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手握40万大军,为何宁死也不推翻康熙?

观点一

提起鳌拜,你一定会想起“满洲第一勇士”之称,更会想起《鹿鼎记》中少年康熙斗败鳌拜那大快人心的场景。

然而,你是否有这疑问:鳌拜掌握着大清40万的军权,而康熙还只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小皇帝,鳌拜为何不推翻康熙,自立为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蹊跷事儿。

(《鹿鼎记》,鳌拜剧照)

鳌拜一生戎马,扬名立万,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将门之后,做为马背上的后裔,鳌拜精通骑射。

青年时代就追随皇太极征战沙场。他曾主动请缨攻下了牵制清军入关支撑点的皮岛。皇太极闻之大喜,亲自到努尔哈赤墓前焚文祭告。鳌拜也因此被赐为“巴图鲁”(满语,勇士),晋爵三等男。

崇德六年,鳌拜在松山、锦州五战五捷,大败明军。这场战役是明朝大势东去的拐点,也是清军入关夺取统治核心的基础。鳌拜凭此一战,又被册封为一等男。

崇德八年,皇太极去世,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企图继承皇位,与皇太极之子豪格操戈相向。当时,鳌拜是镶黄旗护军统领,在这场争斗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鳌拜与拥护皇太极之子的朝臣不惜以武力相逼,迫使多尔衮放弃皇位争夺。

最终,在鳌拜的强硬拥护下,多尔衮为免内讧,勉强同意福临即位,即顺治帝。鳌拜又为顺治帝顺利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顺治即位后,鳌拜又先后铲除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张献忠的大西农民军。鳌拜又因多次立功,被册封。

随即顺治帝因天花英年早逝,指定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即康熙帝,并任命索尼,苏克哈萨,遏必隆,鳌拜为顾命大臣,由四人合力辅佐康熙。

虽说是“合力辅佐”,但是四人却各怀鬼胎。

索尼年老体衰,欲安度晚年,不想引火上身;苏克萨哈本是多尔衮的亲信,多尔衮死后转投顺治帝,所以对康熙也是心猿意马;遏必隆是没有主见的墙头草,多附着于鳌拜。

当时,康熙也只有8岁,所以,整个朝廷其实就是被鳌拜玩弄于股掌之中。但是,即便如此,鳌拜依旧没有废康熙而自立,为何?

通过前面对鳌拜生平的简述,我们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原由。

虽然拥军40万,但是鳌拜也深知皇位并不是仅靠兵权就可以坐稳的。看看三国时的董卓,调大军进驻洛阳了,皇帝也被玩弄于股掌,为何他不能直接篡位?没人服他啊!

满朝文武,皇族,各地军队,不可能服非皇族篡位者。

曹操挟持了汉帝一生,也不篡位,到他儿子曹丕才篡位。司马懿穷尽三代,挟持曹魏皇室,到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才篡位。

对比一下,鳌拜能跟上面的那两个家族比?不服众后果是什么?

一旦鳌拜篡位,军队能不能指挥得动还另说,各地驻军直接进京勤王或者自立山头。

况且,那40万大军也不是说调进京就立马到的,大军调动,需要时间多少?牵动多少人的目光?而且,没有军令调动大军进京,等同谋反。鳌拜不会连这点脑子都没有。

一国之君不仅要精通文治武略,能处理错综复杂的朝中关系,更要治理天下,要让民心众望所归。

鳌拜深知自己只是一个马背上的军人,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不是他所能理顺的。再加之,康熙即位后,鳌拜为了加固军权,先后巧立名目,剥夺其他大臣的权力。

苏克萨哈就是被鳌拜以莫须有的罪名,迫使康熙将其赐死的。所以,鳌拜在朝廷中并无太多亲信,政治根基不稳。

虽然顺治和康熙继位时尚都年幼,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但是,不要忘了还有孝庄皇后。大玉儿孝庄皇后,经历了四朝皇帝,辅佐了三位帝王,后被雍正盛赞“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

在一个男权社会,她能于多尔衮和众大臣中斡旋,助顺治继位,后又助力康熙顺利登基,并在朝事中对两个小皇帝进行各种辅佐,可见孝庄皇后的手腕。

孝庄皇后一方面笼络鳌拜,一方面又为康熙娶了索尼的孙女为妻,牵制鳌拜。所以,对于孝庄皇后,鳌拜是从内心畏惧的。

鳌拜排除异己,党同伐异,逼迫康熙赐死苏克萨哈,并不是为了夺取皇位,而是为了享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快感,况且,康熙继位时才8岁,多半也是受鳌拜左右。换言之,他已经跟一国之君无异,何须再推翻康熙?

鳌拜若是想争夺皇位,在皇太极驾崩之时,鳌拜作为护军统领完全可以倒戈相向,亦或,顺治刚继位时鳌拜也可以将其推翻,但是他都没有,反而全力辅佐,这说明,鳌拜根本就没有想做皇帝的野心。

五.鳌拜没有想到.康熙虽然年幼,但是却聪慧过人,且城府极深。他表面顺从于鳌拜,且天天沉迷于布库(满语,摔跤),实际却暗度陈仓,训练了一群衷心耿耿的小侍卫。

鳌拜一生征战沙场,根本没有把这些小侍卫放在眼里,以为就是小孩子的游戏。于是就出现了康熙廷前智捉鳌拜的情景。

随后康熙亲自审问鳌拜,并处以死刑。鳌拜自知罪恶深重,但他企盼能免极刑。所以,当审问结束时,鳌拜对着康熙掀起衣服,露出了满身的伤痕——那是他为大清打江山时留下的印证。

康熙心生怜悯,免去了鳌拜的死刑,改为终身禁锢。这不难看出,康熙也深知鳌拜并无反叛之心。

观点二

鳌拜手握40万大军,为何宁死也不推翻康熙?(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历来是帝少被欺,甚至是被手握兵权的重臣废除,自立为帝,像“汉废帝”、赵匡胤等之流,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但在清朝康熙年间,皇帝康熙八岁登基,年幼无知,而作为辅政大臣的鳌拜不仅仅武功高强,而且手握重兵,可以调动北方40万大军,但他虽专横跋扈,却始终没有推翻康熙,自立称帝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呢?小编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鳌拜对清朝一直很忠心,没有什么别的心思,影视剧也是因为情节的需要而虚构了鳌拜想要当皇帝的情节。其实,鳌拜是满清贵族之后,出生名门的,并且很早就跟皇太极并肩战斗,为清朝立下了很多战功,鳌拜跟皇太极结了很深厚的主仆感情,并且鳌拜对于皇太极没有二心。

皇太极去世后鳌拜等大臣便支持豪格,后来因为多尔衮与豪格势均力敌,然而鳌拜等人依然坚持要立皇子继承皇位,然后年仅六岁的福临当上了皇帝成为顺治帝,然而多尔衮便一直一手遮天,但鳌拜并没有屈服于多尔衮,毅然决然的站在顺治帝那边,然而这个多尔衮一直在整鳌拜,当立功时并不赏他是经常的事情,没有过错也会罚他很是常见,但无论多尔衮怎么做,鳌拜一直忠于顺治帝。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顺治帝去世之前,被委任为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原因。他只是看到康熙年幼,权欲膨胀,才会无视康熙的命令的。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皇帝拥有绝对的军政大权。鳌拜知道大清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鳌拜的40万驻军,名义上是鳌拜统领的,但是军权是来自皇帝的皇权,军队是听凭皇帝指挥的。鳌拜能调动40万大军不假,但是这40万大军是国家的军队,大清朝的军队,不是鳌拜的军队。鳌拜调动军队的权力是大清朝给的。为了大清朝的安全,鳌拜可以调动这支军队。要让军队跟着鳌拜造反,军队就未必听他的。如果鼓动造反,鳌拜能调动的仅仅只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大部分人是不会参加,更有甚者可能反戈一击。况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侥幸取代了康熙,也是其他皇子即位,他也是没有好下场的。

孝庄太后,又被称为孝庄文皇后。他先后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还曾经下嫁过多尔衮,见多识广,斗争经验非常之丰富,对朝政的解读和把握能力非常强。在康熙的眼中,他是一位慈爱稳重感情至深,又颇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对手看来,她却是一位颇具心计,不可战胜的出色的女政治家。她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也是我国古代—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从以下几个典故可以看出她的政治才能。

一是劝降洪承畴。崇德七年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二是平息立储风波。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突发脑溢血而死。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都虎视眈眈于皇位。但由于孝庄的幕后活动,最后皇位成功落在了只有六岁的福临身上。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一方面,对鳌拜又是夸奖,又是奖励,另外一方面又坚持用索尼来制衡鳌拜。可谓又拉又打,权衡艺术玩的炉火纯青。鳌拜只是一个武夫,面对这样一个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政治家,鳌拜还是非常忌惮的。

顺治帝也是以幼龄登基,在登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权力都被摄政王多尔衮把持。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了极深的阴影,所以他要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就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挑选忠心的大臣辅助幼主,但却不让一个人独自辅政,而是四人联合,互展所长,彼此牵制。这样,既辅助了幼主,也避免了一人专权之害。他的这个主意,可谓煞费苦心。

于是,在顺治皇帝的遗诏中,出现了四位辅政大臣。这四个人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个人,是顺治帝经过深思熟虑挑选而出。其中,索尼是正黄旗人,为赫舍里氏,出生在“书香门第”,索尼的才能自然高于常人。年轻的时候,他曾为努尔哈赤的一等侍卫,“出入扈从,随军征讨”,对顺治帝极为忠心,时为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顺治帝认为这个人立场坚定,值得信赖。

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为叶赫那拉氏,父亲苏纳娶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驸。所以,苏克萨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外孙。因为有了这层关系,加之苏克萨哈为人精明干练,时任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帝对于这个“表兄”,极为倚重,所以托孤于他。

遏必隆是镶黄旗人,为钮祜禄氏,外祖父也是努尔哈赤。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女儿和硕公主,父亲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时任议政大臣,兼侍卫内大臣、太子太傅。

鳌拜是镶黄旗人,为瓜尔佳氏,是大清朝开国五大老臣之一费英东的后裔。时任议政大臣,兼侍卫内大臣、太子太傅的职位。

从上面四位辅政大臣的“简历”中,可以看出:这四个人,都在开创清王朝的基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属于元老级人物。但是,他们都是异姓军功贵族,既不是宗室,也不姓爱新觉罗。他们是皇室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可以牵制宗室贵族的一举一动。其次,他们都隶属于上三旗,不仅显示出四人出身的高贵,又可以平衡上三旗之间的关系,起到一种牵制作用。再次,他们四个人中,有三个人是皇亲国戚。这样一来,他们四个人内部,也有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顺治挑选这四个人,都是合理至极。对内,这四个人可以尽心辅助幼主;对外他们又手握重权。他们不属于皇室成员,觊觎皇位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四人共同辅政,既少了专权的潜在危险因素,亦可相互监督。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从五岁开始,他早出晚归,无论严寒酷暑,从未中断。父母双亡后,他更加努力,系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认真研读儒家经典,还拜武艺高强的侍卫阿舒默尔根刻苦练习骑射技艺,纵马射猎,十矢九中,英武非凡。他常常虚心地咨询左右,甚至不耻下问于身边的太监。繁重的学业差点儿压垮了他的身体,他累得咯血,仍然坚持手不释卷。

康熙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正是这种多元的教育,形成了康熙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

并且从康熙后来的平三藩、收台湾、驱沙俄、亲自挂帅出征葛尔丹等伟大的历史功绩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开启了“康乾盛世”。对于武夫出身鳌拜来说,他根本就不是对手。

一是居功自傲。鳌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可以说是系出名门,青年即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了巨大的战功。在皮岛之战中身先士卒,一举拿下了皮岛这一战略要地。为此皇太极以首功晋爵鳌拜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随后在和明朝的作战中屡屡立有战功,在松锦会战中更是杀得明朝军队大败,因功升护军统领。在满清入关之后,鳌拜随军击败李自成大军,之后再击败大西政权是立下了头功,鳌拜虽然位于四大辅臣之末,但是功劳却是其他三个人无法比拟的。

二是孝庄太后的纵容。后期的鳌拜之所以敢对康熙不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孝庄的原因。他们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两个人都是纯粹的满清思想,即重满蒙抑制汉人。

也正是因为孝庄和鳌拜的意见一致的打击汉臣,才有了孝庄对鳌拜的信任。让鳌拜带头去打击汉臣和支持重用汉臣的人,其中就包括年幼的康熙皇帝。也正是因此助长了鳌拜权势的上升,才有了鳌拜对康熙有恃无恐的呵斥。

俗话说: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鳌拜的下场就是最好的写照。鳌拜虽无谋反之心,但作为当时独揽大权的权臣,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不知道收敛,而嚣张跋扈,成了康熙亲政的绊脚石,激起圣怒,不得不杀,才会有这样的结局。但虽说鳌拜被康熙给除掉了,但这也并不代表他是个谋逆的坏人,他只是不愿康熙主政,丢失自己的权力而已,当雍正当上皇帝后,便念鳌拜的一些功绩,将鳌拜的爵位给恢复了,还追封他为超武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