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宗法制、礼乐制是什么?(西周的宗法制与礼乐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西周的宗法制与礼乐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西周的宗法制与礼乐制

西周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法制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维系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核心是嫡涨子继承制,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涨继承制,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姬姓,名旦,称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有关周公的故事很多,比如:惩前毖后,周武王姬发死后,他年幼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周公辅佐。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合谋陷害周公,他们到处散布谣言,说周公要谋害成王。年幼的成王听信到这些流言,不信任周公了,于是他们就与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叛乱,后来周公率兵镇压了叛乱,也就是“三监之乱”事件。成王正式接管朝政那天,对文武百官说:“我一定要从以前的惩戒中吸取教训,惩前毖后。”。还有周公之礼、周公之梦、周公吐哺等等故事。《周公解梦》是后人借周公旦之名而作,为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

礼乐制度是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的,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就连如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天子—驾崩,诸侯—薨,卿大夫——卒,士—不禄,平民、奴隶——去世。礼乐制度规定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乐制,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五六百年以后,孔子提到周公制礼作乐的事,还赞赏不绝!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并完善了典章制度。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周朝的宗法制和礼乐制:政治特权与社会规范

周朝有四庭柱,分别是: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核心为宗法制。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宗法制和礼乐制。

宗法制:

此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是以父系家长制为中心,按血缘关系分配家庭权利,分封把宗族和国家合二为一,人在宗族里的等级地位和他的政治等级政治地位完全一致。

简而言之,生殖系统决定政治权利,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世世相传,叫做大宗,而嫡长子的弟弟和庶出的兄弟则为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礼乐制:

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

礼乐制,就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文化上的集中体现。用“礼”和“乐”来规范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等级的人,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礼乐制度,对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规定,比如:祭祀、丧葬、出征、嫁娶、朝贺、成年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表现出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特点。

而所谓的礼乐崩坏,就是指周时期的诸侯也在很多方面使用天子规格的礼乐用具而导致的传统礼乐制度受到的挑战。

当然这只是礼乐制度一个片面的角度,一小部分,扩大来说,礼乐制度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但归根结底是作为界定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