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看心理医生,偷偷地去看。我要准备什么?

观点一

写在前面

做心理咨询,有保密原则,你去看就行,不要有太啥担心!如果准备啥,就留出时间和咨询需要的费用就可以了!

在西方,外部困扰找律师,内心困扰找心理医生。心理学家杨风池老师说:在发达国家,有自己的牙医、律师和心理医生是身份的象征。

而在我国,虽然大学本硕博都有心理学专业,社会也有心理咨询,而目前只有少数人享有这个服务,知道去看心理医生。

所以心理咨询还需要科普,需要广大消费者、同仁,一起努力!

我找个去看心理医生,偷偷地去看,首先称赞你,知道去看心理医生,至于偷偷地去看,或者高速朋友,我去看心理医生了,都可以的,你喜欢怎么都是是个人的自由。

我需要准备什么?我已经说了,留出时间和准备必要的咨询费,就可以看了。

下面再做些科普,帮助大家理解心理咨询和必要时候去看心理医生(这里一般值的是心理咨询师和治疗治疗师,合成心理师,精神科医生除外)。

(1)可以做哪些?咨询范围

作为心理师,我们会给小孩成长咨询,比如家长说孩子不听话、叛逆,小孩说自己学习不快乐,很烦躁;

也会给很多恋爱的青年朋友来访者提供支持,也会给夫妻情感、家庭关系等提供根本性的咨询;

也会为成年人的职业生涯、职业倦怠、迷茫、压力、人际等提供咨询;

也会为各种症的提供咨询与治疗,比如焦虑症、抑郁症等。

不同的心理师,学历、受训背景、偏好、经验不同,所以他们咨询范围会不同,一般说来,学历高、经验多、他涉及面广,咨询范围就比较宽些。

(2)以自己例子

比我我刚开始为一些学习困扰的同学、恋爱情感困扰、抑郁不开心,做咨询,后来随着自己学习的积累越来越多,现在咨询面就宽了,再后来感觉何种都有相通的,也就不会有那么明显的界限,很多都可以做。

(3)中国心理学会的定义与我的评价

这是中国心理学会的定义,可以看到服务侧重有些区别!

其实对于我们做过几年,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资深心理师来说,咨询与治疗都在做,没有分开。

其实,咨询与治疗,本来就相互联系的,不管是临床指导理论还是工作模式,设置和咨询过程。

(4)从治疗目标上去看,以美国治疗师南希教授论述为例。

南希教授(Lancy McWilliams.)在精神分析著作中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应包括异常心理症状消失或缓解,内省力发展,自主感增强,认同感稳固,以实现为基础的自尊心增强,认识并处理情绪的能力得到改善,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增加,爱、工作及对他人适度依赖的能力扩展,预约与平和的情感体验增加。此外,研究观察和经验均表明,当以上这些变化发生后,躯体变得更为健康,对应激的抵抗力增强。

可见,心理咨询和治疗很多都可以做的!

上面已经说了,心理咨询和治疗很多都可以做的,上面的需求和目标,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获得帮助!

有人说人人都有心理问题,这个打击面大了点!但是很多是有条件可以选择心理咨询服务的,尤其他们丰衣足食后!

心理咨询专家曾奇峰说:丰衣足食之后,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大约可以分成三个类别:①艺术类的喜好;②科学上的探寻;③自我探索,以了解自己为目标,更好地活着,是这些人的最高理想。

第一个类别是艺术类的喜好。精致的产品,当然也包括大自然的产品,可以带给人内心的愉悦,沉醉于这个类别追求的人,以美为最高的理想;

第二个类别是科学上的探寻,探寻的目标是隐藏在世界万象之后的神秘的规律,探寻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惊喜,真是这些探寻者的最高理想;

第三个类别是自我探索,以了解自己为目标,更好地活着,是这些人的最高理想。看心理医生,就是自我探索的高效途径之一。

在中国搞精神分析的曾奇峰说:

心理治疗,尤其是精神分析治疗,

给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回味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机会。

这是一个不可能快、也不需要快的事情。

这是一个通向自己心灵幽深处的旅程,

每一步的跨越都会有惊人的风景,

所以每一步的慌乱都可能导致不可弥补的错过。

生活在如此纷扰慌乱的世界上,

的确不是一件好事情,

幸好还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地方、

这样一段时间,

使我们可以迅速消失在光阴里,

找到一个可以放心地慢下来的地方,

以便更好地享受短暂的人生。

在有钱、有闲的情形下,

找个人做做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实在是一种明智而高雅的选择。

因为它可以使你了解自己,

因为它可以使你活得缓慢而从容。

可是从求助的来看,是反过来的,甚至有问题都不会看的!

几十年前,曾奇峰还说,我们与其问有多少人需要心理医生,还不如看看每一天烟和酒的消耗量有多大,就知道这个需求有多大了。

也就是很多抽烟和喝酒的人都可以做心理咨询。“我抽的不是烟,而是寂寞”“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可见烟酒对人情绪,忧愁烦恼,人生苦闷的排解作用。其实这些可惜通过心理咨询解决的!

现在很多地方禁止抽烟,抽烟少了。

烟酒,很多人戒了,但是心理的压抑还在,这需要抒发。就更需要心理咨询了!

在西方,外部困扰找律师,内心困扰找心理医生。

心理学家杨风池老师说:在发达国家,有自己的牙医、律师和心理医生是身份的象征。

所以也不要害羞和不好意思,那是身份的体现!爱自己的体现!积极爱和活着的体现!

第一种:许多人心理问题要么扛着,不断重复重演;

第二种:找朋友倾诉。

心理专家李子勋说:找朋友与找心理师不同。

情绪不好时,我们也会与亲密的朋友做一番倾心交谈,经常也有很好的效果。心理咨询中那种亲密信任的关系,有时与朋友的感觉非常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你的种种感受与看法,会受到咨询师完全地接纳与尊重,你的隐私,绝对受到保密;咨询结束,关系立刻中断,没有任何牵扯,这会为倾诉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和私密性。

第三:参加心理培训。

有心理问题,很多人买课程,培训,其实是走偏了。结果是培训机构赚了钱,自己心理问题还在。李孟潮:如果你的需要是做治疗的话,你该去接受治疗,而不是参加治疗师的培训。

其实我们应该及时去看心理医生!

在我看就是你要找能够帮助你的心理师!

行业一般会看:教育背景、受训经历、资格认证、接受督导。

现在你是心理学专业,又学习了几个流派,做了个人体验,在督导下就实践,就可以独立执业!现在有注册系统心理可以申请。另外还有国外的心理师在我国一样可以做。所以这些都可以选!

通常,从业不满5年的咨询师会和一名更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定期会谈,以便对其咨询工作进行指导。这位指导者被称为督导师(Supervisor)。

在你预约心理咨询时,可以直接询问咨询师接受督导的情况,包括ta是否在接受督导、督导师的姓名和资质等。持续接受稳定的督导,是咨询师专业性的一种保证。

首先是要有时间,心理咨询是固定时间开始的,你的为这个流出时间!

除了时间,还需要经济上的准备。目前收费不一,会根据咨询师自己的成本投入,咨询经历和资历来收费的。

绝大部分的心理咨询无法1次解决问题。按3个月左右计算,看看自己能不能接受这笔支出。

还有咨询时间、咨询室地点等问题,也要考虑在内。

当然现在可以网络,可以面询。今年网络咨询比较多,除了特别小的孩子和问题比较大的大人得面询,其他可以网络。

最后就是眼缘了。有人偏向于固定性别的咨询师,有人认为年纪大的咨询师经验更靠谱,还有的人则认为和年轻的咨询师更有共鸣。眼缘这事儿,你说了算。

很多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有不当理解,以为一次就可以!其实心理咨询不能或很难立竿见影!

心理咨询一般过程:接访——搜集资料——形成个案概念化——出手治疗—治疗巩固——结案

心理咨询是个过程,首先是心理咨询师通过“望闻问切”等心理技术去搜集资料,理解来访者,形成初步评估(在咨询初期,咨询师至少需要2~3次咨询来了解来访者当下的情绪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然后才是咨询/治疗中心层,咨询师与来访者制定咨询目标和咨询计划,陪伴求助者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和力量,解决知和行方面问题;

然后就是巩固阶段,咨询师再陪来访者走一程,安全——探险——安全,做结束准备;

最后就是结束阶段,一起回顾总结道别。

我的一个同行遇上这样一位来访者:整整一小时,她哭诉哭诉,他就听她哭诉哭诉,时间到,她说:“我还没有说完,能不能延长一会儿?”他说:“下次再来。”

到了下次约定的时间,她失约了,倒是她母亲出现在咨询室里,问咨询师:“我女儿都说了些什么?”咨询师说:“你可以去问她。”母亲说:“她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只说,咨询师光是听,而且只肯听一小时,我找个朋友,还可以随便谈它三五个小时。”

如果她只是哭诉,咨询师就只能当一双好耳朵,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他必须等待,等待一个时机,等待一个“入口”,等待她过了最初的宣泄阶段,做好领悟的准备,等待她开始投入,才能陪她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改变。如果治疗关系在起点时就中断,那就只能是一次失败的咨询,来访者没有收获。

心理咨询不像内科看感冒,一剂下去药到病除。一个最简明的短程治疗,也需要8~10次,每次40~50分钟。

这次我做了疫情心理援助,我发现来电的人,由疫情直接引起的有部分,多数都是长期形成的问题。有的可以追溯到6岁前。

后来就感觉心理热线难以解决人们实际需要,因为只有30分。

而大家实际的问题不是这30分能解决的。

童年积累的到现在几十年,不说30分,就是心理咨询十几次几十次都是特别高效。

而这些用户希望30分解决,这个认知调整下,也许就是极大的改善。

所以要做心理咨询的朋友有有这点心理准备!

情绪不好时,我们也会与亲密的朋友做一番倾心交谈,经常也有很好的效果。心理咨询中那种亲密信任的关系,有时与朋友的感觉非常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你的种种感受与看法,会受到咨询师完全地接纳与尊重,你的隐私,绝对受到保密;咨询结束,关系立刻中断,没有任何牵扯,这会为倾诉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和私密性。

所以看了这点您知道了,做心理咨询是安全的!

不管你是偷偷的去看,还是告诉他人,这是你的自由。心理咨询师会为你保密!

每个咨询师都有他最适合的来访者,一位咨询师就曾说:“我最适合那些与我有相同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就像两个物体,震动频率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共鸣。

理想的咨询就像谈恋爱,要双方都找到感觉,在同一频道互动,影响才会真正发生。所以,你在选咨询师,咨询师也在选择来访者,当然,一个咨询师的技术越成熟,经验越丰富,适合的范围会扩大。

如果一个咨询师非常适合你,那是一种机缘;如果他没有接受你或你没有接受他,不一定是谁的错,也许只是频道各不相同。

知道了这点,为您找心理咨询师,做心理咨询就有了思想准备,就有了信心!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一种误会,以为就像咨询师和来访者坐在一起分糖果,你好我好大家好。其实,有些时候,心理咨询也是很痛的,咨询师不会永远让你感到高兴,体验痛苦在心理咨询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症结往往是在那里。

此外,咨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与咨询师的关系。不少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咨询师产生了意见,比如认为咨询师对他不够关心、对医生的某些言行感到愤怒,但却不敢暴露出来,怕把咨询师得罪了。这样一来,互动受到阻碍,治疗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其实,这些感觉非常重要,要随时让咨询师知道,以此来调整你们的关系。

心理咨询过程,你要有心理准备!

弗洛依德说:“精神分析只能治好有精神分析头脑的人。”大意就是,来访者才是治疗的主体,咨询师只是一个工具,他是被动的,从属的,就像案头一本字典,需要的时候就去翻一下。

一旦形成了治疗关系,你必须投入,主动地坦承你的困惑与问题,而不是干等着咨询师来做什么,因为如果你不投入,咨询师就只能等待。

投入的另一个方面是:一旦你决定找咨询师,接受他的帮助,你就要拥有心理学头脑,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努力地觉察和分析自己,寻找不一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接受不一样的视角。这些工作不仅在诊室里做,更要在生活里做。当你面对咨询师时,你要告诉他在新的方法和视角下,同样的情景不同的内心体验和效果,这样才能和咨询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其实,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是咨客自身的准备、内在成长的动力、咨询中真正投入的程度,我们都知道水涨船高这个道理,这里水就是咨客,船就是心理咨询师。

同理:心理咨询过程,你要有心理准备!为你的心理咨询成功,提成方向,你好和心理咨询师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迎接好的咨询效果!

伦理可以参考中国心理学会伦理守则!

设置指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在心理咨询(治疗)这种特定的咨访关系中达成的界定咨访双方的角色、关系的一套行为准则,包括如访谈时间、费用、疗程(短程、长程)、治疗频率和咨询(治疗)方式。

弗洛伊德说:我们应该设想,倘若不是在此种设置下所提供的一些环境,病人就不会出现这些反应。

疗程(短程、长程)、治疗频率和咨询(治疗)方式,上文已经说了,补充下时间和费用!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付出的是强度极高的智力劳动,心理咨询会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了解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并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办法。会让来访者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全新的内心感受,良好的咨询将会影响来访者的一生。

依照国际惯例和行业规范,心理咨询是不可以免费的。

当然知道这些,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去看心理医生,如何准备,怎么配合心理医生,从心理咨询中获益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对需要看心理医生的朋友有些帮助!

再次对您想去看心理医生表示赞赏,当你看了我的分享,也大概知道怎么看对,以及准备什么和不要担心什么了!

对整个医学和健康有影响的一句话: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那同样适合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心理咨询师黄慧的“如何找到靠谱的心理咨询师?攻略”,心理专家李子勋“心理咨询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心理咨询师伦理守则!

注:以上是我的理解,心理咨询是比较宽的,我的理解也不是那么全,也只能提供一个参考。

其他同道朋友也可以补充!

让心理咨询行业健康发展,有需要的人能得到专业帮助!

初次去看心理医生要准备什么?

这是一个好问题,看心理医生现今对于很多人来讲仍旧是一件不可思议、神秘,但又有一些期待、紧张和兴奋的的事情。实际上,心理健康问题早就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来看世卫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良好的状态。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健康概念的普及,任重道远。

既然想要去看心理医生,那一定是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鼓励一下先。那么作为去看心理医生的“新手”(当然,谁都不希望成为“老手”),究竟该做哪些准备呢?待我慢慢道来。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不太一样,了解一下先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在我们的概念中可能是划等号的,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各有职责重点,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了解之后再确定方向比较稳妥。

一般来说,心理医生是指在医院里理科的那部分有医学背景的医生,他们会在固定的时间出门诊,接待数量较多的病人。通常他们处理的是较为严重的问题,会涉及用药、心理治疗等措施,主要目的是治病,所以必须有行医资格。

那心理咨询师是做什么的呢?他们主要针对的是心理正常,但又不太健康的人群,比如情绪紊乱、适应不良或是一些发展性问题譬如职业困惑、婚姻问题等等,主要目的是让一个人在心理上更加健康、完善。

所以,在你想要去看医生之前,先确定好自己的状态,自己的问题是不是很严重,让自己很痛苦?是否躯体上有很大反应?是否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工作?如果非常严重的话,那么建议去的是医院;如果只是一般的困惑,那么去看心理医生或是找心理咨询师咨询都可以。

心理医生肯定就只在医院里工作了,心理咨询师除了在医院心理科可以找到之外,一些咨询机构、app以及独立执业的咨询师都是可以的。不过,鉴于心理咨询市场的现状,建议找大平台,具体可以网络搜索一下,多对比。

心态上的准备

接下来说一下心态上的准备,毕竟是第一次,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情绪交织在一起,那么我看来看如何做好准备。

1、正视这只是一次正常的求助。题主在提问时说,偷偷去看,为什么是偷偷呢?一种情况是,这毕竟是自己的隐私,不希望他人知道,就像我们有时生病也不愿意让人陪,希望自己去看病是一个道理,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偷偷”去也无妨;但如果是自己觉得看心理医生本身就不正常,那么这个观念和心态还是要做调整。如果自己提前就觉得这个事儿不正常,或是为自己扣了帽子,那难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或是产生羞耻感什么的,这对处理问题可没有什么好处哦。

2、不管是心理医生还是心理咨询师,他们都无法一眼看穿你。不得不说,现在关于心理学的电影越来越多,普及了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心理学有了更深了解。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抗拒,担心被一眼看穿,担心“被催眠”等等。实际上,心理工作者的工作目标不是一眼看穿任何人,也不会随随便便使用什么技术,他们就是很普通的人而已。所以,你用带着怕被看穿小秘密的顾虑,他们猜不到。

3、去医院心理科的话,医生可能会建议你吃药。医院内的诊断体系主要是依靠医学框架,所以如果你的问题稍微严重一些的话,医生可能会建议你服药,通常很多人对于看心理医生的抗拒也是来自于这一点。我的建议是,遵医嘱,如果觉得不信任,那你可以多去几家医院,如果都建议服药的话,个人觉得,还是服药,这没什么坏处。

4、去找心理咨询师的话,ta也可能会建议你去医院,因为他们和你见面之后就会做初步评估,如果不是他们工作范围,自然要转诊出去,这是对你的负责,也是心理咨询伦理。

5、不管是心理医生还是心理咨询师,大概率不会一次解决你的问题。心理问题有着较为复杂的成因,和遗传、生理、人格、家庭、环境等方面都有关系,它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千万不要觉得一次就可以解决问题,伤风感冒还得上几天才康复呢。

问题上的准备

既然决定去看医生,那么就要对自己的问题做个梳理。虽说心理问题的诊断有一部分是要依据生化检查,但主诉同样重要,提前捋清楚自己的核心问题,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医生做出判断。

1、情绪:情绪上有什么表现?有多久了?主要的情绪困扰是什么,是焦虑还是抑郁还是恐惧?对自己提前做一些了解。

2、身体:心理问题不能忽视身体上的变化,所以也要回顾一下自己近期身体上都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表现,譬如失眠、食欲变化、体重变化什么的,这些也有利于医生做判断。

3、近期经历的事件:心理问题往往和近期的生活事件有关系,所以再梳理一下近期有没有什么大事小事发生让自己收到刺激,或是影响了自己的生活状态。

4、其他的,就交给医生了,提前梳理有利于和医生更好地沟通,如果没有梳理也无妨,医生都会问到。

金钱上的准备

关于钱不能避而不谈,有其他答友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心理问题的处理和生理问题一样,都会花费一定的费用,但这些费用并非高不可攀,也不必有太大压力。

医生:挂号、检查、开药无非是这些,医院都是有统一标准的,很透明。顺便提一句,医院里的心理咨询师相对外面的会低一些。不过具体的还不太清楚,目测200元以内/次(50分钟)吧。但这个是我猜的(有依据),因为没有真实去经历过。为什么要单独说咨询费用,因为这部分是可多可少的。看心理疾病,除了用药之外,也会辅以心理咨询的手段,而这部分内容就是可多可少了,虽说心理咨询有大大的好处,但有时确实不是必须的。

心理咨询师: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医院之外的心理咨询师。他们工作内容更加聚焦,只是做咨询,在这个领域里的投入、深耕都是很扎实的,完全可以帮到你。不过他们的咨询费用相对就高一些。拿北京来说吧,可以独立工作的咨询师大概在400-600元/次(50分钟)起,这个水平可供你做参考。也有一些平台上提供低价咨询服务,具体还要仔细寻找。

一般来说,如果只是解决具体单一问题,有短程治疗的流派,4-10次就能解决;如果是想在人格层面有改变,那这个时间就会比较长了,大概2年起步吧,每周1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