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讨伐东吴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劝住?(诸葛亮沉默中的智慧:刘备为何不信任他?)

诸葛亮沉默中的智慧:刘备为何不信任他?

诸葛亮当时是蜀汉的丞相、录尚书事,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身为蜀汉重臣,东征这么大的一个事情,诸葛亮为何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发表意见呢?诸葛亮说只有法正能够制止刘备东征的那句话,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刘备当时并不信任诸葛亮,对此诸葛亮非常明白,所以他才保持沉默!

当年刘备对关羽、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刘备怎么会不信任诸葛亮呢?事情还得从隆中对策说起,当时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也就是说,在“对外”关系上诸葛亮主张联合孙权,换言之他是“亲孙派”。当阳之战后,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使者,前往东吴,促成的孙刘联盟。

有意思的是,孙权集团内部也有一个“亲刘派”,代表人物是鲁肃。正是由于鲁肃、诸葛亮两人的努力,刘备、孙权才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盟友关系。在刘备生前以及刘禅在位期间,诸葛亮一直奉行的是“外结好孙权”的政策。由于荆州的丢失,诸葛亮的外交政策严重受挫,引起了刘备的不满,从而引起这种不信任感。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因素也非常重要,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官,是孙权的亲信。吕蒙死后,孙权干脆任命诸葛瑾为南郡太守,镇守荆州。诸葛瑾还奉命给刘备写了一封信,劝说他不要东征,这更让诸葛亮更无法说话。假说诸葛亮此时也出面劝阻,刘备很可能认为诸葛两兄弟串通一气。

诸葛亮是何等的聪明,对于这些事情他非常清楚!所以在当时,诸葛亮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保持沉默,什么都不说,既不出面劝阻,也不极力赞成,凡事都是陛下您说了算,臣照办就是了。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后,刘备一病不起,但他的头脑却清醒了过来,他明白诸葛亮才是最值得托付的人,所以才有了白帝城托孤。

三国时期刘备伐吴,诸葛亮为何不劝阻刘备?

三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一段风云诡谲的战略融合期。期间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势力此消彼长,为此也上演了很多精彩的明暗对决。

正史中对于诸葛亮是否劝阻刘备伐吴没有明确记载。但我认为,对于刘备伐吴,诸葛亮不是没有劝阻,而是不可劝阻,或者说不宜劝阻。

刘备兴师伐吴,打着为兄弟关羽报仇的旗号,其实质是为了灭吴兴蜀,乃至撬动、破除“三分天下”的局面,欲与曹魏二分天下并与之分庭抗礼。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能劝阻刘备伐吴呢?在笔者看来,有3个原因:

首先,从诸葛亮所扮演的角色来说

早在隆中之时,刘备就被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预判钦佩不已,甚至于说,诸葛亮说出了刘备自己未曾说出的心中抱负,为此,刘备“甘拜下风”,不顾“三顾茅庐”曲身之心意,势必要请卧龙出山辅佐身边。自此以后,在三分天下的战场上,君臣二人不分你我,共图兴蜀大业。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的辅佐,蜀国很难有后续的发展。诸葛亮自知蜀汉政权薄弱,如果不借助第三方力量的帮助,是很难有立锥之地,更谈不上三足鼎立。

纵观当时割据势力,诸葛亮把目光投向了孙权,变成了蜀吴联盟的使臣和代言人。 伐吴之前,诸葛亮已是国之重臣,除了确实要保障后方、准备军需之外,他也是“孙刘联盟”的缔造者,而且其兄诸葛瑾一直在孙权帐下位居要职,对于诸葛亮这一尴尬处境来说,即便孙权已经破盟斩将、臣服曹魏,但诸葛亮都不宜劝阻,因为他不能打自己的脸。

伐吴可行吗?不可行。诸葛亮没有规劝刘备,因为作为一国辅弼,他不能只顾及刘备的感受,他也要顾及张飞和那些荆州故人的所思所想。关羽被杀,刘备迁怒于孙权,伐吴已经在蜀国成了不可阻挡的气势,如果诸葛亮一味劝阻,只能说明诸葛亮在“孙刘联盟”上还心存幻想,甚至是为了保全其兄诸葛瑾的利益,所以诸葛亮只能缄默不言。

其次,从刘备所处的特殊时期来说

孙权对于诸葛瑾这张牌打得出神入化,傻子都可以看出,孙权是为了掣肘诸葛亮乃至达到钳制蜀汉的目的。

熟读三国可以看出,每当蜀吴出现分歧裂痕时,孙权都会派诸葛瑾充当使者。如刘备攻陷益州后,出面讨要荆州的是诸葛瑾;“湘水之盟”中分荆州,刘备让出长沙、桂阳两郡时,吴国使者是诸葛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后,参与刺杀兄弟关羽的还是诸葛瑾,哪怕刘备准备兴复仇之师为二弟关羽报仇时,出面送达罢兵建议书的仍然是诸葛瑾。

在刘备看来,孙权只是把诸葛瑾作为外交的一把利剑,每每刺到蜀国时,就让诸葛亮骑虎难下,所以这次伐吴,刘备有意让诸葛亮远避成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次,从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来说

刘备伐吴的想法,虽然诸葛亮缄口不言,但赵云还是看出了不妥。他劝谏主公: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赵云看得很透彻,诸葛亮自然也了然于胸,但囿于自己亲自操盘了“孙刘联盟”,又为了避手足之嫌,他只能保持沉默。哪怕夷陵大战失败之后,诸葛亮还是以一句“若法孝直(法正)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这般“事后孔明”的话语,把责任巧妙地安插在法正的身上了。

刘备能与诸葛亮演绎最佳君臣配,不难理解,二者心相印、气相同,但由于两人在国中的特殊地位,刘备无论如何都不会将责任安在诸葛亮身上,一方面刘备为了保住既得的益州基业,命诸葛亮留镇后方,将蜀汉大权交与心腹比起东征的意义更大。另一方面,最为主要的是,为了化解诸葛亮在此次东征中的尴尬处境,刘备作为一国之君,不得不对诸葛亮进行精心的保护,使其免遭不义。

由此看来,这次刘备伐吴的决策中,不光诸葛亮预测到战争的不利,刘备或许也早已做好失败的打算,但为了权衡局势和帐下人心,也为了缓和国中关系,保护一些人免受侵害,刘备不得不迈出这一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