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是怎样的)

观点一

李清照是北宋杰出的女词人,诗、文、词三绝,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清代文坛盟主王士祯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可见她的地位是何等之高。她不仅是宋代独一无二的杰出的女词家,同时也是一位倜傥有丈夫气、有胆有识的爱国女诗人。其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以及高标俊逸的风姿才情,都堪称花间第一流。在中国文学史上,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品和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然而,靖康之变后,词人李清照经历了山河残破、故土南归,家破夫亡,文物丢失,晚年再嫁、百日离异、孤独漂泊等一系列重大的打击和折磨,内心充满着无尽的哀愁。晚年的她,内心痛苦、忧愁和绝望。

李清照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她一生中遭遇了诸多不幸:

李清照(1084一约1155),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人,享年七十三岁。父亲李格非(字文叔),“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居礼部员外郎,中书省正六品,系追随苏轼的“保守派”、旧党人物。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字德甫,一称德父)结为伉俪。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的季子,以父荫,历任州郡地方官,是位著名的金石鉴赏家、收藏家。赵挺之系改革派王安石变法集团中重要的新党人物。由此可见,李清照的父亲是旧党要员,公公又是新党头目。她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夹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之中,遭受颠簸沉浮是不可避免的了。

李清照婚后第二年(1102)七月,其父李格非被打入“奸党”“元裕党人”之列,全家被逐出京都,李清照被迫离开了御赐宅第汴京府司巷,回明水老家栖身,与新婚良人,劳燕分飞。

大观元年(1107)三月,公公赵挺之被罢官后5天去世,死后3日,丈夫赵明诚和他两个哥哥存诚、思诚,一起被捕入狱。七月获释,一齐被赶回老家青州。李清照又随夫“屏居”(隐居,或称闲居,但不许做官)青州十年之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后屏居乡里十年”句)。政和元年(1111)初,朝廷为赵挺之平反昭雪。一年之内,三个儿子相继官复原职。

靖康之难,一个极其富强的宋王朝,突然崩盘,绝大多数人尚未来得及反应,就已经迅速跌落至谷底。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破东京,史称“靖康之变”。翌年四月,徽宗赵估、钦宗赵桓被俘,与宗室、后妃、辅臣、乐工、工匠等数千人和大量珍贵财物被劫,汴京洗劫一空,北宋亡。五月,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继皇位,尊高宗,改年号为“建炎元年”,建立南宋王朝。

这年(1127),44岁的李清照举家南渡逃亡,七月,复起直龙图阁赵明诚受诏出守江宁,兼任江东经制副使。七月议定,八月上任。

三月,赵明诚以“弃守建康城”获罪,被罢官。这样,赵明诚江宁就没法待了,湖州也去不成了!怎么办?前思后想,“是非之地不可留”,“三十六计走为上”。决定举家出走,暂避风头。赵明诚于建炎三年三月罢官,与夫人李清照带着家佣、旧部乘船西行,从江宁溯江而上,经当涂,过芜湖,原来打算到江西赣江之滨安家定居的。五月初夏,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池阳(即池州,有时又称‘池阳郡”)。

李清照一家来到池阳,受到池阳州官刘子羽的礼遇。不几日,大约在五月底或六月初的一天,突然郡守刘子羽兴致勃勃地来到赵明诚的住处报喜,送来了高宗皇帝重新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的诏令。刘热情挽留赵明诚和李清照把家在池阳城内安顿下来。李清照见池阳古城古色古香,江南水乡,风光雅丽,且民风纯朴,与外地相比,显得多了几分安逸,欣然赞同,暂居池阳,让赵明诚独自赴京应召。

算来,从二月罢官,到五月底或六月初“被旨知湖州”,前后仅仅三个月,就官复原职,怎不令赵明诚和李清照喜出望外呢!个中原委,唯赵明诚和李清照心知肚明。据后人猜度,认为他俩有几个在朝中为官的亲人起了作用:明诚的两个妹婿,一个兵部侍郎李耀,另一个礼部员外郎傅察;还有一个是清照同父异母的小弟任救局删定官的李远。他们所任都是朝中要职,系“皇帝身边的人”。还有明诚的两位兄长存诚和思诚,分别担任广州和泉州的州官,都属封疆大吏。因此,此说颇有几分道理。

按照朝廷的惯例,赵明诚在接到皇上的任职诏令后,应立即进京“过阔上殿”,晋见高宗皇帝,面受圣谕。根据赵明诚当时的心情,可说是绝处逢生,深感皇恩浩荡,感恩不尽,定然是要立马进京,例行召对。于是,他重托刘知州照应家眷和所带文物家产,并决定将家暂时安顿在池阳郡府附近定居,自己骑着郡守刘子羽提供的马匹,单身从陆路官道赶往京都“赴召”。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七月底,李清照在池阳送别夫君赵明诚赴京面圣才仅仅一个多月,池阳郡守刘子羽匆匆送来了丈夫赵明诚病卧建康的告急家书。

李清照见信,得知明诚冒着酷暑,一路之上鞍马劳顿,中暑染疫,病卧京都,大惊失色,万分焦急。

李清照深知丈夫性子急。去京都时,就怀着罢官不久又得圣恩的感恩之情,所以才冒着酷暑,日夜兼程,劳累过度,感染疟疾,病倒在帝王行宫所在的京都建康。李清照又懂医道,知道疟疾这种恶病,发作时全身忽冷忽热,颤抖不止,齿寒作响,痛苦万分。明诚如何耐得住这般折磨,必定会服用大量退烧的寒性药物,就容易患痢疾恶病。这样两病并发,寒热交加,生命就危在旦夕了!李清照愈想愈可怕、越想越焦急。在知州刘子羽的关照帮助下,留下两名跟随明诚多年的老部下,看管留存在池阳城临时住宅里的古董珍宝。自己带着贴身老仆人,连夜乘轻舟启程JI}}江而下,一天一夜航行三百里水路,直驰建康。

丈夫暴病,来得太突然了,犹如五雷轰顶。待李清照火急火燎赶到建康,见到病危中的赵明诚时,果不出所料,他服用了大量去热的寒性中草药,不仅疟疾没得到控制,又患上了可怕的痢疾,腹泻不止,病上加病,病入膏肓!这时,己是回天无术了!她在《后序》中继述道: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展之意。

李清照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又不忍心问奄奄一息的赵明诚临终遗嘱,对后事的安排。建炎三年八月十八日那天,赵明诚自知再也起不来了,临终取笔作绝命诗,写完就流然去世了。

这年,正值赵明诚49岁,李清照46岁,一对相知相伴二十八个春秋的恩爱夫妻,就这般匆匆生死永别了……

这年,1129年,(建炎三年)是闰八月,李清照料理完丈夫的丧事,感到孤苦伶仃没有地方可以投靠。这时,时局己越发紧张了。她在《后序》中所言“朝廷己分遣六宫”,指的就是这年七月,隆裕(即哲宗赵煦后孟氏)皇太后率领六宫逃往洪州(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之事。又听说为了阻击金兵,长江都要封锁禁渡了。李清照万分担心留在池阳临时住处的两万多卷古典书籍、两千多卷金石刻本和所存的足可供上百客人使用的家俱、被褥,以及相当数量的古董器皿等贵重物品,不知如何是好?急中生智,她想起了赵明诚的妹夫李擢,是护卫隆裕太后率领六宫逃往洪州的兵部侍郎,只有将这些珍贵文物送到洪州去交给他代为保管,是最为保险的了。亡夫重托,是未亡人心中天大的责任。于是,李清照顾不得沉病病痛,立即带上老女佣和赵明诚生前手下旧部吏,抱病重返池阳的临时住处。

这是李清照第二次到池阳古城。 李清照拖着病体,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形如救火,十分仓促,时间十分短暂。当她赶到池阳郡府衙门北边与池州府儒学之间的塔上街临时住处,见到留下的两位明诚生前“故吏先部”,看管的数十箱未曾拆封的珍贵古董文物安然无恙,心中万分感激。当即在池阳郡守刘子羽的帮助下,雇用可靠船主。李清照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付这两位“故吏先部”,负责押运这批文物珍宝,送往洪州,面交妹夫李擢。李清照自己只捡了一小部分轻巧的小件稀珍文物,随身携带。

李清照在送走了“故吏先部”去洪州的舟船之后连夜带着老佣人乘船沿江而下,告别池阳,返回建康。

李清照来去匆匆,刚刚离开池阳不久,池阳城就发生了重大变故。“建炎三年秋冬,(金)兀术(兵)下太平(今黄山区)。分兵向池州。池州驻御前亲军都统制程全,以众寡不敌,欲坚壁待援。时受建康知州兼江淮宣抚使杜充节制。(杜)充檄(令程)全出战甚急。(程)全不得己,率麾下与金兵激战,败溃死亡”。所辖在池阳的驻御前亲军溃散。李清照闻此噩耗,大惊,甚感不幸中之万幸,免遭此劫。不料洪州局势骤变。由于隆裕太后所率六宫一行,浩浩荡荡,目标太大,引得金兵穷追不舍。直追至洪州时,守臣弃城逃亡抚州(临川郡,今江西临川),太后一行则退去虔州(即赣州),李耀和他的父亲也都早已逃之夭夭。入冬十二月,洪州失陷。李清照托明诚生前两位“故吏先部”,从池阳运去的这么多辛辛苦苦从青州千里迢迢运来的十五车珍贵文物古董,“又散为烟云”,丧失殆尽矣(赵明诚是宋朝最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李清照闻讯,深感有失夫君生前重托,懊伤至极,又大病一场,“仅存喘息”……

这时,李清照在走投无路之际,只有“往依”“任救局删定官”、继母王氏所生的小弟李远,紧紧追赶朝廷御舟而行,却又时时扑空。李清照在金兵的追击下,带着病体,在浙东一带经历着颠沛流离惊恐凄惨的逃亡生涯……

真是老天不灭南宋。建炎四年(1130),浙东海上一场风暴海啸,吓退了不习惯海战的金兵,仓皇逃亡中的高宗皇帝赵构,才得己脱身,驻跸越州州治会稽。翌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以州名为府名。

绍兴二年(1132),是李清照陷入人生悲剧的又一个年头!这一年春,李清照追随朝廷到临安(即杭州),四五月间,病中再嫁,所遇匪人。“匪人”者,“取义于李朝威《柳毅传》的‘不幸见辱于匪人’。李清照的再嫁酷似洞庭龙女远嫁径河小龙之不幸,所遇均为行为不正当之‘匪人”。这一年,亡夫三载、年届四十有九、双鬓苍苍、重病缠身的李清照,在她孤寂凄惨的生活之中,突然闯进了一个卑劣匪人!

这个“匪人”,姓张名汝舟。

张汝舟,浙江归安人。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霍端友榜进士,北宋时仕履不详。绍兴元年(1131),任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这个军中小吏,是负责检查审核军队粮草、军需供给和军中官员的体禄待遇等事务。大都是在新组建队伍时,才委派这类军中官吏前去“职筹”“审计”。所以他官衔品级虽不高,但在军中却举足轻重。御前亲军溃散后,朝廷对池州驻军进行改编的“军期事务”而来。这个张汝舟来到池阳后,就听到池阳人有关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许多传闻。

有说“赵太守(明诚)远道而来,特地在我们池阳城里安家呢。赵太守是什么人?他是京城建康的太守呀!”

有说“赵太守的夫人李易安,是天下第一女词人!她相貌端庄,举止文雅。这样的才女一年之内,两次来池阳,与池阳有缘,是池阳之福啊!”

更有说“啧啧,赵大人和清照夫人,来到池阳时,带来了整整一船金石、文物、古董。从南门大水埠运到住处,整整搬了三天呢!不要说多,就是搬一车子宝贝,我们老百姓一辈子也吃喝不完呀!”

这些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汝舟这个军中行伍小吏、卑劣小人,大小也是个进士出身,略通文墨,深知官场名望的重要。他对李清照享誉朝野的才华词名和花容月貌,早有耳闻,令他倾倒。这次听到她竟然拥有这么多稀珍文物,可说是价值连城啊,怎不令他垂涎欲滴!

其实,当时赵明诚收藏稀世文物珍宝的名气的确很大,朝廷上下想图他手中古董财宝的人,大有人在,就连高宗皇帝宠幸的太医局医官、和安大夫王继先,在给赵明诚看病时,病没有看好,却看上了赵家珍藏的大量古董。乘人之危,趁火打劫,提出要用三百两黄金全部买下赵明诚手中的稀世珍宝。幸亏赵明诚的表兄、兵部尚书谢克家出面,给高宗皇帝上了奏折:“恐疏远闻之,有累盛德,欲望寝罢。”说这事以权势夺人所爱,传出去恐有损圣德,影响不好。皇帝发话,才被制止。

可想而知,连皇帝老儿的宠臣尚且如此,何况这个军中小吏卑劣匪人张汝舟呢。岂不更是见财眼开,不择手段了!

说来也巧,查考史料,两宋时期,朝廷确实有两个同名同姓都叫“张汝舟”的官员: 一个张汝舟,昆陵(江苏常州)人,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宣和二年(1120)任殿中侍御使,因怜上意,于宣和五年降授宣教郎、直秘阁权知越州郡绍兴府。

另一个张汝舟,乃浙江归安人,就是这个派到池州去办“军期事务”的军中小吏右承奉郎监诸军审计司。

两个张汝舟。一个是政声斐然,名闻朝野的明州太守;一个是池阳军中小吏,朝中无名之辈。这就给军中小吏张汝舟有了鱼目混珠的可趁机之机,也成为李清照和李远姊弟俩之所以“轻信匪人”、上当受骗铸成再嫁悲剧的一个原因。

李清照在著名的《投綦启》感谢信中,开头一段血泪文字,就诉述了她受骗再嫁,酿成悲剧的真相。文曰: 近因疾病,欲至膏育,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膺门惟有老兵。既尔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

这段文字,用现在的话来说:我因近来一直在病中,己将病入膏肓,无法挽救了。她在这里引用了“牛蚁不分”一个典故:晋人殷仲堪父病虚悸,听见床底下蚂蚁响动,以为是斗牛之声。神志恍忽如此,形容病情十分严重。家中已经为我准备好了封棺用的铁钉和石灰。明诚去世之后,我身边递汤药照顾我的只有生性懦弱的小弟李迒一个亲人,看管门户照应家务的惟有跟随多年的老佣人、老部下了。廖廖数语,道出了她膝下无儿无女孤苦伶仃的凄惨景象。又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和生性懦弱的小弟李迒,才会如此轻率地相信了匪人张汝舟巧嘴如簧的谎言,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张汝舟见我年近半百,病成了这个样子,膝下又无儿无女,弟弟又老实可欺,才敢与媒人串通,送“官文书”上门来说媒。像南朝始安郡的温峤公说媒时,赠送玉镜台作定信物那样做了假,也未可知啊。我们姐弟难察真伪呀!遂轻信了媒人欺诈之言。

那么,媒人带来的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官文书”呢?竟然使见多识广才学过人颇具男子气概的李清照惊恐害怕得“身几欲死”了呢?这无疑是张汝舟和媒人施出的毒计,威逼李清照再嫁的卑劣手段呀。

要解开张汝舟派媒人送来的这张“官文书”之谜,还得从李清照撰写的《后序》中寻找答案。文曰: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眠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余大惶怖,不敢言,遂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

大意是说:明诚在建康重病的时候,阳翟学士张飞卿带了一把玉壶来请明诚过目鉴定。明诚看完后,张飞卿就把玉壶带走了。其实,他带来的玉壶不是真玉的,而是一种与玉近似通称“珉”的石头壶。这事,后来不知被那个别有用心的人造谣生事,无中生有,把这把假玉壶说成是国宝,诬陷明诚将这把国宝玉壶暗地里献给了金国,卖国求荣,当了汉奸。这就是所谓“玉壶颁金”之说。后来李清照又听到传说,有人已经向朝廷告密,要以“玉壶颁金”的罪名,检举、弹劾已故明诚。这可是个通敌大罪呀!明诚虽然死了,他历史上又有“缒城宵遁”被罢官的劣迹,在这兵荒马乱之际,谁会去为莫须有的“玉壶颁金”罪名作调查、帮辟谣呢?我一个女子,就算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呀。如果一旦事发,朝廷真要追究查办起来,事情就闹大了,不但死去的赵明诚要获罪,被革职除名,就连遗孀我李清照,轻则入宫为奴,重则发配充军,甚至招来杀身之祸。我怎不惊骇,“大惶怖,不敢言”呀!遂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珍贵古董进献朝廷,以表示对皇上的一片忠心。

因此,如果说媒人带来的“官文书”上写的是“玉壶颁金”之事,是弹劾已故赵明诚的状子,以此要挟李清照逼婚的话,才会使李清照“大惶怖,不敢言”。看来,只有这一种解释,比较合乎情理。

李清照病中受骗,仓促再嫁。婚后不久,张汝舟原形毕露,将李清照的人生悲剧,推向了极点!

先说军中小吏张汝舟。他之所以那么主动积极、千方百计、软硬皆施地要把李清照骗婚到手,心里怀着两个鬼胎:一是,倾慕李清照名门之后,才貌出众,一代词宗,“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名闻朝野,一心想娶到她为妻,抬高自己的身价,以求仕途飞黄腾达;二是,贪图李清照手里由赵明诚遗下的大宗古董文物,价值连城,一心想只要娶了李清照,就可霸占她手中的珍贵文物财宝,一步登天,成为巨富。有了钱,就可以买高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再说李清照。她之所以轻易上当受骗,晚年病中再嫁“匪人”,其原因有三:一是,自丈夫赵明诚染疾暴亡,前后三年时间,一个独身女子,年近半百,重病缠身,孤苦伶仃,精神上需要有人关怀,要有家庭的温暖;生活上也需要有人体贴照顾,安度晚年;二是,三年来拖着重病的身子,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吃尽苦头,亡夫遗下这么多珍贵的古董文物,在兵荒马乱中丢失了许多,使她雪上加霜。这时,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多么希望能有个依靠,能有个人保护年老多病的自己,也能保护亡夫遗下的珍贵文物,不负亡夫生前的重托;三是,为张汝舟花言巧语所迷惑,也为他“官文书”的欺诈恐吓、软硬皆施所威逼就范。

纸是包不住火的。李清照“强以同归”再嫁张汝舟之后,很快就看清了这个匪人的卑劣的面目,自知受了这个小人的骗。把他与前夫赵明诚相比,无论才学、志趣、品德、感情的恩爱等等方方面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有天壤之别。性情清高的李清照,实在是难与这样的匪人相处。

同时,张汝舟很快发现自己受了骗。原以为娶了李清照,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可以霸占她手中的稀世珍宝,发大财,买高官。哪知将她娶到家,她手里根本没有当年池阳人说的那么多古董珍宝,她手中仅存的一点珍品,还死死抓住不让他沾边,时不时还遭她冷嘲热讽。再说李清照当年最怎么才貌出众,名闻朝野,这时已是年近半百的病老婆子了。他当年倾慕之情,也已荡然无存,更不用说甜蜜的夫妻生活和情感了。于是,这个生性粗野的匪人张汝舟,就撕下了一切伪装,竟采取强硬手段,拳脚相加,毒打重病在身的李清照,欲至她于死地,谋夺她劫后余剩的古器书画。

一向清高气傲的李清照,怎受得了这般的凌辱、摧残!她在《投綦启》中,作了血泪的控诉:

视听才分,实难共处;忍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彼素抱璧之前往,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局天叩地,敢效谈娘之善诉;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

李清照痛心疾首地诉说道:我为自己竟然将晚年之身,许配给这样一个市侩掮客,自己贞洁之身,已被张汝舟这个臭恶之人玷污,万分后悔,万分懊伤,痛不欲生。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摆脱这个卑鄙小人,离开这个凶残恶棍。“彼素抱璧之前往”,其典出“(卫庄公)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与汝璧。 ’己氏曰:‘杀汝,璧其焉往? ’遂杀之,而取其璧。 ” (《左传鲁哀公十八年》)意为这个军中小吏张汝舟,正是想用这种法子来杀人夺宝。 “遂肆侵凌,日加殴击”。李清照以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文弱书生刘伶自比,怎受得住蛮汉“石勒”老拳的毒打呢。自己再怎么担惊受怕小心翼翼,也怎么敢像南北朝时期乐舞中的“踏摇娘”那样诉苦叫冤呀。况且我从来也没有与这种腥臭污秽之人同流合污之心啊!

可是,在古代女子要提出与丈夫离婚是大逆不道之事,朝廷法典上是决不允许的。除非男方主动休书,或是男方另有重罪在身,女子方可提出离异。面对这样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王法”,李清照陷入无限痛苦之中,病情越发加重。小弟李迒也因自己的懦弱上当受骗,使病中老姐姐陷入火坑,遭此恶运,自责不已。他心想这个张汝舟,既是朝廷命官,怎么这等卑劣?他是朝廷的敕局删定官,朝中几乎所有一定资历和品级官员的任命告身,都要经过他这里审核备案的。这时他想起了利用敕局删定官之权,查一查这个张汝舟究竟是个什么货色?立即查阅了他当初任官时的档案。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很快就发现这个军中小吏张汝舟的底细。他根本不是那个为官清廉的明州知州张汝舟,而是一个犯有严重舞弊罪行、劣迹斑斑的无赖匪人。

李迒查得了张汝舟舞弊罪证,立即告诉了姐姐李清照。李清照立即状告张汝舟舞弊之罪,并诉讼要求离异。

可是,根据大宋刑法《新详定刑统斗讼律》规定,妻子状告丈夫,属“告周亲,以下罪。 ”“虽得实,徒二年。 ”就是说,即使所告丈夫的罪行属实,妻子也要因“地告天”的犯上行为,受坐牢两年的惩罚。面对这样严酷的刑罚,李清照宁可身受牢狱之灾,也要状告张汝舟,与他一刀两断。可见她的决心,何等的坚决。这就是敢作敢为的李清照。她这一“地告天”的罪,幸得姑表兄、官居三品的翰林学士綦崈礼出面营救,竟然得到高宗皇帝亲自过问这个案子,下诏:将张汝舟除名,流放到柳州编管。因此,李清照只在诉讼开始时,作为“嫌疑人”在狱中被关了九天,就宣布无罪释放,并解除了与张汝舟的婚姻关系。

李清照晚年再嫁、百日离异之事,在古代也是一件惊世骇俗之举!这事发生在李清照这样一位才华出众、性情清高、誉为“婉约词宗”的杰出女词人身上,蜚闻传言,掀起千年余波,就不足为奇了。

经历过这次的打击,李清照的心思彻底的改变了。

她借助打马博戏来打发无聊寂寞时光……

她开始饮酒……

她开始向皇帝嫔妃大颂功德……

在此之前,她滴酒不沾,对统治者也是充满了不满。一首《夏日绝句》把她的鄙夷体现的淋漓尽致。此刻经历过丧夫,奔逃,下狱,被辱。丢掉了爱人,丢掉了家国,丢掉了尊严,她还剩下了什么呢?

青灯黄卷,挽袖流泪。窗外秋雨绵绵,屋内潮湿凄冷。身处南国,却体会不到风景之美。寒意入骨,想起的只有故国故人。

或许是一个窗外斜阳若影的黄昏,李清照卧在窗外,看着那一缕斜阳,往事如烟,此刻浮上心头。屋内箜篌依旧,这位绝代佳人,却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让我们再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不禁潸然泪下: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当李清照四十四岁以后随着国家的破亡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先是金兵入侵,汴京陷落,李清照也加入了逃难流亡的人群中。两年后,丈夫又突然病故。战乱中,夫妻从前苦心收藏的金石书画等大批艺术珍品也丧失殆尽。李清照失去了依靠和寄托,膝下又无子女,从此过着孤苦伶仃、无依无靠、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乱离和贫困中度过了凄凉悲惨的晚年之后,悄然离世。

从幸福到凄凉:李清照一生的变迁与坎坷征程

提到李清照,我们脑海里浮现的大概会是一个清瘦娇弱、气质清冷的婉约派才女的样子。李清照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千古第一才女”,自幼家庭条件优渥,出生于书香门第之中,她父亲李格非的藏书数量庞大,李清照从小便受到了父亲的耳濡目染,就此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年纪轻轻便成了当时著名的才女。到了适婚年龄的李清照,家中更是为她寻觅了一位与她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的夫君——赵明诚,婚后二人的生活也甚是甜蜜。然而造化弄人,前半生幸福甜蜜衣食无忧的李清照,到晚年时期的生活竟是十分的凄惨孤独,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就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靖康二年(1127),“靖康之变”在这一年爆发,而李清照的生活也从这一年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动乱,当时的大宋山河已然是摇摇欲坠,于是李清照平静的生活就此被打破,她与丈夫赵明诚便不得已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在路上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日子确实苦了自幼在优渥条件中长大的李清照,但有丈夫相互扶持陪伴在身旁,这样的颠沛也算不那么凄惨。然而谁曾想,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在途中不幸感染重疾,没过多久便去世了。赵明诚的离世令李清照十分的悲痛,写下了“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来祭奠丈夫赵明诚。

安排完赵明诚身后事的李清照,由于悲痛和操劳也病倒了。但此时的李清照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因为她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将自己和赵明诚一起收藏的书籍文物等进献给朝堂。于是李清照又忍下悲痛,重新出发,一个人带着这些珍贵的文物藏书去追随国君的踪迹。起初,生活情况十分窘迫的李清照选择了去洪州投奔赵明诚妹婿李擢权兵部侍郎,而后洪州被攻打,李清照又只能仓皇而逃去找了自己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

此后,李清照便一路循着宋高宗的足迹,开始了南下的逃亡之旅。然而,宋高宗一行人所走的路线总是飘忽不定,这可难倒了带着一大堆书籍文物的李清照,几经流转,李清照不仅没有见到宋高宗的人,还在路途中弄丢折损了部分文物书籍。

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到达杭州。此时的李清照已经憔悴得不成样子了,丈夫离世的悲痛、图书文物的折损以及逃亡生活的孤寂无依都一直在带给李清照身心上的双重折磨。而在这个时候,张汝舟出现了,张汝舟给了她一种久违的依靠感,没过多久,李清照便嫁给了张汝舟。

但是现实往往过于残酷,婚后李清照才发现张汝舟其实只是觊觎自己所携带的这些珍贵的文物书籍,当张汝舟发现其实此时李清照所拥有的文物书籍早已所剩无几时,张汝舟大失所望,对李清照的态度更是日益恶劣,轻则是侮辱谩骂,严重时还会对李清照拳脚相向。面对张汝舟的野蛮行径,李清照自然是难以容忍。在收集到张汝舟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证据后,李清照便报官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虽然李清照就此脱离了张汝舟,但是由于告发自己的丈夫,按照宋代律法,李清照应当被判处3年徒刑,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便获释。

经历了丧夫之痛、颠沛流离之苦和婚姻失败之哀的李清照,出狱以后便将自己从个人痛苦中解脱出来,把眼光放到了关注国事上,写了许多与时事政局相关的诗词。绍兴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怀着对故人故土的思念在悲凉中去世,享年73岁。李清照这一生,前半生安稳幸福,后半生颠沛流离尝尽亲人离散、离开故乡的悲痛困苦,挫折和苦难让她变得憔悴不堪,但同时也锤炼了她,在她晚年的创作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