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发明的交通工具“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诸葛亮发明的神秘木牛流马)

诸葛亮发明的神秘木牛流马

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的发明,是一种

运输工具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自古以来,莫衷一是。说什么的都有,可是没有一种说法比较符合原状,我想其中的原因,在于搞历史的不通机械,而搞机械的又没有考证这些的习惯。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木牛流马

来源出处

1、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2、晋·陈寿《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原理图推测

动力原理分析

先看看书上的木牛流马的介绍: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着于腹,载多而行少,独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

流马:肋长三尺五寸,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前脚孔去前轴孔四寸五分,板方囊两枚。

从书上的叙述来看,木牛是相当于发动机的设备,流马只是个装载东西的设备,相当于汽车的车厢。

从木牛的结构上看,它采用了助力机构,里面可能加有飞轮机构。从他的运行来讲,里面采用的有齿轮机构,曲柄连杆机构。人动木牛时,里面的曲柄连杆机构通过齿轮带动飞轮,飞轮运行起来后,又因为飞轮的惯性,给木牛以助力,这样,就达到了省力的目的。

流马的结构,其实是一辆板车,只不过改变了它的重心和轴承部分,使它比以前的板车用起来省力一些。

关于书上说这个牛什么,这只不过是中国人的习惯,用来增加木牛的神秘性而已。就像周易上说的,什么马像什么之类的。

木牛有四足,其实是轮子。在古代,没有专业的机械术语,所以有些零部件的表达,和现在的会不一样。

有猜测木牛是用脚走路的,可是这要用液压机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不可能的。用手来摇,也不可能。因为这样用的机构太多,有些机构,在当时还没有发明。

关于扭转牛舌就不能行走,道理很简单,里面有防反转的棘轮机构。

流马的结构,其实是一辆板车

木牛流马的谜团

《三国演义》上的木牛流马一直是一个迷,也让无数人为之痴迷。当时的生产条件简单,远不及现代,但是“木牛流马”的构造看起来简单易行,也符合当时的情况。

如果当时把“木牛流马”写的神乎其神,也许我们很早就会把它当成神话的东西而弃之不顾了,但是就因为书上写的符合当时的情况,所以我们就不能不怀疑当时可能真的有木牛流马的问世。可是时代的久远和小说的戏剧性让我们又有些一筹莫展。“木牛流马”如果真的象书中所描述那样可以不吃不喝还能走,这显然是不符合现科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因为如果“木牛流马”要行走,必定会消耗能量,当时肯定没什么石油、天然气之类的能源物质,它又不吃不喝,它从那里得到能量?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如果要造出象小说里描述的那种木牛流马来,就必须抛弃“能量守恒”定律。同样,要造出“木牛流马”也必定会打破影响我们数代的“能量守恒”定律,必定是一个另世界瞩目的事迹。历史上有无数个迷团需要我们去解决,这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物品,但是在迷团未揭开之前,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木牛流马:三国蜀汉运输工具的样貌与运作方式之争"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妻子黄月英一同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4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另外还有机关防止敌人夺取后使用。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关于木牛流马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单轮木板车,是一种山路上用的带有摆动货箱的运送颗粒货物的木制人力步行车。设想有一离地三尺、长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条,木条左端削成车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个孔。再设想这样的两条木条被布置成人力车的左右两辕。再设想在两个品字形的顶孔间插有一条三尺长的轴,在品字形的下面的两个孔中各用小轴铰装着一条可以沿该小轴摆动的、另一端顶地的木柱,这个有四条腿的人力车就是木牛。流马是一个向上开口的,左右侧壁近上缘的垂直中心线上各有一个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长的轴就穿过流马的这两个孔,流马木牛流马可以在该轴上前后幌动。为了不使箱中粟、米之类的载荷左右移动,有一块纵向隔板把箱一隔为二,而且粮食是先装入布袋再装入箱中的。当木牛叉开前后腿时随时可以停在坡地上。叉开度由在该四尺长的车辕上的限位钉限制。把车辕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压,品字顶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时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后腿不受力并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马上的梢钉推动下向前腿靠拢。当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时,木牛已向前移动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颠覆了,此时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并向前拉,使品字顶孔向后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后腿上,前拉的结果是使后腿叉开,同时前腿被流马上的销钉推向前。木牛就这样走完余下的半步。木牛流马究竟是带轮子的还是四条腿的呢?北宋的陈师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记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宋代高承写的《事物纪原》中也有记载:“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清代满族水利专家麟庆也把当时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车说是陈师道记载的木牛流马:“土车,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今之土车独推,犹存储葛遗制。”木牛是有前辕的独轮车,流马是没有前辕的独推小车,这也是一种关于木牛流马的主要观点。但是即使是宋代的记载,也离三国时期有了1000多年,这种观点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