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制冰的?(古代的冰是怎么制造的)

现代人都喜欢在炎炎夏日,捧一杯冰镇饮料解暑,现代科技发达,冰的获取很简单。但是在古代没有冰箱的情况下,唐朝和宋朝的人民,夏天依然能吃到冰激凌,还能喝冰镇饮料,没有现代设备的帮助,古人们是如何办到的?

根据考古发现,古人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在夏天使用冰块解暑,当时冰块的获取方法,和我们现在的类似,不同之处我们使用了现代化设备,古人采用了最自然的方法,他们采用的是冰窖藏冰法,

考古专家在山西古陶寺遗址发掘时,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古陶寺人,已经懂得了低温藏冰的方法,还在石器时代的古陶寺人,没有先进的工具,却智慧的到了冬至前后,也就是最冷的时候,利用石器到河边开琢出一些冰块,

然后利用原始的雪橇等工具,将冰块拉到寒冷的洞穴,这些洞穴一些是天然形成,一些则是人工挖出,通常都是深入地下数米。

为了保存的冰块干净卫生,古陶寺人洞穴内铺垫了厚厚的枯草和芦席。 为了方便提取冰块,每一层冰块之间,都会再铺设一层的草木或者芦苇,这样的做法还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等一切完成后,部落的酋长或者祭师,会做一些仪式再命人将洞口密封起来,并且还在洞口做好了标记,春天的来临的时候,还会找人负责看守,毕竟在不但的夏天,冰块可是非常珍贵的物品。

到了夏天的来临,在重要的日子,例如祭奠或者丰收,就会打开洞穴,取出冰块,畅快淋漓地喝着冰镇果桨或者果酒。

不过这种冰块的保存方式,有两个弊端,

1:因为条件和天气的限制,即便是在阴凉的环境,冰块会出现融化,

2:提取起来不方便,并不像我们现在一样,想提取就提取,必须到一定时候,洞穴一打开给冰块就可以融合。

3:地域性强,必须是冬天寒冷结冰的地区。

这种方法也有它的优缺点,

1:该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太先进的设备,可操作性强,因此从夏到清末,依然还是采用这种存储冰块的方法,只是冰窖的保温条件更好而已。

2:普及性广,无论是皇室还是达官贵人,或者一些较为富裕的村庄,人们都能建立自己的冰窖,以备夏天使用。

不过在周朝以前,夏天的冰块可不是普通人能获得的,根据《夏小正》记载,夏朝时期就有“颁冰者,这些分冰的人地位很高。而当时能在夏天被赏赐冰块的,起码是一定级别的人,才能获得的福利。

到了周朝《周礼》更是严格规定了冰块的奖赏,为此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冰块管理机构“冰人”,这些人负责的,就是皇家冰块的采集运输和储存,

不过当时已经淘汰了古陶寺人用的藏冰洞的方法,而是在周王的避暑山庄或者皇宫附近,建立了一些大型的“冰井”。

到了夏天周王要赏赐的时候,冰人就会在冰井取出相应的冰块,分发下去,当时的王宫贵胄都以拿到周王赏赐的冰块为荣。

根据专家的考证,秦始皇也很喜欢夏天使用冰块,而他在出巡的时候,遇上了夏天都会在豪车内,放置一个冰鉴,这个冰鉴类似与现代的汽车空调,起着调节车内气温的作用,同时还能冰镇饮料和水果。

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就是因为出巡,一次昏倒不慎撞在了青铜冰鉴上,行至沙丘去世的。不过由于一直以来没人见过冰鉴是什么样子,司马迁记载的青铜冰鉴本来只是个传说。

直到1978年,考古专家在湖北随州擂鼓墩战国中,发现了两件国宝级文物“曾侯乙铜鉴缶”为国宝级文物,人们才知道古代冰箱长什么样子。

“曾侯乙铜鉴缶”是一件构思奇巧的青铜器,内部结构复杂,外部的造型奇特,表面装饰的纹理异常的精致,它既可以当做是古代的冰箱,也可以当做一个大“烤箱”。

“曾侯乙铜鉴缶”主要构造为两部分,外部被称为鉴,鉴的里面有放着一尊缶。鉴和缶之间有个空间,夏天把这空间填满冰块,就起到冰箱的作用,冬天如果倒入温水,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缶内可以放酒或者其他美食。

到了汉武帝时期,有了文景之治的积累,会玩的汉武帝,不但冬天建立了一个四季如春的温室,还在夏天研究了新的藏冰技术,就是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冰井技术。

冰井的出现给热水制冰提供了条件,冰井说白了就是一个深达十几丈大井,因为气温够低因此能更好地存储冰块,如果条件不允许,土豪一点的做法,就是建立一个冰井台,东汉末年,曹操建立的三台之一,其中一个就是冰井台,

根据北魏晚期的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邺城的冰井台上建有三座大型的冰室,每一间的冰室都有数口的冰井,这些冰井深达十多丈,平时可以储存冰块,粮食,或者食盐等等。

冰井的出现,给工匠研究热水造冰提供了机会,因为热水造冰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有一个恒温的寒冷环境。

热水造冰法

热水造冰法现在人看来,感觉有点荒谬和有点扯,但历史上却真实存在过,其的起源已经是不可考了,先秦时期的《庄子》和《关尹子》都提到过夏造冰,

不过直到汉朝的《淮南子》才记载了夏造冰的方法,“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绿,沈(井)中三日成冰”。

看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将沸汤,就是滚烫的开水,密封在一个大瓮内,放在冰井中三天,就可以获得冰块。

热水放入冰井能成为冰块,在我们看来有点天方夜谭,但是春秋时代到汉朝的典籍,都有夏造冰的记载,可见古人认为这个方法可行。

那么这种方法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呢?它的原理是什么?

为了研究夏造冰的可行性,科学家曾经按照典籍的记载,做了一场生动的实验,实验的结果却科学家分外吃惊。

科学家按照古人的方法,竟然真能获得冰块,通过研究,科学家发现它的原理,是利用滚烫的开水,被放置在寒冷的条件中,因为低压产生了快速蒸发,此时因为空气湿度和气温的原因,产生了吸热制冷效果,如果瓮的容积足够的大,密封足够的好,的确可以凝结出一些冰块。

当然需要大量的冰块,则需要容量足够大瓮来产生结冰量,其实这也是物理学,一个能量传导的原理,温度较高的热水经过传导会快速的降低温度,从古人在春秋时期,就掌握了夏造冰的窍门,我们就能够发现,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的确是高超,

关于夏造冰的起源, 专家认为是古代的炼丹术士和劳动人民实践的结果,毕竟在当时,也只有人们都热衷于研究一些奇奇怪怪的搭配。

中国许多的发明,都是劳动人民在生活摸索总结出来的,比如美食之一的豆腐,长了毛依然能吃的腐乳,还有掩埋在石灰中的皮蛋等等。

这些先驱在研究硝石的过程中,发现了硝石能够让水凝结成冰,其后又研究出了另外一个人工造冰的方法,就是硝石造冰法。

硝石造冰法

在魏晋奇书《三十六水法》中,就有硝石能让水凝结成冰的记载,不过硝石制冰法在唐朝才开始盛行,原因是大唐进入了盛世后,特别是长安城俨然成为了全球第一名都,冬季储冰的方法,已经远远无法跟上人口的增长,

由于冰块的需求量大,因此急需新的方法,既快速有方便的制作冰块。 而当时人们在采集的硝石过程中,发现硝石能让水凝结成冰的特性,并且对照古书的记载,把道家的水法改进成了硝石制冰法。

硝石造冰法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硝石吸收热量的特性,制作冰块。 具体的方法不难,就是准备好大小两个金属盆,当然木盆也可以,只是金属盆传导更快。

在大盆中注满水,然后将小盆放置在大盆水中,再往大盆内部倒入硝石,不断地对大盆进行摇晃,等待硝石吸收了盆中的热量,就会看到小盆里面的结成了冰块。

这种方法的优点有三个

1:较为环保,硝石可以不断地重复利用,用完硝石并不需要废弃,而是让其自然挥发,能它变成一块新的硝石,就可以再次使用。

2:可以随时制作,这种制作的方法,时效比较快速,因此能解决了时间的限制

3:能随身携带,有硝石造冰法使用的工具不多,因此只要有两个合适的盆,有硝石就可以制作,反而能随身携带,是许多唐朝和宋朝商户首选的制冰方法。

这两种制冰方法的出现,给唐朝和宋朝的夏天带来了一阵凉意,特别是宋朝开始,许多小贩已经在夏天售卖冷饮,宋代人和我们现在一样,到了夏天人们都会到街上来一杯“冰镇果汁”,有土豪的一点的还会吃上冰激凌,

到了明清时期,各地都开始有了冰窖,不过,其中最为知名的还是大明湖边的冰窖,而大明湖特殊的地理条件,让这里的冰窖成为了一大产业,根据古书的记载,清朝大明湖胖有上百家藏冰、卖冰块的商号。人们夏天也会去买一些冰块回家,一来制作冷饮,二来可以降温解暑。

所以乾隆为何喜欢去大明湖,并非为了夏雨荷,而是为了这里的冰激凌和冰饮。大明湖一带藏冰、卖冰的产业,一直延续到了近代,甚至诞生了我国最早的汽水制造工厂。

后来这些制作冰的方法,逐渐被先进的科技仪器取代,大明湖的繁荣也一去不复返,到了现在冰箱的普及,冰块已经不是什么奢侈品。

不过我们在喝冷饮的时候,看着小小的冰块,可能你会想不到,在几千年前,冰块在夏天还是奢侈品,而古代工匠在没有现代化设施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总结,能够研究出硝石制冰法和热水制冰法,并且延伸出各种各样科学有效藏冰方式,这就足以说明,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着实不容小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