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吴三桂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为帝?而是反清复明被灭了?(吴三桂的造反失败与他的战略失误有关)

吴三桂的造反失败与他的战略失误有关

公元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了清朝云南巡抚朱国治,随即发布讨伐满清檄文,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兴明讨虏”为口号,起兵反清。

  最开始造反时,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一起与清朝为敌,当时吴三桂带领的叛军已经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对建国10年的大清朝产生了直接的威胁。

  吴三桂的造反,对清朝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挑战,如果处理不好,整个清朝都会面临灭顶之灾。但康熙毕竟是康熙,他没有丝毫惊慌,迅速组织兵力进行平叛,与反军展开战斗。

  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但他刚当皇帝不久之后就病逝了,他的孙子吴世璠继位。公元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吴世璠自杀,至此,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康熙平定。

  在叛乱初期,吴三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清朝的半壁江山,清朝大半领土都落入他的手里,而且此时他手中掌握的兵力更是清朝的两倍之多,所有人都认为这一次吴三桂是可以“反清复明”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最终吴三桂还是被康熙打败了。

  虽然吴三桂的失败在意料之外,但其实也在情理之中,他举兵后的所作所为就注定他会失败,而且最后他竟然与天下为敌,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首先,吴三桂在战略上就有了一个很大的失误,因为他想的不是统一天下,重新建立大明朝,他想要的只不过就是和清朝划江而治,平分天下。

  在叛乱之初,吴三桂迅速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与清军形成了隔江对立的战略态势,如果吴三桂能够一鼓作气继续带兵渡江北上,完全有可能也有机会继续侵蚀清朝的领土,将战线不断向北推进,甚至可以打到北京城下灭亡大清朝。

  但是吴三桂在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竟然不想继续领兵北伐,他想重现他当年在山海关向多尔衮借兵的时候提出的“划江而治”的方案,现在的他依然只想继续保有对于长江以南的统治,并不想统一全国,因此吴三桂停下了北伐的脚步。而他这一停止给了大清王朝和康熙皇帝喘息之机,康熙帝一面假意与吴三桂议和,另一方面立刻组织兵力进行防御,而吴三桂也因此错过了灭亡大清朝,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

  其次就是盟友的牵制,吴三桂的两个盟友耿精忠和尚可喜就是“猪队友”,他们不但不能助吴三桂北伐,反而还给吴三桂拖后腿,致使他无法全心全力进行北伐。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是“三藩之乱”,但实际上吴三桂自始至终都是在单兵作战,尚可喜和耿精忠由于军队兵力过少,战斗力不足,所以他们对吴三桂所能提供的呼应和支持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耿精忠,他不但不能支援吴三桂,反而还需要吴三桂对他进行战略支持,因为他除了要面对康亲王杰书带领的清军外,还要面对台湾的郑氏集团,最终在两面夹击的情况下,耿精忠还是投降清朝了,这对吴三桂部队士气绝对是一个打击。

  而且除了耿精忠、尚可喜拖吴三桂后腿外,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也是一个两面派,他时而降清,时而降吴三桂,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吴三桂彻底陷入了独自面对清军的战略境地。

  其实吴三桂当初就不应该拉拢耿精忠和尚可喜一起叛乱,虽然这样造反的声势可以大一点,但却是华而不实,最终他们不能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只能拖后腿。而对旧部王辅臣态度的不明朗,就应该直接将其除掉,以绝后患。

  还有就是吴三桂叛乱时非常不得人心,除了军队对他进行支持以外,百姓很少支持他的叛乱行为。

  吴三桂发动叛乱的时,清兵已经入关近三十年,大清朝的建立也已经十多年了,此时的天下已经逐渐稳固,百姓也接受了满清政权的统治和治理,这个时候天下百都在想着维持平稳的局面,恢复社会生产,过上好日子,谁也不愿意再次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战争中。

  而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起兵造反,发动了“三藩之乱”,这一举动重新将天下百姓拉入到了战争的泥潭之中,这使天下百姓根本不支持他的叛乱行为。

  而且吴三桂在发动叛乱之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任人唯亲,云贵地方官场早已成为他的一言堂。再加上他为了叛乱不断加收赋税、充军扩营,极大的增加了百姓负担。这使得吴三桂非常的不得人心,再加上吴三桂起兵之后,一路上烧杀掳掠,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失去民心、没有百姓支持的吴三桂注定是会失败的。

  而吴三桂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衡州称帝,这一行为得罪了天下万民,他此时的形象不再是一个“反清复明”的英雄,而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反贼,所以他和天下所有人都站在了对立面上。

  由于吴三桂先前为满清灭掉南明朝廷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吴三桂在广大南方地区的百姓和士大夫阶层中名声非常的差,而他起兵后打出“兴明讨掳”的口号,更让人觉得啼笑皆非,非但没有获得支持,反而受到了极大的排斥。

  而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临死之际,选择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在衡州称帝,进而再一次抛弃了对于明朝政权的拥护,也将自己彻底推向了整个天下万民的对立面,所以他最终造反失败了。

  吴三桂其实是有机会一统天下的,可是机会被他白白的浪费掉了,而且他非但没能统一天下,还留下一个非常不好的名声,现在我们提起吴三桂,都会他的名字前面加上“汉奸”二字,可见他的名声有多差。

吴三桂的功过及其对三藩起义失败的影响争议颇大,但不可否认他是个历史人物

关于吴三桂的功过,史学界争议不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吴三桂是个人物。在投降清朝之前,吴三桂人生际遇非常好,可谓春风得意,官运亨通;在叛变明朝后,吴三桂做错了很关键的一件事,杀错了一个人,最后导致三藩起义失败。

1673年,吴三桂起义,杀巡抚朱国治,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令部下“蓄发,易衣冠”,起兵云南。直到1681年,三藩起义最终失败。后来,清朝给的定义是:三藩之乱。

在史学家眼里,应该这么描述:“清朝同撤三藩的决定粉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

于是,吴三桂气急败坏,通过各种手段让清廷停止撤藩,结果遭到拒绝。最后,与心腹将领密谋发动叛乱。

在《康熙王朝》中,吴三桂贪念权贵的丑恶形象跃然荧屏。后来,杀了大气凛然的云南巡抚朱治国,祭旗造反。

姑且不谈朱治国在江南有“朱扒皮”之称,贪得无厌,在吴三桂杀他的时候,也没有大气凛然,而是磕头求饶。但说康熙要求撤藩的行为,算不算违约呢?要知道,开始让吴三桂卖命时,清王朝可是封他为平西王,给了他藩王权位。

另外,关于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至今仍有人说民国违约。如果对比吴三桂、明朝投降宗室等的遭遇,可以得出一条结论:只允许满洲权贵违约,不允许别人违约。更何况,溥仪复辟本来就违约在先。

1673年,吴三桂正式起义。在战争之处,吴三桂势如破竹,当时满八旗已经腐朽了,不堪一用。

只是,除了吴三桂战略部署有大错误之外,吴三桂还有一个伤心之处,即很多汉人也不支持他,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按理说,当时汉人备受满人压迫,矛盾尖锐,吴三桂起义,不说一呼百应,但至少响应者应该很多。

然而,当吴三桂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华夏之乾坤”旗号时,很多汉人却冷眼旁观。当然,那些汉人不支持他,也不支持清王朝,属于两不帮。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就和吴三桂错杀一个人相关。

1662年,缅甸将永历献给吴三桂。随后吴三桂上书,称如果将永历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夺的危险。经过清廷批准,在当年的6月1日,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

在这里不得不说吴三桂很愚蠢,这种脏手的事情,别人恨不得扔掉,但吴三桂却硬要拦下来。永历即便再无能,但也是南明的皇帝。对清廷来说,很希望吴三桂亲手杀掉永历,这样吴三桂就更不可能回头了。

果然,吴三桂杀掉永历之后,被各地抗清义士彻底恨上了。坦率的说,吴三桂正是从这个时间开始,才让明朝遗民看清了真相,对他也不再抱有丝毫幻想。当吴三桂起义时,很多汉人才冷眼旁观。

吴三桂在投降清军之后,一直帮助清军攻略西部地区。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相比东南地区的四处屠城,吴三桂的部队几乎没有屠城。同时,由于吴三桂曾经正统的大明官兵身份,以及手握重兵。所以,士绅对他重新反正的期望很大。

然而,当吴三桂绞杀了永历的那一刻起,就彻底和大明遗民划分了界限,不可能再得到明朝遗民势力支持了。

1678年10月2日,吴三桂去世,这对吴氏集团的打击很大。他死后三年,吴氏集团起义彻底失败,康熙开始了他的神话之路。

列为读者朋友们,如果吴三桂不杀永历,你认为联合明朝遗民的实力,吴三桂能翻盘吗?

清史学家说,“当时民族矛盾早已下降为次要矛盾”,那个时代有几家几户的汉人,没有人死在清兵手里?在这种情况下,说民族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岂非信口开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