淮阴侯列传》“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

军营中是不能飞驰的,一个陌生人能从大将军营帐夺取符印,换防,是不可想象的。这样松散的军纪能打仗吗?而且张耳、韩信还后知后觉。这段记载难以置信。

潍水之战

韩信领兵东进,还没渡过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西南),获知汉王派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他打算停止进军。

范阳(今河北定兴县)说客蒯通劝韩信说:将军奉诏攻打齐国,汉王难道有诏令停止进军吗?郦食其一介书生,驰车策马,鼓动三寸之舌,就收服齐国七十余城。将军劳苦一年多,才攻下赵国五十余城,功劳反不如一个书生!

韩信听从他的计策,率军渡过黄河。而齐王听从郦食其之后,歌舞宴乐,放松了军防。韩信乘机突袭齐军,很快就打到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齐王认为被郦食其出卖了,就把他烹了(水烹为煮,油烹为炸),逃往高密(今山东高密市),向楚国求救。

楚国派将领龙且(jū)率领兵马二十万,救援齐国。齐王和龙且合兵对抗韩信,还未交锋,有人进谏龙且说:汉军远离国土,拼死作战,锐不可挡。齐楚两军在本土作战,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壁高垒,坚守不出。再让齐王派亲信大臣,安抚已经沦陷的城邑,齐人知道齐王还在,楚军又来救援,一定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两千里之外,势必得不到粮草。可以不战而降。

龙且说: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且不战而使其投降,我有何功劳?战而获胜,可分齐国一半土地,为什么不打?

于是与韩信隔着潍水(今山东潍河)列阵。韩信连夜赶做一万多个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接着渡河攻击龙且,假装战败回逃。龙且大喜:我就知道韩信胆小。于是渡河追击。韩信命令撤掉沙袋,河水冲至,龙且军被一分为二,韩信立即猛攻,斩杀龙且。龙且在另一岸的部队溃乱逃散,齐王也跑了。韩信追击败兵到城阳(今山东菏泽),楚军余兵全部被俘。汉四年(前203),拿下了整个齐国。

《史记·淮阴侯列传》“与信夹潍水陈。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

潍水之战,截流分敌,龙且兵多,韩信兵少。利用河流使得龙且大半军队不能渡河,杀了主将,余兵就溃散了。此战重点是时机,要在龙且军队半渡的时候,使河水冲至,早了晚了都不行,上游截流的地方离军阵应该有一段距离,不能让龙且知道。不知韩信是怎么协调的,史书无载。

垓下会战

汉王征召韩信,于是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与汉王会师。汉五年(前202)十一月,项羽帅十万兵马与韩信三十万大军作最后的对决。

韩信布阵。令孔将军为左翼,柴将军为右翼,自己居中,汉王刘邦居后,周勃、费将军又居刘邦后、为后卫。等于刘邦被自己人包裹在中央,除非军队溃散,否则伤不到他。

韩信自引军与项羽正面对战,不利而退,孔将军与柴将军从左右两翼夹攻楚军,楚军不利。韩信趁机再攻,大败楚军。而汉军唱着楚歌,项羽的士卒以为汉军尽得楚地,军心瓦解。于是项羽逃走,使灌婴追杀项羽于东城(今安徽定远县),斩首八万,遂定楚地。

韩信唯一和项羽的交锋,记载如此简单,两人的传记里都没有,只在刘邦的传记里有几十字。

韩信:中国绝代名将"兵仙"的军事天才

要说韩信的武力并不高,我相信,他是属于智将一类的。也就是说让韩信冲锋陷阵,跟人对砍,他不行;但是在指挥别人打仗,他很在行。

韩信最早在项羽帐下任一个文职小官,他想表现自己,能够受到项羽的重视,但上交了多份军事战略计划,全被项羽当垃圾扔了。而项羽是一员猛将,他喜欢和对方硬碰硬的冲杀,不喜欢什么作战计划、军事谋略之类的。项羽认为有个范增就足够了,有时连范增的话都不愿听。韩信觉得项羽其实就是个莽夫,在他麾下永远也不会有出头之日。

韩信舍弃项羽,来到刘邦团队,在萧何的帮助下,刘邦正式地任命韩信为大将,命他统帅全军,并有生杀大权。

刘邦团队不缺勇猛的大将,缺的就是能做军事战略规划的将军,而韩信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

韩信在与刘邦交流中,透彻地分析了项羽必定会失败的几大因素,比如,项羽不能任用手下有才能的将领;对立大功之人不舍得封赏,小气,不会收买人心;没有一点政治素养等等,刘邦听完韩信的汇报,彻底知道了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将军实在是当世军事天才,于是他把大部分的军事权力都交给了韩信,让他放手去干。

韩信得到了刘邦的全权委托,开始全力实行他进军关中的计划。陈仓是秦岭中唯一能通过较大军团的地方,而且此处树林茂密,隐蔽性很强,只要准备充分,暗度时不容易被发现。

韩信针对这种状况,准备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行动,占领陈仓,大部队再从这通过进入关中。为了掩护这次行动,他让人大张旗鼓地修补栈道(因此前为了麻痹项羽,栈道被刘邦破坏了),表明自己要从这回到关中的意图,同时为了表现得更加真实,他自己也每天待在栈道边上,监督工程的进度,并向那些不知情的士兵说:“很快我们就能回到中原了。”大家听了,都干劲十足,毕竟这儿不是自己的家乡,谁都想赶紧回家。

当章邯(项羽的军事指挥官)接到报告说汉军正在修栈道时不以为然,谁都知道栈道不是那么好修的!让他们修吧,时间多的是,我到时派兵守在另一边就行了。他完全没有想到这只是韩信的烟雾弹,在掩护另一边的行动,而章邯目前颓废、自暴自弃的状态也影响了他的思维能力。

此时的章邯,已经不具备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的素质了,而项羽还以当初俩人火拼时的状态来评价他,并把他安排在抵抗刘邦的第一线,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因为项羽没想到当初那位叱咤风云的秦国名将会沦为这般模样。

当章邯的目光还在栈道时,樊哙军团已经进入陈仓,由于陈仓的守军没想到汉军会在这儿出现,所以整个暗度过程非常顺利。陈仓陷落后,章邯不得已率军向东退去。

这时,刘邦率大军进入关中,兵压关中其他二王,对于汉军的从天而降,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整个关中只剩下章邯的都城在抗拒着汉军。

韩信到达前线后,经过一番视察,下令堵住雍水,让水流入城中。章邯无奈,不忍心再把城中百姓拖入战火,于是下令开城投降,自己也觉得活着再没什么意思了,就挥剑自刎,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这一仗,也成为军事谋略史上很经典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语的由来。

自此,关中又被重新纳入刘邦的统治范围,而距离上次离开到现在仅仅过了四个月。

韩信可以说是中国绝代名将,他一生的事业,从投靠刘邦开始。从率军暗度陈仓到垓下会战,中间平定关中、破魏、灭赵、降燕、伐齐(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不一一说明),无一败绩,功勋卓越,他的一次次战例也堪称经典。

有人总愿拿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与韩信相比较,如果把韩信换成白起,刘邦肯定统一不了西汉,虽然白起也不差,但综合起来韩信比白起更胜一筹。

因为在刘邦和项羽争霸中,刘邦最需要的人就是韩信。下面一段史料,可以说明韩信的军事指挥才能高到什么程度。

韩信被刘邦逮回来贬为淮阴侯,有一次,刘邦就问他:“我能带多少兵啊?”

韩信:“陛下您不过能带十万兵。超过这个数,就不行了。”

刘邦:“那你呢,你能带多少?”

韩信:“臣多多益善。给我多少,我就能带多少。”

刘邦:“你多多益善,为啥还被我抓了呢?”

韩信:“陛下您虽然不善于带兵,但您擅长带将。何况我的本领是学来的,而您的本领是天生的,是老天给您的,所以我才被您抓。”

这个谈话也点出了刘邦和韩信的区别与互补,韩信的军事才能胜过刘邦,但刘邦的政治才能远高于韩信。因为能够带兵打仗的,是跟兵打交道;而能够坐天下的,是在跟将领打交道 。指挥兵是一种才能;而指挥众多将领,使大将们都听自己的话,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天赋。

综上所述,军事天才、绝代名将韩信被称为“兵仙”并不是夸大其词,而是实至名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