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人王朝直接就是某王,而清朝的王爷都叫某亲王

为什么清朝的王爷被称为某亲王,而其他朝代直接称某王?

这个问题,其实是一种误解,“亲王”是是最高的爵位,而并非所有王爷都可以称为“亲王”的,那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呢?

皇帝的儿子常被人习惯称为王,但有时并非是爵位!

在秦朝以前,一国之君被称为“王”,比如齐王、楚王、赵王,但在秦朝以后,嬴政确认“皇帝”称号为最高君主后,王便从最高处掉了下来,变成了皇帝的臣子。一般的“王”都是由皇帝册封,给予百姓和封地,而这样册封的“王”大多都是皇帝的儿子,比如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未当上皇帝以前就是“秦王”。而这里的“秦王”等称号未必是爵位之称。就像是忽必烈的名字也很长,我们只称他为忽必烈一样,有时候就是个简称。以下是唐朝的爵位制度:

唐朝爵位制度 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

在中国历史中,当然也不乏异姓王的存在,在明末清初,就有吴三桂、耿精忠等人,他们都是有着战功而被封为王的,但他们也是有爵位的。

清朝较其他朝代相比,皇权进一步加强,爵位制度更加明确严格。比如雍正皇帝就曾被封为“雍亲王”,而他同父同母的弟弟十四阿哥在雍正继位时却还是贝子,但因为他是皇子,便也被人习惯称为“王爷”,但不代表他的爵位就是“王”。以下是清朝宗室的爵位制度:

所以,某亲王是对爵位的全称,而某王就像是一种习惯称呼。总结来说,被称为某王的,一些是人们对于皇子称呼的习惯,二就是以前朝代的爵位制度不明确、不严格,三就是一种简称。

观点二

清朝称某亲王,自然是要区分于郡王。不过亲王郡王不是只有清朝才有,之前的朝代,从唐代开始,王爷就都有亲王郡王之分,只不过“亲”、“郡”二字不在王号中体现出来。大多数情况下,一字王为亲王,二子王为郡王,直接就能看出他们的差异了。而清朝大多数亲王郡王都只有一个字,所以加“亲”、“郡”二子予以区分。

最初的封王,没有亲王郡王之分,就是王。比如汉朝的那些王,封地或有大小,但级别就是王爵。也无所谓封号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比如同样是汉景帝和贾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彭祖和中山王刘胜就是一个级别,没区别。到了晋代,首次出现了郡王的称呼,指的就是封地为一个郡的王。汉晋时期,王国与郡平级,所以这个郡王也就是原来汉朝的王,只是称呼首次这么叫而已。

真正出现亲王郡王区别是在唐朝,唐代规定,皇帝的儿子和兄弟封亲王,皇太子之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袭爵位的为嗣王,不承袭爵位的为郡公,部分可以加恩封为郡王。品级待遇上,亲王正一品,食邑万户;嗣王、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这就是亲王郡王的区别了。

但唐朝亲王、郡王的封号中都没有“亲”、“郡”二字,要区分的话就是看究竟是一个字的封号,还是两个字的封号。比如唐高祖李渊的儿子,就是亲王,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等,封号都是一个字。李世民即位后他的儿子也是如此,魏王李泰、吴王李恪、越王李贞、晋王李治等。而唐初两大战神,虽然也是李唐宗室,都是李渊堂侄的李孝恭、李道宗,就只能做郡王,他们的封号分别是河间王、江夏王,就是两个字。

我们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玄宗李隆基,他第一次受封时父亲李旦第一次在位,他以皇子身份获封楚王,是亲王。后来李旦让位于母亲武则天,李隆基不再是皇子而是皇孙,就变成了临淄王,是郡王。结果伯父李显复位,父亲李旦成为相王(亲王级),李隆基依然是临淄王。后来李显驾崩,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拥护父亲李旦复位,李隆基又成了皇子,就获封平王,是亲王了。之后他做太子、皇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唐朝说完了,宋朝和唐朝基本一样,分王(也就是亲王)、嗣王、郡王。王正一品,嗣王、郡王从一品。元朝没有了嗣王爵位,直接是王与郡王。当然唐宋元在郡王之下还有国公、郡公等名称大小不一的各级爵位。

到了明朝,正式将宗室爵位和功臣爵位分开,宗室基本十岁获封。依然是皇帝兄弟和儿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十岁立为世子,其余儿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十岁十岁立为郡王世子,其余十岁封镇国将军。然后依次是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功臣爵位就是公侯伯子男一类。

明朝的王爷,一样是亲王封号一个字,比如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朱棣做了皇帝后儿子封亲王:汉王朱高煦等。郡王两个字,比如朱高煦的儿子就有济阳王、临淄王、淄川王、任城王等。

到了清朝,也是宗室爵位与功臣爵位区分。宗室爵位分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和硕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清朝实行降级世袭制度,除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一共十二家,十个亲王,两个郡王)外,其他都是嫡长子降一级世袭。功臣爵位除公侯伯子男外,还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

清朝进行了一个根本性改变,那就是王爵没有自己的封地了,全都居住在京城。所以他们的封号不再是地名,而是美称。无论亲王郡王都是用美称,大多都是一个字(开国时期有些例外)。比如睿亲王、廉亲王、礼亲王、庄亲王、直郡王、循郡王等等。

而且如果亲王下降为郡王或者郡王上升为亲王,封号是不变的。比如第一代庆亲王是乾隆最小的儿子永璘,最初是乾隆年间封贝勒,嘉庆即位后封庆郡王,后晋升庆亲王,等永璘去世,儿子绵愍就降级继承爵位为庆郡王,后来绵愍无子,后来经过几个其他支的继承人又获罪,到了奕劻继承时只是一个镇国将军了,连府邸都被没收了。他慢慢爬,终于又做到贝子、贝勒,最后又封为庆郡王,以致庆亲王,还成了铁帽子王。经过这么长时间,庆这个封号一直没变。

所以,清代亲王、郡王加“亲”、“郡”两个字就是因为他们这些爵位一来不是地名,只是美称,二来亲王郡王是可以改变级别的,但是封号不变,用“亲”、“郡”加在封号里是表明区别。

观点三

一般来讲,汉人王朝的亲王为一字王,郡王一般为两个字。

王,是君主时代的一种爵位,一般地位仅次于整个国家的君主,高于公、侯、伯、子、男等爵位。汉朝恢复了封国制,没有王爵,有诸侯国王。

我国自魏晋开始设王爵,晋朝又细分为亲王和郡王。

先秦时代中国的“王”是类似于后世“皇帝”的称号,如商纣王、周武王等,因此没有王爵。春秋以后,周室衰危,无力统领诸侯,有势力的大诸侯,纷纷称王。最早称王的是楚武王(公元前740-公元前690年在位),但自称的王号不是受封的王爵。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天子政治权的消失,强大的诸侯纷纷自称、互称为王,其中最早的是公元前344年的魏惠王。但这些诸侯国王也都不是周天子所封,而是由各国自加尊号,因此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王爵。

秦始皇,扫清六国,一统天下,自此君主称皇帝,其所用的二十等爵制度里没有王爵。汉朝恢复了封国制,没有王爵,有诸侯国王。但另设二十等爵位。曹魏、司马晋开始出现两级王爵:较高的、一般封予宗室的亲王(或国王,即“一字王”,一般以历史上的国名为号),和较低的郡王(即“二字王”,一般以郡县名为号,亦有为一字的特例)。东汉以后受封王爵的一般统称为藩王,实际称号有王、国王、郡王、亲王等。

晋朝及以后的王爵名义上都是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但实际地位时有波动。在一定时期藩王可以管理封地政事或者军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藩王甚至演变成过类似战国时代的自治或独立王国,例如五代十国时代的楚国。而其他时期藩王则仅是荣誉,没有实权,但可能有带有经济关系的食邑。此外,从汉朝推行推恩令后,一般藩王爵位或封地都会由各子嗣分封继承或由其他步骤逐代递减。一般认为汉以后传统的封建制度就已消失。

明朝宗室,既不同于汉晋,又不同于唐宋。汉晋宗藩裂土临民,犹如独立藩国;唐宋宗室不胙茅土,其贤能者皆策名仕籍、自致功业,而国家亦赖之,其后杂进诸科与寒素等,而宦绩相业亦相望不绝书。有明以汉晋唐宋为鉴,对前代宗室政策的内容有扬有弃,形成独自的特色。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并能世袭罔替。

晋至明的国王(亲王)爵的名号一般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国名,传统上以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接下来是“鲁、赵、魏、梁、燕、代、陈、韩、宋、吴、越”等一档次。此外后来设立的省、州名也有用来作为国王、亲王封号的,例如肃王,得名于肃州:相王,得名于相州。此外也有把两个国名合二为一的二字国王,例如“吴越国王”,此属特例。

汉至明较低的郡王爵封号一般为两字,如“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渤海王”、“成都王”等,常山、长沙、中山、渤海、成都这些都是郡的名称。此外,在唐、元、明等朝都有用非地名作为王爵封号的特例,例如“恩王”、“义王”等。

到清朝,王爵成为荣誉,没有封地、食邑也没有地方军政权力,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参加中央决策。

清朝王爵封号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形容词,加在“和硕亲王”或“多罗郡王”称号中间,例如“和硕睿亲王”、“和硕宝亲王”、“多罗克勤郡王”等。一般亲王用一字(或二字),郡王用二字(或一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