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60岁被活埋到底出现在哪个朝代?(中国古代的活埋老人传说及其在元朝的实践)

中国古代的活埋老人传说及其在元朝的实践

说到60岁活埋的事情,很多人都说是元朝干的。顺便又提到汉人的初夜权、一把刀等等之类的故事。但是其实错怪他们了,因为秦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活埋方士之后,仍然感觉到不放心。认为老人通古晓今,而且有的人比较怀念旧朝。所以他就下了一道指令,六十还甲。

一时间弄得全国上下哀声怨道,甚至有了造反的趋势。但是翻遍史书,史书上基本都没有相关的记载。所以说关于这种传说可能做不得真。

但是还有另外几个传说,据说当时有一个小国给嬴政进献了一只动物。并且告诉秦始皇,如果有人能够认出来什么动物,以后定然永远俯首称臣。

但是朝堂上面的大臣,没有人认得出来。使臣说我给你们一天的时间,你们认出来,我之前的话仍然算数。而在朝堂之上,徐福也没有认出来,等到回家给父亲送饭的时候。

就把这件事情随口告诉了父亲,父亲告诉他这动物的名字叫做西鼠。并且叮嘱他第2天上朝的时候,你抱上一只猫,这样它就不敢造次了。

等到第2天上朝的时候,徐福果然抱来了一只猫,西鼠看到猫之后立刻吓得四处逃窜,很快便没了踪影。使者也知道是有人认出来了,所以立刻俯首称臣。嬴政纳闷的问徐福你是怎么认出来的,徐福就告诉他,自己问的是年迈的父亲,他见多识广。嬴政认为留着老人确实还有点作用,于是便把之前的命令废除掉了。

其实不仅是秦朝有这样的传说,宋朝也不例外,传说当年在宋朝的时候,也流行60岁活埋的说法。而包拯的父亲正好到了60岁,但是作为孝子的包拯不愿意活埋自己的父亲。

所以就趁着别人不注意,偷偷的把他埋在了地窖当中。每天到了饭点的时候,包拯都会过去偷偷的送饭。但是有一次送完饭之后包拯却哭哭啼啼,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包拯说:“我以后可能不能再给父亲送饭了。”父亲继续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只见包拯回答道:“有一只妖怪大闹京城,皇帝让我三天之内立刻破案,否则就要杀了我的头。如今三天期限快要到了,我还没有任何头绪。”

父亲告诉他这件事情简单:“在海岛上有一户人家养了两只猫。虽然别看老鼠体型这么大,但是只要是老鼠都怕猫。你只要能够把这只猫借过来,定能侦破此案。”

于是包拯回到朝廷当中就告诉皇帝,希望能够宽限几天。当时皇帝想把他直接杀了,但是想到如果包拯都死了,可能真的没有人破案了,于是便延缓了两天。

但是在借猫的时候却为难了,因为主人告诉他:“家里面的两只猫虽然可以捉妖,但是必须长到6斤以上中,其中有一只还不到6斤。你还是先回去,等到它6斤再来吧。”但是包拯哪能等的下去,于是偷偷的给这两只猫喂了一斤半的鱼干。然后告诉主人:“你是不是称错了?再称一下。”果然称重之后发现两只猫确实都超过了6斤。

等到了第2天上早朝的时候,包拯把两只猫藏在袖子里面。皇帝刚刚坐进金銮殿,两只猫突然窜了出来,直扑两个大臣。原来这两个大臣都是妖精变的。两只猫只需三五下便把两只老鼠咬死了。

皇帝看了之后大喜,立刻奖赏包拯。然而包拯立刻跪在地上认罪说:“自己有欺君之罪。这个主意是自己父亲出的。”皇帝听到这里却大为高兴,看来老人还是有作用的,于是大笔一挥把之前的命令废除。

并且要求包拯这两只猫就不用送回去了,留在京城里面以防万一。但是包拯有点为难了,毕竟和主人说好的。然而皇帝的命令大于天,所以还是把它留下来了。

然而两只猫却不高兴了,因为在海岛上每天过的开开心心,还能有鱼吃。现在来到了都城当中,每天都有捉不完的老鼠。所以现在猫打呼噜的声音,似乎就有着这样的声响:许送,许送,包公爷杂种。

对于我们开头所说的流传最广的元朝,他们的60岁活埋老人其实是叫砖打墓。什么是砖打墓?就是用砖垒成一个墓穴,把老人埋进去。每天到饭点去送饭,每送一次饭就添一块砖,什么时候把这个墓穴填满了,就不用再送饭了,老人也会饿死在里面。

其实除了这个说法之外,还有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初夜权,就是元朝时期的汉人在娶老婆的时候,必须要把妻子先交给蒙古人来享受。

因此在老婆生孩子的时候,通常会把第一个孩子摔死的,因为这个孩子很有可能是蒙古人的。

夺妻之恨杀父之仇,元朝可谓是占了两件,所以等到元朝末年的时候,天下大乱,各地英雄揭竿起义。

另外如果有喜欢世界史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另外一种奇怪的情况。不仅是中国有着活埋老人的传说,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诸如日本、欧洲、非洲等地都有这种类似说法。

元朝时期的砖打墓,对应着国外的弃老山、弃老国。而且还有一些佛经当中,也记述了类似的故事。另外还有《弃老山》的电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

考古发现与民间传言:解读“花甲墓”和“瓦罐坟”的历史背景

这个事情据说是源于考古发现,又经考古地区的老人代代相传,形成“花甲葬”、 “ 瓦罐坟”的说法,也就是年满60岁的老人就要活活被埋进瓦罐形式的坟里,又称作六十还仓。

此处的考古是在太原市万柏林区的西铭村,这里的民间早就有传言,说是很久以前,老人活到六十岁就要被活埋,有孝顺子女不忍心这样做,于是在村外挖竖穴,将老人吊入墓中。以后每天送饭给老人吃,与此同时带上一块封墓砖,每送一次饭就添上一块砖,最后老人终于在封闭的墓中活活饿死,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叫做“竖封藏”,当然这也只是民间传言。

真正考古发掘的“花甲墓”是在1980年以后,西铭村西南方向的广仁寺周边,一块农田里发现的一座土墓葬被发现。墓的形状上窄下宽,墓肚子里还有停尸台,墓深五六米,有点类似竖墓葬的传言。停尸台上的骨架是半蹲形态,仿佛并非是死亡后放置进去,考古学家推测应该是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墓穴,故而不是平躺着,而是蹲着。当这个墓被发现时,才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其实在此之前该村就发现了一座类似的墓,据说墓内还有彩绘壁画,同样是在停尸台上躺着一具骨架。

无独有偶,花甲墓的传言不仅在太原有闻,山西忻州市岢岚县高家会乡团龙沟也发现过花甲墓葬群,但形态与西铭村不同,这里的花甲墓由青砖砌成园型穹顶,侧面留三尺高的拱门,墓室里有类似土炕的停尸台,墓顶留半尺宽的洞口,用石头压着。当地老人也说这就是花甲墓,并说是有个朝代的皇帝认为人老了就没用了,活着浪费粮食,下令六十岁老人活着就要关在里面,由顶上的孔往下放饭,侧门在老人进去以后就封死了,以后天天给送饭,直到叫不应老人为止。由于这种墓多为平民百姓,故而没有留下陪葬品,因此花甲墓也只能凭传言来推测,并无法考证。

其实花甲墓的传言不难理解,在生产力落后的社会,年迈之人的劳动力下降,被统治者或者说原始社会族领看作是负担很正常,因为族群提供不了更多的粮食来养老人,说白了就是最早的养老问题解决方案——直接埋了。

这里我想到了日本,一个在清末还被李鸿章说是野蛮人的民族,他们的史书《楢山节考》中记载过“弃老风俗”,主要说的是日本古代信州有一个贫苦的山村,也是因为粮食问题,老人活到70岁时,家里的长子就会把老人背到村子旁边的楢山上,让其自生自灭,说白了就是等死,这是为了省下为数不多的粮食来养育下一代,这个历史记录还被拍成了电影。

这样类似的案例也不止是在日本,根据史籍记载,我国贵州遵义一带古代丧葬习俗里就有类似于瓦罐坟的例子。它的名字叫石椁坟,也是在人活着的时候就用大青石砌好,人知阳寿即将走完,便会活着入坟,在坟里等死。这虽然与花甲墓的性质不太一样,但在道德层面是相通的,那就是打破了传统礼制或者思想。或者说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具有很多特色的丧葬礼仪和思想,与汉族习俗或者儒家思想有着很大不同,比如树葬、水葬、天灯等,遵义古代的石椁坟应该也是少数民族特色的丧葬习俗。

据说1974年山西岚县在一花甲墓内出土了一块墓志,这为花甲墓的历史渊源提供了线索,打破了秦朝与宋朝的传言,墓志铭上写下的日期是元朝。要说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他们也未在史籍里记载过“六十归仓”的制度,那为何在元朝出现花甲墓呢?恐怕也只能从阶级划分来说明了,元朝的阶级矛盾一直都很尖锐,大小反元起义也是至始至终都没断过,而汉人又被蒙古统治者定位四等公民,在蒙古人和色目人的统治下,汉族不仅民生艰难,而且文化遭到摧残,思想多加禁锢。而长年的战乱致使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很多繁华之地变得荒无人烟。据史书记载,1357年朱元璋部下攻克扬州时,城中仅十八户,古之人口积聚的山东和河南,几乎成为无人区。

元朝设立之处就遭到汉人的强烈抵制,元政府对待这种抵制也只有一个手段,那就是杀。在元廷的屠杀镇压下,人口流失和锐减是必然的,这一点不知是否与元朝推行行省制度有直接关系,因为人口锐减的背景下,扩大州县建制是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这样可以成规模的组织流动汉民从事农业生产,这是元廷恢复社会经济的重要途径。随之而来的人口年龄结构就成为恢复经济生产所面临的难题,农耕区的农民是需要下地干活的,60岁以上的人仿佛就成为了负担,他们不仅难以参与农业劳动,反而还需要消耗粮食,这可能是元朝强制推行“六十而终”的“人口年龄结构调整措施”。

蒙古人本身就是草原上兴起的民族,他们信仰长生天,而非中原的儒家学说,从思想上并没有儒家所谓的“仁义道德”,他们推行八思巴蒙古文,汉文化受到压制,故而六十而终在他们眼里觉得是合理的,他们不在乎与汉文化中的忠孝礼仪廉背道而驰,他们只在乎如何快速利用汉人恢复生产,而那些只吃饭,不劳动的老年人就不应该存在,所以花甲墓的存在如果说真是始于元朝,是可以理解的。

综上,史书上暂时还没有找到“花甲墓”的相关记载,而蒙古国史《托卜赤颜》在明代就已经难寻原文,所以这个传言已久的墓葬形式还有待考古界的发掘才能下定结论,此处没有任何民族挑拨意图,只是就事论事,如有伤害同胞感情,真诚向您致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