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为何蜀国国力不强却能逼得魏国司马懿等将领不敢出战的思考与解析(为什么诸葛亮远征魏国、劳师远征,对阵国力兵力都占优的司马懿等人,并能把他们逼得当缩头乌龟?)

《三国演义》中,为何蜀国国力不强却能逼得魏国司马懿等将领不敢出战的思考与解析

喜欢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蜀国国力、兵马粮草等各种资源都没魏国强,诸葛亮劳师弥重、远征魏国,却能将以逸待劳、有着多种优势的司马懿等魏国诸多杰出将领逼得不敢出战呢?私以为,要理解这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详见下:

对魏国来说,从国力等各种资源上看,都是敌弱我强,所以我们思想观念上,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魏国就不应该被逼得不敢出战,毕竟弱逼强,不大符合逻辑。

但是,实际上,在战场上,两军对阵,最重要的是当时双方的处境和条件,至于背后的资源支撑,能够保障就行了,士兵都是差不多的人吃饱就好,不是说国力强,多吃两碗饭就占优势了。战场上,双方谁先占领了有利的地势,双方的士气谁更高,双方的作战策略谁更好、多方的协调能力才是打赢一场战的根本。蜀国诸葛亮主动出击,可能都是诸葛亮已经做好了很多准备和占领了一定的有力地势,或者兵临城下了,魏国才获得情报,才出来迎敌的。因此,对于魏国来说,被动迎敌,最好的地势已经被诸葛亮占据了,对阵已经深思熟虑、准备好一切的诸葛亮来说,自然不占优势。

也就是说从战场的格局上看,被动迎敌的魏国相比主动出击的蜀国来说不容易占优势。加上诸葛亮的才能和布局,自然在实际战场上魏国就不占优势。因此,不占优势时,不出战是对的,是在等占优势的局面。

因此,我们看双方交战,应该放到实际的战场上,而不是从国力等因素,大而虚的看问题。总之,一切以实际战场上的情况为准。

司马懿等将领,与诸葛亮交战时,不出战,有两种可能的原因。

第一种,确实是被逼无奈。毕竟如第一条所说,战场上面临的是当前局势下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大而虚的双方国力等问题。实际问题千变万化,不管是谁都不能说在实际战场上都能够占据有利条件。在不占优势时,自然是要被敌军步步逼近、被欺负的。但是,因为不占优势,打不赢,所以不能强行打,只能忍着,伺机而动。鸡蛋碰石头这种智障行为不是司马懿等类将帅之才会干的。

第二种,战略上主动选择不出战的。两军对峙,除了实际的局面外,从长远看,交战的是双方的国力。而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期望以最小的代价赢得胜利的。因此,就存在了即使占据有利条件,但是还是选择不战的情况。对于国力强,占优势的魏国来说,为什么要打?守住就能赢,拖都能拖死蜀国。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高招,才是赢得的利益最多的胜利。

战争对于统治者来说,当然是不管什么时候都打赢的好,开疆扩土,恩泽天下,是无上的荣耀和快感。但是,战争对于将领来说,就不一定了。什么时候出战?什么时候不出战?什么时候打胜战?什么时候打败战?都可能关系到自身和其背后势力的利益问题,战不是随便能打的!尤其是胜战。对司马懿等魏国将领而言,对所有将领而言,都是这个道理。

就拿司马懿来说吧,他眼前的利益,不是打败诸葛亮,获得蜀国领地。司马懿最大的利益在于魏国国内,他需要权力,需要资源,需要为司马家谋利。而出兵在外,掌握了兵权,掌握了朝廷的人,这对他来说是个绝佳的好机会。手握兵权,可以和朝廷要钱粮,以此培养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图将来借助权力和势力,谋得更大的利益。因此,出战还是不出战,打胜战还是打败战,这都关系到司马懿在朝廷和战场上的利益。不能打胜战时,有条件也坚决不大,就算敌方送人头也不能打,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就是空城计的逻辑。

因此,对司马懿被逼这一说,其实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同样对诸葛亮也是一样。符合自己利益时,有条件能取胜,都表演不出战,装孙子;不符合自身利益时,送人头都不能要!否则得不偿失。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胜战,才是真的胜利,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让关羽在华容道放曹操一马的逻辑。

总的来说,对将领而言,出不出战,打胜战还是败战,都是综合利益和战场条件三思后的抉择。

当然了,也不得不说诸葛亮这在《三国演义》中“多智近妖”的人物的作用了。常言说名利,都是名在前,利在后的。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大名,其智慧,其用兵如神,其诡诈,都威名在外,这对于普通人是害怕不敢出战,而对司马懿那类同样聪明,且多疑的人来说,是忍耐,更是犹豫。因为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威名,对于与诸葛亮对阵的将领来说,都会忌惮的,防着被诸葛亮玩弄于鼓掌中,导致兵败身死。

司马懿并非“缩头乌龟”,智谋胜过诸葛亮

把司马懿描写成“缩头乌龟”,是《三国演义》的“抹黑”,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明而采取的文学手法。

真实历史中,司马懿采用的是非常高明的“以逸待劳”、“以守为攻”的战术,并获得成功。最终让诸葛亮北伐无功而返,把诸葛亮耗死在了战场上。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诸葛亮自出隆中,追随刘备之后,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蜀汉的事业,最终病逝在五丈原北伐的前线。

诸葛亮讨伐曹魏时,因为益州东边的出口荆州早已被东吴夺走,所以他只有向北方向发兵。

从地理位置看,三国时的益州(今四川盆地)在关中地区的南边。自益州出发去攻打并占领关中地区,必须越过秦岭这道天然屏障。

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几万大军,还有粮草资重,穿行几百公里崎岖山路,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诸葛亮一共发动了五次北伐,只有公元228年的首次北伐稍有斩获,但是也因为马谡失了街亭,而不得不退兵。

后面的四次伐魏,基本未有什么进展,每次都因后勤补给跟不上而退回蜀地。第五次北伐,诸葛亮想出了用屯田来解决粮草供应的办法,遗憾的是未等成功,诸葛亮中途病逝。

诸葛亮真正碰上司马懿这个死对头,是从第三次北伐开始的。诸葛亮远途而来,力求速战速决,以争取主动。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正是算计到诸葛亮劳师远征,粮草后勤补给困难,不能久战这个短板,安排重兵把守各个隘口,坚守不出,以静制动。

不管诸葛亮采用什么方法,甚至送女人的服装来羞辱他,司马懿就是一心老主意,高悬免战牌,硬是一次次把蜀军拖得不战自退,最终让诸葛亮的北伐以失败告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