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祖父周福清科考行贿未遂,为何处监斩候?(周福清招官行贿,家败人亡)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科场案:改变命运的行贿,家破人亡

周福清招官行贿,家败人亡

鲁迅曾经在《阿Q正传》的俄文译本的自序中写了这么一段话:“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的确,周家在鲁迅祖父那一辈也算得上富贵人家,而导致周家败落的这场“很大的变故”,是源于祖父为儿子前途而行贿造成的。

鲁迅原名周树人,祖籍浙江绍兴。他的祖父周福清在29岁时考中举人,33岁考中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到江西下属的一个县做了知县。

周福清在做知县那几年,因为不够圆滑不会迎合上司,被上司弹劾罢官回家。一年后,经过一个朋友指点,卖了老家的田地捐了一个候补官员。

1883年,周福清的母亲去世,辞官回家为母亲守孝,就在这期间,发生了影响周家几代人的“变故”。

与曾经的农民子弟靠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样,周福清因为科考改变了耕读之家的命运,光耀了周家的门庭,在乡里佷受崇敬,所以他也希望儿子走跟自己一样的道路。

可周福清的儿子周用吉(也就是鲁迅的父亲)资质平庸,几次考试都是以落榜告终。

这次在家为母亲守孝,正好赶上乡试,周福清心里更加着急,四处打探消息,得知这次的主考官是殷如璋的时候,不禁眼前一亮,暗想儿子的前途有望了。

原来,自从卖田捐官以后,周福清也深谙官场的那一套规矩,知道行贿受贿是官场常态,要想儿子考中,只有行贿这一条路了。

恰好,他和殷如璋不仅是同年进士,而且私交很好,所以他打算去找殷如璋,无论如何也要为儿子铺上一条路。

自从周福清科考成功以后,就是同族人羡慕的对象,所以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们像周福清一样,一举成名,改变家族的命运。所以,和鲁迅父亲周用吉同时参加考试的同族子弟还有五个。

这五个孩子的父亲都想走捷径,都有“走后门”的心思,每天跟在周福清后面,要他帮忙。周福清权衡再三,也答应了族人的要求。

后来有人猜想,周福清这次这么大胆,第一是因为抹不开面子,你想啊,在乡邻眼里,在外做官的人都有手眼通天的本事,这次在家,周福清肯定受了乡邻们很多的恭维之词,假如说不去帮他们,情理上过不去不说,也显得自己没能力没面子。

第二就是因为钱,这次行贿,其他五家每家出了两千两银子,正好一万,自己不用出一分钱,还能解决儿子的问题,而且事成之后,自己在乡邻之间的声望会更高,怎么看,这也是一几得的好事。

而他唯独没有想到事情败露之后会承当什么后果,所以说,利益会蒙蔽人的双眼。

周福清谋划好了一切,写了信,把一万两银票也装在信封里,却没有想到出错在用人上。

万事俱备,周福清就带着仆人陶阿顺去找殷如璋,但事到临头,周福清心里有点忐忑,所以他临时决定让陶阿顺先去探探路。

此时殷如璋正在官船上接受一个地方官的拜访,陶阿顺也不看眉眼高低,就把信交了给殷如璋的随从。

殷如璋当然心知肚明,但有外人在,再傻的人也不会拆开信封处理,就随手放在一边,继续和地方官闲谈。

等了这么久,连句回话也没有,周家这个蠢笨的仆人就不干了,就大声喊:“老爷拿了银子,怎么也得给回句话,或者写个收条啊,小人回去后好有个交代。”

这一喊,殷如璋没有办法下台,只好下令拿下陶阿顺,连同银票、信交给了主管的官员,正在等着消息的周福清左等右等也等不来消息,知道事情败露,情急之下逃到了上海。

但他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为了不累及家人,周福清选择回去自首。

随着案件的层层上报,到了光绪手中,小皇帝最厌恶考场营私舞弊,所以不顾江浙官员的求情。判了周福清“监斩侯”,相关考生革除功名,永不得再考。

周福清后来也没有被杀头,却也做了八年牢,出狱后三年病逝。家里为了打点,家产卖尽,鲁迅的父亲周用吉,因为这件事受到了惊吓而病故,家道从此中落,剩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据说,因为这件事,鲁迅一生都不愿提起祖父。

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科场案与他的人生轨迹

科举制自隋唐产生以来,就伴随着舞弊行为,期间出现了不少著名的科场案。在清朝光绪十九年,也就是1893年,发生了一件科举舞弊案,这场案件的案情并不复杂,但却是科举制废除前最后一桩科场案,同时这个案件却影响了一位著名人物的命运,那个人就是鲁迅!

鲁迅在自己的著作中曾提到,“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还曾写道:“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到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都没有了”。但是鲁迅并没有提及是什么变故!

虽然鲁迅没提,但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却写了,另外清朝的官方史书有详细记载,这就是鲁迅的祖父周福清科场案!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祖父名叫周福清,在同治十年考中了进士,曾担任知县等职务,不过后来因才能低下,“照例以原品休致”。不过周福清官瘾不小,后来又花钱捐官,得了一个内阁中书的职务。

话说1894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辰,光绪皇帝决定开恩科,要在1893年全国举行乡试。周福清自己仕途不顺,所以把心思放到了儿子周用吉身上。这里插一句,周用吉就是鲁迅、周作人、周建人的父亲。不过周用吉才学不高,凭真才实学恐怕是考不上的,只能走旁门左道。

当时负责浙江省乡试的主考官名叫殷如璋,在路过苏州时,他遇到了自己的同科进士周福清送来的一封信。周福清在信中表示,希望考官能够帮助自己的儿子,以及自己的几个亲戚,让他们能够通过乡试,取得功名。同时送给主考官的,还有一万银元的“空票”。

但没想到主考官并不领情,反而将送信家丁拘捕,交到了苏州府,之后案情迅速传到了北京。光绪皇帝闻讯后,下旨“案关科举舞弊,亟应彻底查究,丁忧内阁中书周福清,著即行革职查拿到案”。此时周福清已经得到了风声,躲到了上海租界,后来儿子周用吉被捕,周福清只好出来自首。

周福清的案件很简单,但在处置方面则有波折,直到1893年年底,光绪皇帝才做出判决,“科场舞弊例禁綦严,该革员辄敢遣递信函,求通关节,虽与交通贿买已成者有间,未便遽予减等,周福清着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以严法纪,而儆效尤。不过清朝末年是多事之秋,周福清的脑袋就保住了,案件由此被搁置起来。

到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时,周福清居然被释放了,不过此时的周家因科场案已经彻底没落,也因此改变了鲁迅的人生轨迹。1905年,清朝正式废除科举制,没想到周福清科场案,居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桩科举舞弊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