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中国古代战争规模:10万人大军已属可观)

中国古代战争规模:10万人大军已属可观

带甲十万,可称之为“大军”

中国古代战争经常听见“10万”、“20万”,甚至是数十万大军的描述,这让初读历史的朋友们有种很震撼的感觉,不少人常常嘲笑国外,如英格兰、法兰西、日本等国家的古代战争是“村长打架”,其实冷静思考后会发现,其实诸如10万大军的战争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我们就以三国时期的战争来说说10万人究竟是个什么规模。

一、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

1、官渡之战

三国时期的第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规模会战,交战双方为曹操和袁绍,对袁绍来说,这是一其问鼎中原的一场决战,对曹操来说,这是捍卫己方势力的自卫反击战。当时袁绍已经基本完成对河北地区的统治,天下十三州袁绍已坐拥冀、幽、并、青四大州,这四州土地肥沃、人口充实、才俊遍野,是当时天下人口最多的地方,哪怕是关中也远不及河北,可谓雄视天下的问鼎之资,所以当时的袁绍被天下人看好,认为其完全有可能统一中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却称其起兵70余万,南下攻打曹操。

然而演义完全没有参考价值,这个数据虽然看起来很舒服,但明显夸大了很多,绝不是真实的历史数据,有很大的误导性,根据较为可信的《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的记载:“精兵10万,战马万匹。”这才是袁绍的真实兵力,也就是说,即便是控制了天下最富庶州郡的袁绍才动员了10万人马。当然,这10万人马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绝非用后勤仆从、杂役、侍童拼凑而成的军队,只有完全算上战斗人员的军队才能称之为军队。

再看曹操,当时的他也已经控制了关东大多数州郡,老根据地兖州自不必说,徐州、豫州、司州都是经历过大战的地方,兖州被曹操与吕布反复争夺,徐州又几次被刘备占领,而曹操本人也曾以“为父报仇”为名,讨伐陶谦,所过州郡皆被屠城。如此看来,曹操的地盘看起来大,实际能转化成粮食和兵源的并不多。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就是曹操从许昌带到前线的精锐,加上本就驻防在前线的曹操军队,史学界多认为曹操官渡之战的兵力只有2万上下。

由此可见,名震天下的官渡之战,双方兵力对比5:1,也就是10万对2万而已。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的实力已经是天下之最,除了没有统一凉州、雍州、益州、扬州外,天下基本尽归曹操。曹操的军队主要来自他起兵的2-3万嫡系人马,接着就是袁绍河北收降的7-8万,然后才是荆州投降的3-4万人,《三国志》记载周瑜曾说:“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综合来看,曹操即便坐拥大半个天下,也只有20万左右,而且曹操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带到赤壁,一定留了一部分驻扎在大后方。

至于刘备的军力,在长坂坡已被曹操击杀大半,所剩余的军队不过1万余人,至于孙权,《三国志》记载:“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有趣的是,周瑜曾请孙权交给他至少5万人马,可孙权却告诉周瑜,要征集5万人实在太难了,只能先给你3万。也就是说周瑜在决战赤壁的时候,手里精锐兵力只有3万人,加上刘备的1万多人,总兵力不会超过5万。

由此可知,演义所记载的83万大军水分高得吓人,真实兵力不过18万对5万人。

3、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刘备败亡的开始。在关羽被杀之前,刘备势力达到了他的最高峰,富庶的荆州既有充足的人口,又有足够的钱粮,益州则是天府之国,国内相对和平未被战争摧残,加上有成都平原和都江堰,西川的钱粮同样很客观,再加上刚刚夺取的汉中,刘备当时的局面比起汉高祖刘邦被封为汉王的时候,明显强大了很多,那么这一时期的刘备到底有多少可动员的兵力呢?

三国演义记载刘备起兵70余万讨伐江东,还说其军可连营700余里。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刘备的地盘无非是益州、汉中、荆州,这三处地方都不是汉帝国的核心统治地带,荆州在关羽北上后,当地征募的军队不是随刘备入川,就是随关羽败亡麦城,辖下的土地直接并入吴国,对刘备来说这里不是加分反而是资敌的减分;汉中的军队又离战场过远,刘备断断不可能将他们调到南方战场,因为曹操的军队依然有实力再夺汉中,所以,实际上刘备可用的军队只有益州新军、嫡系本部、蛮族仆从军这三个部分组成,总兵力加起来也才5万人马。

至于东吴,他们最鼎盛时期也只有10余万军队,夷陵之战时,孙权只能动员5万人而已。这与赤壁之战时,周瑜只能带着3万人迎战基本吻合,因为孙权比起那个时候,实力并没有增长多少。

所以,整个夷陵之战不过是5万对5万的战争,加起来还赶不上袁绍在官渡之战投入的兵力多。什么演义中的70余万,完全是为了给大汉皇室贴金。

二、三国的真实人口和动员能力

根据目前研究的可信数据,东汉最鼎盛时期的人口能达到6000万,但东汉后期由于天灾人祸,人口数量大为减少,特别是黄巾之乱后,天下十三州就只剩下不到1000万人口。感觉上,1000万人口似乎还能动员个100万人,但是现实中10人出1丁已经是非常高得徭役了,因为我们不能不顾及国家的基本粮食生产和行政管理,而且人口男女比例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应该是1:1,所以1000万人口,男性只有500多万,试问500万人中小孩和老人又该占多大的比例呢?

细细想来,三国乱世的时候,整个国家能动员的兵力不会达到40-50万,所以如果能出动10万人的军队,基本已是拥有绝对优势的物量级别了,所以袁绍败于官渡对历史的影响可谓非常之大。

有一组数据显示,三国鼎立后,魏国人口有443万、吴国则是230万,而蜀国只有有94万。这700余万军队除去不能上战场的350多万女性,实际男性人口只有400万上下,再减去小孩和老人,以及不服兵役的人口,能够上场打仗的人就基本清楚了。

我举个例子,诸葛亮死后,姜维曾九伐中原,虽然演义称其每次都带兵10万,但实际上,姜维的战场远远谈不上是“北伐”,而更像是北上抢劫,他每次带兵的真实人数不过1万而已。也就是说,蜀国能快速动员的只有这1万人,如果蜀国能一次出动10万人,相信基本能掏空蜀国的家底,若是一战不胜,其国必亡。

三、客观看待战争的实际规模

虽然我们常常看到“10万”、“20万”,甚至是数十万大军的描述,但真的不要太在意这些说法。打仗是要花钱、耗粮的,一支军队如果出征就必须考虑士兵走后的粮食生产问题,装备武器的制造问题,还有实际消耗的粮食是否能够承受。

如果一支军队人数高达10万人,每天的补给会非常可怕,比如一个士兵一天吃3斤饭,10万人一天就是30万斤,一个月时900万斤,要是不能速战速决,那一个国家势必被彻底拖垮。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长平之战时,赵王非要临阵换将,让赵括代替廉颇,因为持久战是赵国拖不起的,没有男人回家生产,光耗费粮食就足够拖垮赵国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魏国实力最强时,也没有快速灭亡蜀国和吴国,而是休养生息了那么多年,因为他们的兵力也是捉襟见肘。

综上,10万人军队无论是在国外和国内,其实都是很高规模的战争了,三国时期,刘备一辈子都没有能力动员10万人马,东吴一旦动员10万人,就基本是赌国运的决战。只有魏国地大物博,才能动员一支10万的人常备军。

《探讨汉末三国十万军队概念:官渡、淝水、义兴大战的兵力分析》

凡兴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由此可见能够出兵十万的魏、蜀、吴三国中只有魏才有可能出兵十万。而且是在最鼎盛的时期。接着跟着本人来一起分析汉末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中的出兵数量,以此来推断历史上的十万军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官渡之战对阵的双方是曹操与袁绍,当时袁绍独占冀、并、青、幽四州之地,出兵号称百万。先头派去围攻白马的颜良部就有十万军队,其实这个数据是不对的,根据史学家考证袁绍除去镇守四洲的士兵,应该最多能够出的兵马加起来也不过十万。要知道当时的袁绍可是称霸一方的大诸侯。

官渡之战的结果直接决定了中国北方的统治人是谁,其次来看曹操的实力,曹操的兖洲地处四战之地,发展速度肯定是比不上袁绍的,当时曹操出兵与袁绍对垒于官渡的人马经过史学家考证也不过只有两万。不过能够侧面反应出,袁绍的统兵实力的确不如曹操,他坐拥十万兵马,曹操只有两万,在这样巨大的实力悬殊下,他居然败了。

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直接气死,这也说明了袁绍当时损失了这十万精锐,想要图谋再战曹操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死后他的儿子由于各自为政,被曹操发现后,曹操逐个击破。袁绍的两个儿子最后一同逃到了乌桓,乌桓王将其收留。不过谁都没有想要曹操会奇袭乌桓,最终北方被曹操完全一统。

淝水之战,苻坚动员计划动员112万军队,结果前秦从开始动员,到兵败淝水,才不到110天。

最搞笑的是很多壮丁尚未抵达,而已经集结的军队在项城颖水,就引起水路堵塞,苻坚听到前线大捷,干脆“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把军队留在项城,直接带着8000轻骑兵去前线,所以估计前秦在淝水前线的军队,也就10多万人。

大内义兴:淝水之战前秦真的有百万军队么?

孙子兵法都说的很明确了,“兴师十万,出征千里”,要“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出征1000里,出动10万军队要70万户百姓来确保后勤,7户出1兵(壮丁)。

五代十国属于恐怖的武人时期,兵戈四起,后唐末年,契丹南下,李从珂10月下诏北方全国动员,还是按照7户出1兵的标准,到11月,时间太短+基层执行不力,就聚集5000人,马2000匹,还闹得“民间大扰”。 太平天国的北伐才2万多人,就能直逼天津拿战的第三次反法同盟,法国、俄国、奥地利,3国加起来人口超过1亿,100万军队肯定是有的,可三皇会战的3国出动兵力加起来,还不到20万,结果拿破仑打赢会战没几天,奥地利就被迫停火了。淝水之战,苻坚动员计划动员112万军队,结果前秦从开始动员,到兵败淝水,才不到110天。最搞笑的是很多壮丁尚未抵达,而已经集结的军队在项城颖水,就引起水路堵塞,苻坚听到前线大捷,把军队留在项城,直接带着8000轻骑兵去前线,所以估计前秦在淝水前线的军队,也就10多万人。养兵十万和出兵十万是两个概念,袁绍、刘表、孙权等人切换到南北朝,实则也是已相当于皇帝,养众超过十万是没什么问题的。

  

  燕国的公孙渊亦号称拥众十万,手头上少说也有七八万。但要将所有兵力投入战争就是个问题,常讨论军事能力就说谁谋略更突出,谁作战更勇猛,这些的前提都是能不能先把后勤妥善安排好。若董昭献策海运,为曹操解决远征乌丸的后勤问题。邓艾献策屯田,并用灌水之计将淮南、淮北连接在一起,一下间就强化了南部军事动员力。诸葛亮北伐,就只有靠就地军屯了。司马孚认为从洛阳从兵劳师动众,在上邽增加五千人屯田,这实际上不是只增兵五千,而是强化当地可补给能力,到时往这地方调兵的数量就能多更多。随着战线越长,投入的后勤人力就必然要多。

  

  讨论军事是必须要懂地理,有的地方可以通过水运弥补后勤。有的地方有山岭隔绝,跨境作战的补给就吃紧许多。也要懂得依附着经济地区作战,没有经济区的地盘大多没有侵略价值。司马昭平诸葛诞之乱是三国最大战役,双方投入三十余万是可信的,这也是建立在本土作战的前提上,双方都是在经济地区展开交战。而司马懿远征辽东,魏军主力还不如公孙渊也是这个道理,没有地方经济支持,而主场作战往往就拥有兵力优势。现今还有人黑羊祜的军事能力有水分,不配跟曹操、诸葛亮、周瑜比较军事能力,那些人就是完全不明白羊祜于伐吴前做的准备意义究竟有多大。

据史料记载截至公元263年三国的人口分布:曹魏440万人口,蜀汉108万人口,东吴256万人口。当然这是全部的人口,抛出一些老弱病残,妇女幼童还剩多少青壮呢?曹操最鼎盛的时期拥兵应该是在30万左右,蜀汉最多十万,东吴十五万左右。要知道这些兵马不可能全部用来攻占其他国家,还需要留守一部分守卫自己的疆土,等等诸如此类算下来,三国中除去曹魏另外两国不可能能够带甲十万。

总结:相信这句古语就能够告诉我们十万军队是什么样的概念,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