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头像暴露你的性格(微信头像说明性格)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的微信头像背后,都藏着有趣的小秘密?
比如,一些人使用的微信头像和TA日常给人的印象反差很大:
一个平时不苟言笑、安静内敛的人,却使用可爱搞怪的卡通头像;
一个平时看起来很质朴的人,头像却充满明亮的颜色和各种时尚元素。
当然,很多人选择的头像,也可以直接看出TA们的性格和喜好:
比如,喜欢运动的人,经常使用健硕强壮的人物做头像;
“铲屎官”们常常用自家的宠物照片做头像;
家有萌娃的父母,头像也自然是孩子……
头像,就像是我们的一张“心理名片”。
有心理研究发现:头像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图案选择,而是潜意识里的“自我投射”。
人们选择某种头像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愿望、价值观和未解决的冲突等投射到上面。
就比如,你为什么喜欢用卡通图案做头像,而不是用风景照,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反映你当下的心理需求。
今天,壹心理就来分析生活中最常见的4种头像类型,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
真人头像:坦然的自我宣言
我观察了自己的微信通讯录,发现很多人的头像用的都是自己的照片,比如自拍和写真。
根据2022年的一项研究统计显示,近30%的人使用真人照片作为头像。这类人群中主要包括对生活满意的中年群体、追求时尚的年轻用户以及注重形象的职场人士。
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认为:人们在社交中,会像演员一样,通过控制自己流露出的信息(如头像)来管理自己和他人的印象,塑造特定的社会形象。
而选择自己的照片作为头像,往往是一种主动的“前台设置”,是出于印象管理的需要。
但是,使用不同类型的真人照片,也在流露不同的信息。
首先,使用生活照的人,可能在传达“这就是我,我接纳并热爱这样的自己”。
TA们可能是性格开朗、社交活跃的人,不畏惧展示真实的自己,自我认同度高,对当下的生活状态也比较满意。
而选择专业形象照的人,则是将头像精心打磨成自己的“视觉名片”,说明高度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或职业成就。
也有人会选择“过去的自己”作为头像,这可能暗藏着对过往的深刻情感联结。
童年照和老照片,就像定格的旧时光,成了心灵暂时的避风港。
使用这类头像的人,可能在表达对逝去时间的怀念,也隐含对当下生活压力或现状不满的微妙投射。
当然,也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半藏半露”的自己。
使用背影、剪影、遮挡面部照片的人,似乎在微妙地诉说着自己既渴望某种连接、又对人际距离有着不安全感;既想表达和呈现自己,又藏着某种焦虑和矛盾。
就像我朋友圈里的一个女性长辈,经常用自己的背影照做头像。
年过半百的她将身材保养得很好,如果从背影看,依然像个年轻的小姑娘。
但是,她觉得自己的脸部有很多皱纹,所以羞于展示自己的正面照。
这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由于害怕被他人评判,只好将自己认为的缺点隐藏起来,将优点放大。
卡通和明星头像:内心的理想寄托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将真实的自我照片置于大众眼前,而会选择用其他图景来表达自我。
很多人会使用卡通头像,这可能是一种理想和愿望寄托。
我有个男同事强哥,今年45岁,是一个循规蹈矩但有些自我压抑的“老好人”。
就像大部分中年人一样,他每日重复着单一的生活,被中年压力和责任压得喘不过气。
但他的头像却和现实生活中的他截然相反——可爱软萌、精灵古怪,经常用一些“史努比”和“蜡笔小新”的头像。
从中可以看出:他内心始终住着一个孩子,这些可爱的头像也是抚平他疲惫生活的窗口。
像他一样,很多人都有一个“内在小孩”,依旧保有珍贵的天真和童趣,对世界怀有理想主义的期待。
正如客体关系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过渡性客体”——
孩子从依赖母亲的阶段过渡到独立阶段时,需要一些提供支持和安慰的物品,如婴儿依赖的毛毯和玩具,为内心世界和外部现实搭建桥梁,提供安全感。
在某种程度上,卡通头像也是成年人的“过渡性客体”,是连接内在理想自我与外部社交环境的“安全过渡空间”。
这些虚拟化身往往可以承载一个人的理想自我,像一个安全堡垒,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划分出一道舒适的边界线。
不仅如此,也有人会使用自己喜欢的明星照片、或网上的俊男美女照片当做头像。
TA们或许渴望成为另一个闪闪发光的自己,或者向往该角色的气质,这也隐隐投射出对当下自己的某种不满。
我有个朋友小张,就会频繁地把她追的每一部剧的女主照片换做头像。
她说:“真的特别喜欢这种大女主,感觉自己生活中唯唯诺诺的,干啥啥不行,好想成为像她们那样的人啊!”
有时,这类头像仿佛在诉说着某种遗憾。
正如对自己外貌、社会身份等不满的人,可能会选择各种自己认可的人物做头像,将理想化的期待投射出去,和内心更美好的自己产生连接。
把“理想自我”寄托在头像上,为每一个感到生活无意义的人,构建了一个足以抵御现实复杂性的、安全而温暖的精神家园。
自然风光头像:渴望美好新生活
我还发现,很多人也会使用治愈系的风景和静物图做头像。
我有位朋友玲玲,就是这类头像的爱好者。
有时候,她的头像是一位女性裹着毛毯躺在一片舒适的麦田里,恬静而舒适。
有时候,她的头像是一片万紫千红的花丛,明媚而热烈。
原来在这段时间里,她的工作和生活都经历了不少挫折,身心俱疲,特别需要修复自己的情绪。
她想逃离一切,到一个陌生的、风景很美的地方,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让大自然治愈自己。
像她一样,用自然万物做头像的人,往往有心理恢复和调适的需要。
心理学家卡普兰夫妇提出过“注意力恢复理论”——
自然环境有特定的属性,能促进心理恢复和情绪稳定。使用者的潜意识渴望这种“恢复性环境”的视觉象征,来调适内心状态。
选用风景照做头像的人,往往不希望被过多关注,却向往自由广阔的心境,并渴望从中获得疗愈。
还有很多人会使用静物做头像。而这些静物,往往帮TA们传达出“我是谁”的信号。
比如,“吃货”们的头像可能是各种美食;
运动爱好者的头像,可能是羽毛球拍或篮球;
摄影爱好者的头像,可能是一部相机……
TA们对生活充满热情,有着明确的喜好和目标,喜欢通过头像来表达和强调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生活方式。
频繁换头像:精准反映当下的心理状态
可能你也发现了,朋友圈中的一些人常年不换头像,而有些人隔三岔五就会换头像。
有研究发现,头像“高频更换者”的情绪更容易外显、乐于尝试新事物,但可能隐含对现状的不满,想通过头像的迭代来寻求身份重构;
而头像“长期稳定者”的心理稳定性一般更高,也可能因恐惧变化而固守“安全区”,比如担心别人不认可自己的头像。
频繁更换头像的背后,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心境。
比如有了新恋情,就马上更换甜蜜的情侣头像;工作或生活遭遇了不公,头像就换成愤怒的“表情包”;有时内心涌起某种莫名的伤感,就会换一张黑灰色调的照片……
我朋友小娴,是一个30岁的大厂白领。观察她最近一个月的头像,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变化:
第一周,是灰蒙蒙的阴天城市图;
第二周,是一簇阳光下盛放的樱花特写;
第三周,又换成了手绘风格的“加油鸭”卡通图案。
朋友可以从她的头像变化,能感知到她内在状态的变化:从心情低落,到心情好转,再到自我激励。
其实,对于情绪敏感度高的人来说,每一次更换头像,似乎都是对当下状态的觉察,以及对未来状态的干预尝试。
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格罗斯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情绪调节过程模型”:
通过情境选择和修正,通过改变外在表现而影响内在感受,让情绪反应与情境和个体目标相适应。
经常更换头像的人,往往是对外界刺激反应敏锐的人。对新鲜感的渴求和对现状的不安定感,让TA们希望寻求变化和刺激来打破这种沉闷。
但是,这也反映出TA们的自我认同感还在探索和形成的过程中,没有很明确地知道“我是谁”。
写在最后
你有多久没换过头像了?
你现在的头像在诉说着自己怎样的心情和渴望?
观察一下自己的头像,也许你会发现,你已经很久没有好好关心过自己、和自己好好对话了。
而通过头像去观察身边的人,也许能创造更多温暖有趣的连接。
当然,这不是让大家根据一个微信头像去过度解读、分析别人的心理,或粗暴地定义别人的性格,否则很容易造成误解和矛盾。
有个同事说过,有一次她换了一张很可爱的黑猫头像,她妈妈马上发消息过来:“快把头像换了!不吉利!”
同事不想换,妈妈还一直数落她“不懂事”“性格犟”,搞得很不愉快。
归根结底,换什么头像是个人的自由,它更多的是让我们:
耐心倾听自己,理解和尊重自己,无条件地爱自己。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喜欢你的头像吗?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聊聊你头像背后的故事,期待你的分享~
作者:南小希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图源:网络、unsplash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