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强权还是功绩?(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功与过)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的功与过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强权但更是功绩——且功绝对大于过。他使得中国第一次成为集权制的中央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在秦统一中国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虽然文化艺术方面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政治上却是周朝的统治形同虚设,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大动干戈,连年战争和纷争不断,给中原百姓们带来了极大困苦,也阻碍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中原六国互相争战中,位居西北地区的秦国,历任国君大力吸收人才,使得中原地区很多有识之士来到秦国。如商鞅、张仪、公孙衍、范雎、李斯、吕不韦等。这些人为秦国的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逐步强盛起来的秦国,才有实力完成统一中原。

1、建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原地区统一后,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史无前例地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几百年来无数君主的梦想。君主制下,丞相等百官均向皇帝负责,皇权至高无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中央至地方官员均有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2.推行土地私有制。于前216年命令全国农民自报占有田地数额征收赋税,把商鞅变法时的土地制度推行到整个中原。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就施行了“授田制”,农民的土地名义上是国家所有、私人耕种,但此全国百姓实际占有了原来“王族”的土地,不久之后便演变成了农民和官员们都可以自由地买卖田地。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各自为政,在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很多差异,严重阻碍了各地商品的流通,很难统一财政收支。秦国统一后,实行了统一文字和货币以及度量衡的措施。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维护中国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自此一直被后世封建社会所沿用。

3.制定了严格的法律。

奖罚严明,是每个国家和君主统治的必须。秦朝自然也不例外。

4.开疆拓土,修建万里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原后,讨伐越族并通西南夷,痛击匈奴,不断开拓疆土,创造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把战国时燕、赵、秦三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修建了万里长城。为震慑和抵御北方外来少数民族的侵略打下了军事基础。

5.兴修水利、开通运河。都江堰、灵渠都是当时的重要工程,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

6.整治交通,实行“车同轨”。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基础上拓建而成。

1.焚书坑儒。

焚书:博士淳于越反对“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违法者立即斩首。

坑儒: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所有的方士,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耗费巨资修建阿房宫:经考古发掘,阿房宫没有建成,只有一个地基。但为了修建规模庞大的阿房宫备工备料,同样耗费巨大。耗费的民力无法计算了。秦始皇背离了秦国崇尚节俭的传统,这是他的一大失误。

耗巨资修建始皇陵:骊山墓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外围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顶上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仅看秦始皇陵兵马俑,可看出修建陵墓耗资和民工负担。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秦始皇:英雄与暴君之争

站的立场不一样,看法也就不同,秦始始初灭六国的时候,当时六国民众都会认为秦始皇是强权,对秦国怀有亡国之恨,智如张良者,依然怀有国仇家恨,更何况其它人,秦国之所以灭亡,就是没有给六国民众适应的机会。

如果秦国统一后,大力发展经济,薄税减赋,让人民过上好的生活,人们也就会渐渐忘掉故国,对秦国慢慢发生感情,其实百姓最好哄,只要能让他们吃上饱饭,老婆孩子热炕头,就会感觉美美的,对官府感激的眼泪汪汪的,这一点其实很容易达到,只是秦二世太混蛋了。

秦二世继位后杀光了自己兄弟姐妹,又针杀光了反对自己的大臣,觉得高枕无忧了,就开始吃喝玩乐,把大权都交给了赵高,让赵高胡作非为,弄得天怒人怨,百姓苦不堪言,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大量征调民夫,使得大量田地荒芜,民不聊生,他们只有起来反抗,才能有活路,所以陈胜武广,振臂一呼,万人响应,很快就达到几十万人,最后让刘邦捡了便宜,统一了天下。

而在现在看来,在我们的眼里,秦始皇统一天下,当然是英雄了,因为他结束了七国混战的局面,结束了纷争,让人民不再受战乱之苦,又统一了货币,度量衡等,这一系列的措施,无不显示出历史的进步,又修筑万里长城,让后人不再受匈奴骚扰,可谓是功在千秋,利于万世,我们之所以这样想,因为我们是旁观者,又不在那个朝代,感受不到失去国家的那种无助与彷徨。

千古功过,总是留给后人评说,只因当时人们的目光还看不到那么远,不能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介。正所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