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天波府是否还存在?(现实历史中的杨家将与评书中有所差别)

现实历史中的杨家将与评书中有所差别

说到天波府,我们得先来了解一下评书和历史中的杨家将有什么区别,在评书中,杨家将满门忠烈,一心只为抵御外虏,各种各样的故事串联起来,无不让人钦佩着杨家将的一腔报国热情。

不过现实与历史却总是有所不同的,在现实历史中,确实有着杨家将的存在,只不过现实历史中的杨家将和我们经常从评书、演义中了解到的杨家将是有着不小出入的。

历史中杨家将第一代传人名字叫做杨业,当然他也有另一个叫做杨继业的名字,这点倒是和评书中差不多。

杨业是在宋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崛起的将领,在五代十国的北汉中有着响当当的名号,在投靠宋朝之后,他凭借着自己多年和辽国作战积攒下来的经验,受到了宋朝的重用,为宋朝守卫起了北方的疆土。

在那一场场和外敌的作战中,杨业建立下了巨大的功勋,一度成为了辽国军队最为恐惧的宋国将领。

而杨业也通过自己令人振奋的战绩成为了百姓们眼中的英雄,只不过他最终却因为一个小人丢掉了性命。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杨业原本和当时的主帅潘美商定好了自己去吸引辽兵过来,然后由潘美率领伏军一举击杀这些被引来的辽兵。

不过在杨业把敌方军队引过来后,潘美却早已在王侁的劝说下,率兵提前一步离开了,最终导致杨业在辽兵的包围下无处可逃,只能无奈地成为了辽国的俘虏。

面对着这么一位能力强悍的将领,辽国是有心招降的,不过在被辽国俘虏之后,杨业却并没有打算向辽国妥协。

杨业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节,他采用节食的方式来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在杨业去世后,他的儿子杨延昭延续了他的一世英名。

杨延昭从小就具备着高超的军事天赋,从稍微长大一点开始,他就一直追随在杨业身边参与对辽国的作战,由此培养出了强悍的能力。

在那保卫疆土的战争中,杨延昭所建立下来的名声是一点都不比自己父亲差的。

杨延昭和他的父亲就是现实历史中杨家将的两号重要人物,杨家将的主要名声就是由他们二人构建的。

在那个屈辱的年代,他们的功绩、他们的事迹仿佛成为了黑夜中的灯塔,开始广被百姓们传唱了起来。

而除了他们二人之外,他们的第三代中并没有我们经常能在评书中看到的杨宗保。

他们第三代中最出名的是杨文广,只不过杨文广并没有他父亲、他祖父那么巨大名声的,实在担当不上名将的称号。

以上就是现实历史中的杨家将,和被虚构出来的杨宗保与穆桂英一样,现实历史中同样是没有天波府的。

杨家原本是有专门府邸,这府邸就在现如今的开封,只不过历史记载中,杨家府邸根本就没有天波府这种说法。

天波府这种说法只存在于艺术加工过后的故事中,是一种为了衬托出杨家将地位,而被人们艺术加工出来的一座府邸,在历史中它从未出现过,更谈不上现如今还存不存在的问题了。

从1994年修建开始,开封天波府修建到如今时间不超过30年。

我感觉这座府邸就如同现在的很多公园一样,大家如果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的公园或者景区去看待,我觉得是比较好的。

但是如果把它当成一个历史遗迹去看的话,我就觉得有些不必要了,因为这里面根本就没有一丝岁月的痕迹。

观点二

历史上的杨家将主要是指北宋名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忠烈,所谓的天波杨府就是杨业归宋之后,迁居首都的府邸,这座府邸包含着宋廷对杨家保卫国家的褒奖,但更多的是对塞外掌兵大将的约束。由于北宋首都开封常年受黄河改道影响,东京梦华早已成地下城,现存于世的北宋古迹并不多,故而天波杨府属于后世仿建,算不上物质文化遗产。

杨家将的流传应当始于杨继业,杨继业的本名叫杨重贵,太原豪族出身,却未在家里踏踏实实的做一位公子哥,而是随父亲杨信投身军旅。杨信凭借家族势力,武力割据地方,并以麟州刺史自诩,由于时逢五代乱世,杨信便归附后汉寻求政治支持,并将儿子杨重贵留于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身边,以表诚意。

随后杨信叛附后周,并很快去世,刘崇并未因杨信叛变而恼怒,反而对杨重贵很是喜欢,将其收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在北汉人称刘无敌,据说是因为战场上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可在史料中的记载确是败迹居多,宋将党进攻打太原时,刘继业通过在战壕里装死逃过一劫。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北汉时期,一直致力于对抗辽敌,积累了丰富的对辽作战经验,为其归宋奠定了基础。

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此时的杨业手里还有后汉军队,于是宋廷授他右领军大将军。带军入东京受编,这其实是宋廷收编杨业军队的一个措施,杨业入东京以后虽担任了郑州防御使,但后汉军队实际上已混编至禁军,算是解除了杨业“拥兵自重”的威胁。

宋廷知杨业抗辽经验丰富,故而不久后便派往代州担任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从这个时候起,杨业就成为潘美的下属,也就是评书里大奸臣潘仁美的人物原型。二人起初的合作收效不错,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二人合作取得雁门关大捷,杨业斩杀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一战成名,至此“辽冦闻杨业旌旗不战而走”,杨业也因功升云州观察使,潘美作为总指挥,亦获得代国公的封赏。

也就是在事业上升期时,各路眼红者上疏弹劾杨业,宋太宗明白这是嫉妒心使然,于是将这些弹劾信件原封不动的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评书小说中借此将诽谤恶名加在了潘美头上,其实不符合逻辑,潘美是杨业军功背后的受益者,且位高权重,在太宗眼里二人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完全没有必要嫉妒这个得力干将。但从此可以看出宋太宗的驭人权术还是非常高明的,他的信任恰巧就建立在东京城内的天波杨府,杨业的一家老小全都掌控在太宗手里,又何必要顾虑一个塞外小将呢,可谓是得了便宜卖乖,此举只会让后世评价为圣人君主之度量。

雍熙三年(986年),杨业以潘美副将的身份参加了对辽北伐,由于监军王侁的陷害,加之潘美指挥失当,致使杨业孤军战死,造就了一段忠烈佳话,宋太宗为了表彰杨业保家卫国的忠烈精神,追赠杨业为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

由上可知,杨业是在去世以后才被追封了一品太尉虚称,“三公”之称于宋初本就是虚位,杨业入东京时尚且只是右领军大将军,这是宋初延唐制十六卫所设官职,其中上将军为首,大将军次之,大将军官阶只是从五品。所以杨业入京安置家人的府邸不太可能是天波杨府,因为后建的天波杨府是按照宋初正一品武官级别防建,这存在本末倒置的嫌疑,至少这在杨业刚入东京时是不可能做到的。

开封所建天波杨府是据《宋东京考》、《如梦录》、《祥符县志》等资料倒推,位于东京城内西北偶、天波门的金水河旁,故而取名“天波杨府”。而根据史料也可见,“天波门”确实是在宋都东京西边,但很明显天波门桥和天波门皆是“大内”要地,属于宋朝皇城的核心门防,属性与“朝阳门”等不同,说白了是皇宫大内的最后一道屏障。

而金水河并不是普通的护城河,而是东京城内的水源保障,更是于乾德三年(965年)修缮引入皇城内苑,开宝九年(976年),引入赵光义的府第,此时金水河尚只是皇城宫内水源,民间无法取用,只是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才由谢德权整治,引金水河至天波门经皇城到乾元门,并经过北宋太庙,此时的杨业已去世二十余年,若说杨业时期就有天波门处金水河畔的天波杨府,实属造谣杜撰了。

《宋史》中关于皇帝给大臣赐宅院的记载并不少见,郭进、慕容延钊、赵保吉、刘继元皆受赐宅院,但也皆有明文记载,如郭进受赐“京城道德坊第一区”,这是东京城内高档住宅区,尚且距离皇宫大内有些距离,而杨业受赐天波杨府一事不仅地址含糊,且无明确记载。反倒是数百年之后清人写下了杨家府宅的记载,这种记载的可靠性无法考证。

乾隆时期的《宋东京考》是将杨业的家庙定义为天波杨府,这个看上去没有争议,家庙位于府邸内的例子并不少见,可问题出在宋初的家庙制度是否存在。家庙制度兴盛于唐,到五代时已完全消亡,宋初没有恢复,直到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才有人提议恢复家庙制度,且到了皇祐二年(1050年),官方才正式出台解禁家庙的政策,五年之后的宰相文彦博才成为北宋史料中记载的第一个修家庙的人,故而杨业时期的杨家家庙是如何存在的也已经无法考证。

据传杨家家庙是在杨业去世以后,由其子杨延昭奏请朝廷改庙立寺的,杨延昭是卒于1014年的,此时尚未解禁家庙,还能够奏请太宗改庙立寺,不知是杨延昭胆量太大,还是宋太宗恩宠过重呢。至少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后,北宋重文轻武之风不可逆转,杨家作为武臣,于皇宫大内之旁立庙建府,规格庞大,配有练兵场、兵器库,这样的行为与当时历史特征明显有背。

不可否认的是杨家忠烈在保家卫国战争中的奉献与牺牲,故而这可能就成为天波杨府发展的民间动力,为何说民间动力,因为官方的表彰不足以推动这个忠烈象征的发展。

杨家将的故事在评书以及演义小说中不断流传,这使杨家将的民间形象远胜于历史真相。庞大的官僚体系下,杨家只是塞外武将的一个缩影,放在大的历史舞台上,澶渊之盟前夕杨文广所上抗辽政见甚至无法得到军界大佬的回应,若非文学作品的渲染,想必杨家将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杨家府邸的发展亦是如此,杨业入京所住府邸不管是否为皇帝所赐,他都带有浓厚的政治意义,即宋廷对杨业的控制。杨业本就是降将,且掌兵在外,杨家于山西势力雄厚,宋廷有所戒备也属正常。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逻辑,杨业于东京府邸理当低调简约,带兵时就有弹劾奏章不断,太宗原封不动的将弹劾信件交给杨业,一方面是表达信任,另一方面不排除有敲打之意,此时的杨家府邸倘若还以家庙立之,乃自取灭亡之路。

另一方面,后世流传的杨家佘太君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经历代流传,给杨业之妻改了姓氏,这位佘太君实则姓折,是西北羌族豪门之女,当时西北有“折家军”名号,据《五代史》记载,折氏一门“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夏人畏之,益左厢兵,专以当折氏”,以此来看,杨业之妻的背景甚至要超过杨家一族,在杨业归宋以后,折太君一同入东京,是为宋廷控制杨、折二族的有力支撑,故而两家在历史上的作用便是“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於宋者矣”。

历史上的折太君也是将门虎女,并无大家闺秀之态,据说折太君在杨府内不事内务,专职于训练新丁武艺,这就是杨门女将故事的由来。其实宋朝的家兵制度有过史料记载,但宋廷却未有明文规定编制与数量,但如果杨府真的位于大内之旁,家兵的训练与招募不可能明目张胆,故而当时的杨府是否真的位于天波门后亦待考证。

据说杨延昭奏请的孝严寺于北宋末年就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得到重建,于明末,再毁于水患;于清康熙年间再得重建,道光二十一年,黄河泛滥,开封受灾严重,孝严寺部分建筑被拆掉用于护城;民国初期,孝严寺已经沦为一座破败的孤寺,围墙尽遭拆除,抗战期间全部毁于日寇之手。直到1995年,由龙亭区地名办公室和市地名办公室向开封市政府申报,经批准,以严孝寺故地命名为现在的孝严寺街。

现今的天波杨府位于龙亭北路,是1994年异地仿建。这是极具商业性质的仿古开发,整个龙庭景区皆为仿古修建,其中天波杨府是在杨家湖与潘家湖中间,设计时以活水注入杨家湖,故而清澈见底,开封老百姓常于湖里游泳;而潘家湖为死水,混浊不堪,百姓从不粘一滴潘家湖的水,以此来证明民之所向,忠奸善恶自有分辨。这便是民间的力量,殊不知潘美乃北宋开国功臣,杨业也实非潘美所害,不知这种商业开发的意义到底是为了弘扬传统美德,还是刻意勾画商业卖点。

综上,天波杨府的真实性本就有待考证,讨论之存在与否意义不大,但杨业入京必定会有栖身之所,换言之,杨折两家入京的“人质”必定有府邸安排,否则难安塞外征战的将心。而现如今的天波杨府属于商业开发的一部分,是仿古建筑,历史意义并不大,故而算不上物质文化遗产,但民间对于杨家将忠烈爱国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与发扬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