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普通话不普及,南方大臣一口方言,上朝时怎么跟皇帝汇报工作?(古代官员口音重 皇帝和大臣靠文字往来)

古代官员口音重 皇帝和大臣靠文字往来

在古代没有普通话,皇帝上朝的时候,怎么能听到各地大臣说的方言呢?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各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方言,像是北方说话儿化音重,但比较贴近普通话,一般人也能听懂,而南方一些地区方言比较重,例如粤语、闽南语,就比较难听明白啦。

就拿四川话来说:甜不说甜,要说抿甜。 苦不说苦,要说焦苦。酸不说酸,要说溜酸。软不说软,要说溜粑。 硬不说硬,要说梆硬,值得同情,叫造孽。活该,叫背时。 聊天,叫摆龙门阵。便宜,叫相因。 好,叫巴适。怕老婆,叫耙耳朵。加油,叫雄起。虚伪,叫假打。

  回到正题,当年雍正皇帝,面对两广的大臣时,内心十分崩溃的;他们说的是啥,朕听不懂啊。为此,雍正还专门开展了一场普通话推广活动。

  甚至还规定,学好普通话才能参加科举、才能提拔做官。

  但是当时民风实在难以控制,各个地方还是各说各话。到了晚晴时期,广东人梁启超见光绪,依旧是一口浓重的广东口音,看来这场普通话推广活动,并没有什么效果。

  虽然古代官员口音重,但是文字是通用的,在很多时候,皇帝和大臣之间都是靠文字往来,可不是你们想的那种情书信件,而是正儿八经的递折子。

  而且每个朝代都有官方语言,一般是以都城的语言为主,大臣们想要前途发达,都会学习官方语言。

  另外上朝的时候,不是所有大臣都有机会发言的,这些大臣都是层层选拔的官员,经过多年教育,自然就没有口音了。

大臣上朝的资格与古代官话的重要性

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有上朝的资格,尤其是南方属于远离京畿的地方。

唐朝规定所有京官无论品级高低,都需要上早朝,在《唐会要•仪制令》中有相关记载:“在京文武官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曰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宋朝时期《宋史》记载:门下省起居郎以上,中书省起居舍人以上,尚书省侍郎以上,御史台中丞以上,每日参见皇帝。明朝情况又有变化了,据《明史》记载:明朝只要是身处京城的官员,都可以上朝,六品以上必须上朝。也就是说,只要是京官都可以参加早朝,以六品为界,六品以上必须参加,六品以下自愿参加。

第二,古代做官的大都是北方人为主,北方是华夏的传承,方言大同小异,而且古代的官话(京畿一带的方言)

南方走仕途也必须学会北方官话,否则皇帝根本听不懂。比如宋朝时期,《青箱杂记》说:"刘昌言,泉州人,先仕陈洪进为幕客,……时有言太骤者,太宗不听,言者不已,乃谓昌言闽人,语颇獠,恐奏对间陛下难会。欧阳修《归田录》佚文云:"刘昌言,太宗时为起居郎,善捭阖以迎主意。未几,以谏议知枢密院。君臣之会,隆替有限,圣眷忽解,曰:'昌言奏对皆操南音,朕理会一字不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