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来自于哪里?(浮躁心理对人们的精神状态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方法)

攀比心理:深渊还是源泉?

导语

攀比,就像爱美之心一样,人皆有之。自幼到现在的价值观中,攀比二字无论怎么赋予它优秀的能量,都不能被安插到褒义词的一组之中。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攀比,它又是人类欲望抒发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而抒发的这个“度”是否能拿捏恰当,对我们自身发挥的作用也会不尽相同。

攀比,在很多人眼中,它只是一个词汇而已。可是,如果将这个词汇拆分开来,攀与比之间是存在着一层递进关系的。

攀,在形容动作时,意指向上与超越。那么,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攀字是比喻我们向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高于自己的人进行仰望。

比,之所以说攀与比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是因为在仰望的同时,会看到彼此之间存在着差距,而这种差距,就是欲望的抒发的多与少的量变。

最终,通过与对方比较的形式,无论在客观物质上,还是精神层面,都要进行高与低,上与下的博弈较量。

一、深渊

世间万物都是存在正反两面的,攀比也不例外。之所以称攀比的一个层面为“深渊”,其实是对高速发展下的社会诟病的一种诠释。而这种诟病往往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1、物质层面

现实生活中,同事朋友之间的攀比心理比比皆是,话里话外总是林林总总透着一股刺鼻的酸味。无可厚非,这种酸味通常是由物质欲望而导致的。

很显然,每个人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是不尽相同的,可是当面对物质欲望时,一旦攀比之心显露出了贪婪的一面,无疑对个人来讲会陷入一个又一个的深渊当中。

举一些显而易见的例子说明:

年轻人酷爱旅行,因为近些年的旅行意义逐渐变了味道,不再是以拓展眼界与放松心情为主要目的了。更多的掺杂了秀房车、秀单反、秀西餐、秀红酒、甚至秀定位。正是因为掺杂了以“秀”为主的物质元素,才使得本可以安静、浪漫、舒适的旅行变得五味杂陈。

反观来思考,每天忙完工作还要飞奔于幼儿园接孩子另一类人们,无疑这种秀与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反差。一旦这种反差在内心拿捏不好,就容易踏入一脚现实,一脚深渊的境地。

2、精神层面

谈到攀比的精神层面,浮现眼前的是两种攀比方式:寄托型攀比与幸福型攀比。

寄托型的攀比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的父母身上,孩子的成绩高与低、兴趣的多与少、课外补习班的价格战,都成为了父母间的攀比谈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美好的期许是值得肯定的。可正是寄托型攀比的背后,家长忽略的事实却是孩子的健康与快乐。因为,事实是:

兴趣是要被挖掘再去培养的,而不是别人的兴趣就能通过“拿来主义”强加给孩子的。

课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重要的不是跟风,而是根据孩子的实际兴趣进行专注培养。毕竟,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通过广泛培养兴趣来获得成功的,而是专注个人擅长的领域量变达到质变的结果。

幸福型的攀比,经常出现在目光短浅的一类人身上。

在生活中,他们往往驻足别人的生活对比自己是多么的温馨幸福,而自己又是如何卑微与痛苦。如此大的反差,并不会改变他们向幸福的人背后付出的努力看齐,而只是看到了别人的光鲜。

在工作中,往往普通员工只看到了经理与老板每个月的薪水与自己的差别,但并没有看到他们背后所要承担的责任与承受的压力。

所以,在生活与工作中,这两类人正是因为只看到了他们愿意看到的一面,而忽略了自己视而不见的一面,才会导致自己陷入这种幸福型攀比的深渊当中。

二、源泉

前文提到,攀与比之间是存在着递进关系的,只要可以拿捏欲望抒发的“度”,也就可以控制攀比心的方向。

将攀比心转换为一种压力

有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看清两个事实:

第一,自身与优秀的人差距在哪?

第二,自身的闪光点是什么?

只要作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都不得不承认攀比之心是普遍存在的。既然明白了“攀”是向优秀的人寻找差距,“比”是对自己的闪光点与别人长处的量化对比。那么,能明白这个事实,其实已经距离被攀比的人不远了。

明辨了差距,正是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由于这种差距是需要耐心、时间、努力这些成本的付出,固然已经将其转换为了压力。所以,攀比心的“度”拿捏好,是一种优秀的潜质。

1、低欲望生活

当我们明白攀比心的来源主要由于高欲望的表现时,那么降低攀比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欲望,慢慢转变自己对欲望的看法,逐渐走进低欲望生活。其中,可以表现为:

尽管自己的薪资没有经理那么高,可是相对于自由时间来讲,自身更是充裕很多,可以去做一些喜欢的副业,不仅满足了兴趣更能利用兴趣得到一些收入。

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确没有太多的天赋,不如就好好培养它热衷的手工,也许将来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呢。

2、树立自身优越感

攀比别人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这样的思维方法有助于避免产生攀比的心理。

徐老师的头衔众多,的确让很多晚辈羡慕,可这也是他勤勤恳恳一辈子的辛劳换来的。我们这些晚辈尽管羡慕,一时间也没有这样的荣誉,可是我们还很年轻,有很多时间可以去争取。

老同学王某生意越做越大,不过上次与他聊完之后,才知道健康的重要。对他来讲,金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正是因为牺牲了自己的健康。但对于我们来说,有了老同学这样的前车之鉴,显然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础。

3、提升自身

攀比之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源于自身的懒惰,这种懒惰不仅偏执于一味地对别人进行讽刺与挖苦,更可悲的是讽刺与挖苦的背后,也不愿意看清自身的实际情况,更避而不谈提升自己了。

所以,避免对别人产生攀比之心,是从不同方面提升自己,例如:

知识的获取

技能的培训

心智的交流

攀比之心,人皆有之。一脚是万丈深渊,一脚是动力源泉,如何选择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讲其实并不是件难事,只是依靠主观的想法是否愿意罢了。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见或建议,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明理记,明辨是非,追求真理,记录生活,感谢有你!

2、精神层面

谈到攀比的精神层面,浮现眼前的是两种攀比方式:寄托型攀比与幸福型攀比。

寄托型的攀比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的父母身上,孩子的成绩高与低、兴趣的多与少、课外补习班的价格战,都成为了父母间的攀比谈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样美好的期许是值得肯定的。可正是寄托型攀比的背后,家长忽略的事实却是孩子的健康与快乐。因为,事实是:

兴趣是要被挖掘再去培养的,而不是别人的兴趣就能通过“拿来主义”强加给孩子的。

课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重要的不是跟风,而是根据孩子的实际兴趣进行专注培养。毕竟,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通过广泛培养兴趣来获得成功的,而是专注个人擅长的领域量变达到质变的结果。

幸福型的攀比,经常出现在目光短浅的一类人身上。

在生活中,他们往往驻足别人的生活对比自己是多么的温馨幸福,而自己又是如何卑微与痛苦。如此大的反差,并不会改变他们向幸福的人背后付出的努力看齐,而只是看到了别人的光鲜。

在工作中,往往普通员工只看到了经理与老板每个月的薪水与自己的差别,但并没有看到他们背后所要承担的责任与承受的压力。

所以,在生活与工作中,这两类人正是因为只看到了他们愿意看到的一面,而忽略了自己视而不见的一面,才会导致自己陷入这种幸福型攀比的深渊当中。

二、源泉

前文提到,攀与比之间是存在着递进关系的,只要可以拿捏欲望抒发的“度”,也就可以控制攀比心的方向。

将攀比心转换为一种压力

有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看清两个事实:

第一,自身与优秀的人差距在哪?

第二,自身的闪光点是什么?

只要作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都不得不承认攀比之心是普遍存在的。既然明白了“攀”是向优秀的人寻找差距,“比”是对自己的闪光点与别人长处的量化对比。那么,能明白这个事实,其实已经距离被攀比的人不远了。

明辨了差距,正是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由于这种差距是需要耐心、时间、努力这些成本的付出,固然已经将其转换为了压力。所以,攀比心的“度”拿捏好,是一种优秀的潜质。

1、低欲望生活

当我们明白攀比心的来源主要由于高欲望的表现时,那么降低攀比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欲望,慢慢转变自己对欲望的看法,逐渐走进低欲望生活。其中,可以表现为:

尽管自己的薪资没有经理那么高,可是相对于自由时间来讲,自身更是充裕很多,可以去做一些喜欢的副业,不仅满足了兴趣更能利用兴趣得到一些收入。

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确没有太多的天赋,不如就好好培养它热衷的手工,也许将来是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呢。

2、树立自身优越感

攀比别人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这样的思维方法有助于避免产生攀比的心理。

徐老师的头衔众多,的确让很多晚辈羡慕,可这也是他勤勤恳恳一辈子的辛劳换来的。我们这些晚辈尽管羡慕,一时间也没有这样的荣誉,可是我们还很年轻,有很多时间可以去争取。

老同学王某生意越做越大,不过上次与他聊完之后,才知道健康的重要。对他来讲,金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正是因为牺牲了自己的健康。但对于我们来说,有了老同学这样的前车之鉴,显然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础。

3、提升自身

攀比之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源于自身的懒惰,这种懒惰不仅偏执于一味地对别人进行讽刺与挖苦,更可悲的是讽刺与挖苦的背后,也不愿意看清自身的实际情况,更避而不谈提升自己了。

所以,避免对别人产生攀比之心,是从不同方面提升自己,例如:

知识的获取

技能的培训

心智的交流

攀比之心,人皆有之。一脚是万丈深渊,一脚是动力源泉,如何选择对于每个普通人来讲其实并不是件难事,只是依靠主观的想法是否愿意罢了。

浮躁心理对人们的精神状态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方法

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来自于人的浮躁,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地和浮躁斗争的过程。克服了浮躁心理,也就战胜了自己,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道德建设还有待加强,某些制度还不够完善,再加上传统意识的综合影响,就导致了某些混乱的意识形态,使人们没有了精神思想,仅有的只是变本加厉的金钱至上的不正确意识。

某些媒体的不正确宣传也会对人们产生负作用。他们对成功对财富的恶意宣传,渲染快速致富、一夜暴富,致使安于现状的人们产生攀比心理,于是一味地因为活得苦恼而浮躁,他们在心理作用下,想挣扎想抗争,但收效甚微。

迅速拉大的贫富差距也是造成浮躁的原因之一。一些腐败分子的贪污、受贿,一些黑恶成员的敛财聚财,一些靠私建、抢建而获得的意外之财,造成了平衡被打破,贫富间矛盾产生。人们看到素质低下、没有道德、没有诚信的人却生活得扬眉吐气,而好人没有好报,因此人们心理难以平衡,产生了浮躁情绪。

认识了浮躁的根本原因后,就要以平常心看淡一切,不断学习,着眼当下,脚踏实地。

人们追捧金钱无非是想快乐,但快乐与一个人金钱多少、官位高低、名气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快乐其实是蕴藏在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中,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一种幸福或满意的心境,是人们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状态。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说明境由心造。同一件事,有人乐观有人悲观,究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心境不同,由于每个人的眼光、取向、角度等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悲观者认为“山重水尽疑无路”,乐观者认为“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充满诱惑的年代,都要以平淡冷静心态看待一切,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别强求。不管别人赚了多少钱,不管别人升了多大的官,不管别人事业发展的如何好,都不要为利益所动,心浮气躁的,要想到那是别人劳动所得。要接受要知足自己目前的状况,不要追求自己能力以外的东西。

对待别人的成功,要多思索多考虑,为什么自己不能够成功呢?问题在哪里?对待各种诱惑,能不能浮躁加冲动,一意孤行呢?不要看见别人成功了,就头脑发热,盲目地效仿,要先预判、调查,再作出决定。否则,将会为浮躁而产生的后果买单。

最重要的是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探索开拓,脚踏实地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提高生活技能,这样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可以随时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就不会因为自身某一方面的缺陷而烦躁不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