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为什么不向北方扩张(楚国不向北扩张的原因)
观点一
楚国在长达八百年的征战史上,确实把主要精力放在北上问鼎中原。对于南边的大片疆域,并没有非常用心去征服。
楚国南边的大片疆域,那时候称为百越之地。这个百越之地,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地盘,派屠睢和赵佗率领50万大军前往征讨,又经历了多次失败,才得以征服。接着秦朝很快被农民军推翻,那时屠睢已死,赵佗自立为王,称为南越王。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后,赵佗表示臣服汉朝,称为汉朝的藩属国。但是吕后专政的时候,赵佗又与汉朝交恶,于是又宣布独立。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汉文帝派人去和赵佗联系,两国关系又搞好了,南越国又表示臣服。此后南越国往下发展到第四代时,终于被汉朝所灭,这个南方的百越之地,才因此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那么,当初楚国在长达八百年的历史上,为什么没有想过把它一举征服,让它成为楚国版图的一部分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南方百越之地价值不大,征讨困难。
南方百越之地,属于蛮荒之地。没有什么出产,而且瘴疠横行。这种情况,直到宋元时候,依然如此。宋朝的时候,要惩治一个大臣,就把他发配到这样的地方去受苦。苏东坡得罪了章惇,就被章惇发配到这样的瘴疠之地。蒙古人想攻打南宋,南下把安南都打败了,但是在穿过这片地域进入湖南(楚地)的时候,却因为被瘴疠侵染,而不得不退兵。
所以,楚国虽然和百越之地交界,但是对于这样的地域,其实兴趣不大。
除了兴趣不大外,这些地方还很难打下来。秦始皇当时派50万大军前往进攻的时候,有30万大军直接对阵广西那一带的百越之地。但是打了三年,都没有打下来,主帅屠睢还战死了,由副帅赵佗带领继续征战。秦朝那么强悍的军队,尚且打得如此艰难,何况楚国。
第二,周朝前期楚国一直想提高自己的地位。
楚国原本是黄帝的后裔,后来在商朝败落,周朝崛起的时候,楚国首领鬻熊率领部落投奔周文王,和他一起共同灭商。灭商后,楚国被周武王封为“子爵”。这是一个非常低的爵位。之所以封得这么低,一是楚国当时的地盘确实比较小,二是楚国处于“蛮夷”的位置,不大被中原地区的国家瞧得上。这也就因此让周楚结下了矛盾。此后,楚国的地盘渐渐扩大,渐渐不听周朝的招呼。后来,周昭王的时候,率领大军攻打楚国,没想到全军覆没。因此楚国的势力更加强大。
但是,就算势力变大,楚国的爵位依然很低,这是楚人心中的一个梗。他们一直想提高自己的爵位,让自己居于正统地位。熊通的时候,向周王室提出了升爵的要求,但是周王室并没有答应,熊通一怒之下,干脆自封为“王”,一下把爵位提到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地步。
显然,要想提高地位,只能向北发展。因为向南发展,不管你占有多大的地盘,政治待遇也没有得到提高。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想取代周朝问鼎中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由于在战争中兼并了非常多的诸侯国,无论地盘和国力,都有了空前的提高。从熊通的儿子楚文王开始,历经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楚共王、楚康王,楚国与中原国家,尤其是晋国发生了数次大战,目的就是要争霸中原,问鼎中原。尤其是在楚庄王的时候,他打到周王室边界地方,还问了“九鼎”的大小、轻重,明显有取代周朝的意思。
由此可见,楚国作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他和其他强国一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代周朝,成为中原的霸主。既然是这样的想法,因此,楚国显然不会把兵力和精力,放在那对于他们来说没什么意义的南方了。
观点二
第一,自己国内的土地还开发不过来,往南方扩张干嘛呢?
楚国当时不是缺少领土,从重庆东部地区开始算,往东一直到上海全是楚国的领土。这片土地的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却生活着不到500万人口。也就是说楚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不到5个人,其人口密度和今天的加拿大差不多。
而且,楚国所在的地区比加拿大可好太多了。这里有800里云梦大泽,有肥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这里气候潮湿多雨,给粮食生长提供了充沛的降水,让楚国粮食充足。丛林中和沼泽里生活着无数的野生动物,给楚人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当时的楚国缺少的不是土地,而是发愁如何在肥沃的国土上开垦出更多的良田。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发兵50万南征百越,整个战争让秦军损失惨重,原因是南方丛林密布,没有中原地区四通八达的道路,导致秦军的后勤补给难以有效供应。如果楚军南征同样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楚国肯定不会贸然南征的。
战国时期国家少了,战争规模大了,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的大战。这种局面,只要头脑正常的君主,都不会分兵数十万去征服还未开垦出的南方。楚国虽然很大,仍然难以同时开辟两个战场。尤其是到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崛起主要攻打的对象就是楚国。当初楚国远征夜郎国,就是因为秦军切断了楚军补给而功亏一篑。假如楚军南征,秦国一定会猛攻楚国,趁国内空虚,将其灭掉,就像当初武王灭商纣一样。
综上所述,楚国是不会向南扩张的。
观点三
以国土面积来评价一个古代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常见的史学思维误区。我们看战国形势图,会发现楚国疆域是秦国疆域的数倍,于是便奇怪为什么这么“强大”的国家会被秦国打得无招架之力;而赵国与秦国疆域大小相当,同样远小于楚国,却是秦国在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
其实同样的误解也存在于三国时代。从版图上看,如果不算西域,昊蜀二国相加其实并不小于魏,但曹丕帐下的谋臣在夷陵之战前却说“天下三分,中国(即曹魏)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如果版图等于综合国力,那便不能理解为什么曹魏能强到“十有其八”——这可是比吴蜀两国相加还要强很多了。
古代(当代也一样)的国力,国土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口。有人口则有民有兵,也容易孕育出更多人才。王夫之说得明白:“图王业者,必得其地。得其地,非得其险要财赋之谓也,得其人也;得其人,非得其兵卒之谓也,得其贤也。”
也就是说,占土地是为了占人,而占人是为了占人才。没有人才,空有人就无用;没有人,空有土地就没用。中国文明发源地在黄河流域,也就是中原;人才最兴者也在中原。比之于战国,赵、齐、魏诸国虽小,但人才密度却高于楚国;比之于三国,曹魏的人才密度便高于占有江东、荆州的孙吴,更远高于只占益州的蜀汉。楚国不南扩,正如蜀汉不欲得南中、孙权空劳师征夷州是也。
如果楚国真的向南扩张,在战国时代,那真如同驱百姓至荒野,不但不利于国力的提高,反而会稀释现有的国力,真可谓倒持太阿了。
观点四
不是楚国没有向南扩张,而是楚国不向渺无人烟的地方扩张。在南方人口比较多的地区都受到了楚国的威胁。那么楚国为何不继续向南方大块空白地扩张了呢?笔着试做以下分析,还请各位好友共同探讨评论。
九鼎的诱惑使楚国更愿意向北而不是向南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首要目标就是想成为天下的盟主,能够继承周天子的衣钵,成为名正言顺的天子!楚国也不例外 ,他们想的也是如何能问鼎中原 ,占据天下中心的位置,凭借九鼎的名义号令群雄。这时他们如果往南发展根本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名分,在那个争相称霸的环境下,楚国只有北上与群雄逐鹿中原才能被别人认可,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继续南下的打算。
当时的人口不足以占有整个南方
古代战争除了土地最重要的掠夺对象就是人口。据估计战国末期楚国人口500万左右,而楚国的面积有多大呢?先看一下地图,楚国包括今天的整个湖北,湖南、江西和浙江的中北部,河南南部,江苏和安徽的绝大部,以及重庆与贵州的部分地区。楚国不像齐国拥有大量的人口红利 ,500万人口占据这么大一片土地 ,根本就占不过来,所以他们只占领了人口比较多的越国就停止了脚步,如果再往南去发展就更是地广人稀了。在当时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新扩展的土地很难得到有效控制,所以楚国也是没有能力再南扩了。
自然资源足,没必要南扩
战国时期楚国的土地资源最丰富,不仅如此,其占领的淮南地区和江汉平原又是大粮仓,这使他们从来就没有缺衣少食的顾虑。南方有的他们有,南方没有的他们也有,所以没必要再向南扩了。
占领南方后没有太大利用价值
战国时期南方基本是不毛之地。大家都知道“五胡乱华”后汉人才开始大量的南迁的,那时才是南方的第一次大开发。就算是在三国时期,吴国经营东南多年,但土地开发也是有限的,更何况战国时期的楚国呢?即使扩展到了南方,那里的土地也是需要再开发的,与其如此还不如开发现有土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