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一次正确的投资(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清末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一次正确的投资

清朝统治末期,拉开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序幕。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让国家支离破碎,遭世人怨恨。派遣幼童赴美留学是清末政府最正确的一次投资了吧。

自鸦片争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喷涌而出。自由、民主等先进思想犹如洪水势不可挡,具有先进思想的人士跃跃欲试。

国内改革思想蠢蠢欲动,清政府对西方思想恨之入骨,却为何要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呢?

国内形式变化严峻,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屡战屡败,西方列强算是把清政府打到泥土里,天朝上国不复存在。列强以武力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国权,民心涣散。

清政府面临的是内忧外患的危险局面,农民起义,外国侵略,清朝国力日渐衰微。而朝廷大臣也有忧患意识,不再是一味排斥而是主张学习。虽然开始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也得到不少人的拥戴。

慈禧虽不愿意改革,但大势所趋,李鸿章等朝廷大臣提倡“中体西用”,“富国”、“强国”等主张对巩固清朝、聚集民心是有一定作用的。

况且洋务派支持派遣幼童赴美学习,以此培养高人才质量,加强与西方列强沟通,了解西方文化,为以后与西方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慈禧也深知当初和西方列强谈判困难重重,许多条约都是洋文,翻译受到极大干扰,受到了许多欺诈,吃了哑巴亏。

为了保大清王朝根基,这场救亡图存运动慈禧想不支持都难。

面对外辱内忧的双重压力,1872 年清朝同意向美国派出了第一批公费留学生。

但在选学生时也是困难重重,那些世家子弟不愿意漂洋过海出国留学。只好将目标锁定在12~16岁的贫苦人家的孩子中。而且这些学生要求资质要高,又具有先进思想与爱国意识,才能担当着改变国家命运的历史责任。

于是最终敲定第一批为120名天才少年,他们拥有着强大的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这些幼童在异国他乡任重而道远,不负国人希望,学有所成。没有任何英语基础的他们,利用很短的时间掌握了基本的语言。并且迅速成为班级中的佼佼者,美国教室对他们也是称赞不绝。

在艰苦奋斗多年后,他们也大都考上了大学,受着高等教育,畅游知识的海洋。

其实 120名学生是分批送去美国的,计划每批在美国学习15年,按时间算全部召回得等到1890年。但却在1881年全部召回,而94名学生也相继回国。

面对经济差异,文化差异,条件对比就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大部分却为何仍然选择回国呢?

随着国内支持留学生的大臣相继去世,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计划,有些提前召回,而有些继续留学。

时间越久,清政府越觉得有些学生在西方学习文化知识已经学到出格。

剪辫子、穿西装这些穿着打扮已经“侵入”他们的生活,更何况他们有些信仰基督教、学习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已经侵入他们忠君的封建思想,极其危险,受到清政府高度重视,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强行召回。

这些学生本来就是贫苦家庭的孩子,在国外都是清政府拿钱负责他们的学费以及生活费,而今清政府不再支持他们留学,也就断了经济来源,迫于无奈也不得不回国。

这些被召回的学生中自然有强烈爱国意识之人,国若有所求,他们必有所报。国家被侵略,民族危在旦夕,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改变国运义不容辞。

而剩下的26人有些是不愿回国,毕竟那时国内外经济对比差距太大。有些则是因病死于他乡,自然回不来。

94名学生背负着民族希望而去,又带着报国之心回来,那么回国后的他们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就来简略说一下几位:

①梁如浩

梁如浩回国后则被分配到海关,后来担任京沈铁路董事、营口、上海海关道台等职。对我国铁路的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后退居天津,1941年逝世。

②唐绍仪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唐绍仪回国后也被分配于海关,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曾担任袁世凯秘书,又任天津海关道台、奉天巡抚、北洋政府总理、国民政府高级顾问等职。

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内混乱,暗杀事件屡见不鲜,唐绍仪也逃不过被暗杀这一劫,于1938年在上海被暗杀身亡。

③梁敦彦

梁敦彦,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学者,回国后先到天津电报学堂任教习,后又在广东、湖北任张之洞幕僚。历任汉口、汉阳海关道台,天津海关道台,外交部长、交通银行董事长,驻欧美各国全权公使等职,为我国外交做出了杰出贡献。

周传谏、蔡绍基、黄开甲、吴应科、曹家祥、吴仲贤、钱文魁等人在对我国铁路建设、外交建设、煤炭行业开发、船舶建设、经济发展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清朝末期清政府虽腐败无能,这笔投资虽也未进行到底,但为我国的发展打造了一批建设人才,打破了外国伸手控制我国经济命脉的计划。

《满清“落地英国”计划中26人未回国原因及其后续发展》

这没回来的26人,基本分为三种:

第一,病故

这批是3人,都是年仅十二三岁的孩子。

民国时期,儿童没有什么预防针之内,医疗又差,孩子往往患有慢性疾病。

而那个年代,即便美国也没有抗生素,得了疾病还是很容易死的。

这些孩子背井离乡,到了谋生环境,水土不服是难免的。

有3人早早病逝,非常可惜。

比如天才少年潘铭钟,他十五岁就考上瑞萨莱尔理工学院,然而进入大学不到一年,他就因为身体劳累而不幸病逝。

第二,不守纪律被遣返回国

这批有9人,但具体干了什么不守纪律的事情不可考证。

一种说法,他们可能只是信仰了基督教或者剪了辫子。

这两种在清政府看来,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尤其剪了鞭子,在满清就是死罪。

也许就是这样被提前赶回国。

第三,自行辍学或者坚持不回国的

这批有14人。

为什么辍学退学,也很容易理解。十二三岁的孩子,突然送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住在美国白人家庭,完全不适应也是正常。

单单想要过语言关,就不是那么容易的。

史料记载:他们的女主人出于爱怜,常常见面就抱起来亲他们的脸颊,这些幼童个个满脸通红,不知所措。礼拜天房主人带他们去教堂,他们想拒绝又不好张口,只好偷偷地溜走,因为清廷明确规定他们不许信仰基督教。这自然破坏了他们和房主人的友好感情。至于西餐,他们更吃不惯,饿肚子在所难免。带队的清廷官僚自带了一些腌黄瓜,没几天就被幼童给偷吃光了。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让这些中国幼童非常难堪,有的急得直哭。学习上的问题也很多。他们要补习英文,还要集中起来学汉语,每周写一篇作文,如果写不出来,汉语先生会打屁股。现存的幼童们写的一些作文,可以发现他们那时的中文水平很低。每次学汉语,首先必须脸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然后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头,给师长请安。稍不听话,就会挨罚。

至于坚持不回国的区区几个人,也更容易理解。费劲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就要学成,却莫名其妙的被要求归国,这谁会同意。虽然每年几百两银子的花销,都是请政府提供。但即便上了大学,其实学生还是很有机会自行打工筹集学费和生活费的。

在被迫提前返国的94名幼童中,日后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铁路局长3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官员5人,公使2人,铁路专家6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九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其中如开国人自建铁路之先河的工程师詹天佑,一度出任民国总理的唐绍仪,促成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的外交官梁诚,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都是赫赫赫有名的人物。

可以说,这是鼠目寸光的满清,做的最正确的一次投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