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而不孤,用心理学怎么解释?(修行孤独 寡身寡言寡心)

修行孤独 寡身寡言寡心

清代有一个著名的修身“三寡论”,出自颜元的《言行录》:“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寡欲以清心。”

古人的观点里,人生在世应当净化自我。做到寡身、寡言、寡心,从而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人至中年,唯有淡若清风,方能自在安宁,才能活得超然洒脱。

《夏目友人帐》里说的:“我必须承认,生命中大部分时光是属于孤独的,努力成长是在孤独里可以进行的最好的游戏。”

“寡”是一种修行;“寡”而不孤,才是真正的自由。拥有了孤独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强者孤独的背后是辉煌,弱者孤独的身后是凄凉。

"Finding Balance: Nurturing Relationships while Embracing Solitude"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寡而不孤”。

寡是独立,孤是有所缺。

1 . 寡而不孤的人,待人接物非常友善,但总喜欢独来独往。

2. 对人友善是修养,独来独往是性格,两者并不冲突。

3. 选择只对一极少数人温柔热情,剩下的大多数人,你保持礼貌和理性。

4. 最智慧的处世方式就是从不强求别人,更无需难为自己。

5. 每个人都每个人喜好,有的人喜欢一个人,因为一个人会更自由。当自由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快乐,自然就不会感觉到孤独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