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聪明盖世,文武双全,为何无法带领蜀汉一统天下?

观点一

相信不少热爱历史的朋友都会疑惑,以诸葛亮之才为何不能实现刘备匡扶汉室的伟业?其实大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多是受演义的影响,只看到了一个罗贯中笔下的“卧龙”,却没有看到真正的诸葛孔明。那诸葛亮的真实才能究竟几何?蜀汉是否真能统一天下呢?

“卧龙”隐居非本意,寻觅明主乃实心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郡人氏,祖上数代仕官于朝堂,为当地望族,但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此后追随其叔父诸葛玄前往荆州,叔父死后,诸葛亮遂于隆中隐居,虽然名义上是隐居,可实际上,诸葛亮时常自比“管仲、乐毅”,结交名士,由此可见,诸葛亮的隐居表面上如“姜太公钓鱼”,实则是在寻觅明主。

汉末乱世,群雄逐鹿,天下诸侯强者制霸一方,弱者兵败生死,到刘备流亡荆州,屯兵于新野的时候,诸葛亮不过是个不满30岁的青年。这个时候的刘备因实力弱小而不得不四处结交贤士、搜罗人才,而诸葛亮也在暗中窥测天下大势,寻求明主。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若得一人则天下可安。”刘备由此方知诸葛亮和庞统之名。后来刘备帐下首席谋臣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称“卧龙”不能直接召来,“将军宜屈尊以相访”,这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典故。

“卧龙”之号非虚名,治世之才冠天下

一、深谋远虑,规划合理

年过半百的刘备为什么会重用尚不过三十的诸葛亮?笔者以为,诸葛孔明确系当世之才大才,安邦定国绝非不可能。

刘备与诸葛亮会面于隆中的时候,曾直言其苦于才能不济,虽然立志匡扶汉室,却屡战屡败。诸葛亮能根据刘备的实际情况,献上了三分天下之策,建议刘备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南蛮夷交好,待天下有变时,由益州出秦川,以荆州进逼宛、洛,届时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隆重之策确是神来之笔,这条建议是当时刘备的最佳选择,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之策的正确,刘备外联东吴于赤壁击败了曹操,又连取荆州九郡,顺利入主西川,进占汉中,刘备从这个时候起才算是真正雄霸一方。

二、善于外交,长于治国

诸葛亮在协助刘备称帝建国的过程中,同样功不可没,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建安十三年,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积极谋求与东吴的联盟。

诸葛亮在这一事件上表现出极高的外交天赋,他亲自前往柴桑劝说孙权结盟抗曹,当时东吴以张昭为首的权臣都反对抵抗曹操,但诸葛亮却以“曹军虽众,皆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新附,逼兵势耳,非心服也”,成功劝说孙权结盟刘备,最终获得赤壁大胜。

可见,诸葛亮的外交才干非常突出。

诸葛亮在治理益州的时候,同样表现出杰出的治国才能。当时益州因为刘焉、刘璋父子滥施恩惠,导致百姓对法律毫无敬畏,豪强鱼肉乡里,非常混乱。诸葛亮力排众议,制定了严苛的律法,处事公正、开明、无私,有才能的人即便与诸葛亮有仇也会被重用,犯罪的人即便是亲人也同样惩罚,一时间蜀汉大治,人心畏服,虽然严刑峻法,百姓也没有人怨恨。

由此可知,诸葛亮不仅善于谋划,而且在治国的实践中同样很有手腕。

三、举荐贤才,心胸宽广

需知道,在刘备的阵营中,诸葛亮绝非唯一的贤才。按照司马徽所言,除了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也是绝佳的人才。

建安十五年,刘备任命庞统为耒阳令,但却因政绩不佳准备罢免他,诸葛亮不顾庞统可能超越自己的危险,主动劝说刘备,称“庞统大才不可小用”,刘备遂直接提拔庞统为治中,从此成为刘备军事行动的主要谋划者。

除了庞统,法正也是刘备阵营里的主要人物,按照史书记载,法正善于奇谋,刘备夺取益州的远征里,法正是主要的谋臣,陈寿称赞他智比郭嘉,其地位迅速攀升至诸葛亮之上。

不过,法正此人性格严苛,睚眦必报,竟然敢轻易杀人,当时刘备在公安,有人劝说诸葛亮以此为由处置法正,按说诸葛亮完全可以为了自己的地位,挑拨刘备与法正的关系,可诸葛亮却说,如果不是有法正的辅佐,刘备在外征战怎能无后顾之忧?遂拒绝了这样的建议。

由此可见,当遇到才能不亚于自己的人时,诸葛亮并没有嫉贤妒能,而是举荐、保护,试问一个君主有这样的臣子,怎么能够不成功?

可是为什么有如此之才的诸葛亮,还是没能辅佐蜀汉完成匡扶汉室的伟业呢?威言晓史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国小民寡,钱粮匮乏,此为地利不佳

自东吴袭取了荆州以后,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隆中之策其实已经失败,因为荆州地广民丰,又是鱼米之乡,刘备之所以能顺利夺取益州,很大程度上是靠荆州的资源。

没有了荆州,诸葛亮要继续北伐,就只能依靠益州的资源,可是西川之地虽然被称为天府之国,看起来沃野千里,实际上只有成都平原一带才能提供兵源和钱粮,益州的崇山峻岭很大程度上处于未开发状态,这就导致诸葛亮北伐屡次因缺粮而失败。

按照现代的估算,诸葛亮北伐时的蜀汉只有94万人口,而同一时期的曹魏有440万人,就算是东吴也有220万人。按照自然生育的条件下,男女比例应该是1:1,蜀汉的这94万人中能够成为兵源的男性,就只有47万左右,再减去要负责生产的农民,和国家行政管理的人员,诸葛亮能动员的兵力只有7-8万人而已。同一时期,按照这样的计算,魏国可动员的兵力在30万左右,吴国可动员的有15万左右。

由此可见,诸葛亮北伐只能依靠7-8万人,而且粮草还经常供应不上,而他的对手却有超过20万的兵力,单从国力上讲,诸葛亮再有才,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名将凋零,后继无人,此为人和不足

刘备称帝后,为了夺回荆州而讨伐东吴,结果在夷陵惨败,损兵折将,白白丢失了5万精兵,这就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缺乏老兵和名将。

按照史书记载,刘备死于公元223年,诸葛亮北伐只能在这一年之后,可是蜀汉的名将也基本在这期间凋零,关羽死于219年,黄忠死于220年,张飞死于221年,马超死于222年,四大名将是每年死一个,最后剩下的赵云勇猛刚毅,但不是帅才,不能独当一面。

谋臣庞统、法正也在这之前相继死去,再加上蜀汉所处的益州没有产生后起之秀,诸葛亮的北伐完全是在吃老本,能打的牌越到后面就越少,反观同一时期的曹魏,却因地大物博而人才济济。

由此观之,诸葛亮是独木难支,终究打不赢没有优秀将领协助的战争。

军略有限,寿命将尽,此为天时去矣

建兴六年,诸葛亮声东击西,兵出祁山,凉州天水、安定等三郡叛魏投蜀,关中震动,这是诸葛亮五次北伐最有机会成功的一次,然而魏帝亲临长安调度,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于街亭大破马谡,赵云又失利于箕谷,诸葛亮只能将三郡人口迁入汉中,北伐失败。

虽然历史上多认为丢失街亭对此战影响很大,但实际上,这是诸葛亮在整场战争中缺乏谋略,用人不当所致。此后四次北伐,诸葛亮不是因粮草匮乏而退兵,就是曹魏攻守有度,使其无机可乘,屡屡北上又屡屡败归,虽然诸葛亮屡败屡战,但上天终究没给他足够的时间,终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由此观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非常一般,虽然他是治国大才,但统兵打仗还是远不如同一时期的魏国将相。

陈寿在《三国志》中曾评价道: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综上,威言晓史以为,“卧龙”之才绝非虚名,诸葛亮不但眼光长远、深谋远虑,而且治国有方、治军严谨,虽严刑峻法,但公正无私,这样的才能,在和平时期绝对是治国良才。可是诸葛亮所在的蜀汉,人口稀少、钱粮匮乏,再加上名将凋零、后继无人,诸葛亮本人又没有超绝的军事才能,故而,诸葛亮终究没能实现匡扶汉室的伟业,可悲可叹。

定军山:蜀地三代北伐的传奇之地

公元226年,南征归来的诸葛亮,率北伐军进驻汉中。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他会和这片土地结下1775年的缘分。定军山的喊杀声,和校场上一个个矫健的身影,总能令诸葛亮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25年了,诸葛亮离开卧龙岗足足25年了……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他依旧清晰地记得。25年前,一个叫刘备的中年人,走进他的心中。他说:他要中兴汉室。

从那之后,卧龙岗没了梁父吟,南阳郡少了个耕读郎。诸葛亮的名士生活,宣告结束。他离开了故土;离开了故友;做了刘备的谋主。

刘备对他很不错,一直都不错。为了他的感受,刘备呵斥关羽、张飞。他说:遇到你,我是如鱼得水!25年间,刘备唯有一次,反驳了诸葛亮的建议:

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在前往江陵的路上,十余万百姓,自发追随刘备。因此,每天只能前进10多里,诸葛亮在内的众人,都劝刘备说:“将军,曹军就要杀来了,我们需要尽快赶往江陵城”!

刘备意味深长地说道:“大丈夫处世当以人为本,百姓追随至此,备怎忍心舍弃”?那一个反驳,让诸葛亮记了一生。

江陵城沦陷了,曹操得到了大批粮草辎重。刘备带着十万民众,在长坂坡,为虎豹骑所破。军士损伤过半,粮草全部被毁,江陵城挂了曹旗,刘备流落夏口。诸葛亮想:这天下的诸侯,除了主公,再无人会做这样的选择吧!

直到很多年后,诸葛亮还常常想起,刘备的那句以人为本。遥远的记忆,又一次被冷风吹走。定军山的风很冷,总是打断诸葛亮的回忆,让他面对冷冰冰的现实。

看着山下的军营,诸葛亮的郁闷一扫而空。二年了,这支操练了两年的北伐军,注定要永垂史册!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赵云、邓芝出斜谷道,引走了曹真的主力大军。诸葛亮自祁山出,率北伐军直扑凉州。一时间,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降服,诸葛亮威震关中。此外,诸葛亮还从曹魏,得到了一个叫姜维的小将。

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於魏何损?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以何为功,而蜀人相贺乎?

可街亭马谡之败,导致第一次北伐,成了镜花水月。姜维安慰诸葛亮:丞相大人,只要蜀人不绝,我们明年再来北伐!诸葛亮总是笑笑。那时的姜维,还不明白丞相为何而笑。

一次次安慰,一次次北伐。姜维成了大将,诸葛亮成了老人。五丈原的那一夜,天水俊杰姜伯约,留下了伤心的泪水……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床头的姜维,听到昏睡中的诸葛亮,一声声地喊道:隆中~隆中~

丞相操劳了一生,也该落叶归根了,姜维这样想到。

可丞相醒来的第一句话,却是:将我葬在定军山。

沿着山壁,建个墓穴就行,不要毁了国家的农田。我的棺材里,放些我平常穿的衣服就行,不要放任何陪葬品。我的墓穴,和棺材一样大就行,不要让北伐的将士为我而流汗……

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解围至洛门,维粮尽退还。

19年后,姜维还在北伐的路上。他带着北伐军,来到了定军山,来到了汉中,攻进了凉州。

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白了头;还有很多人,是当年北伐军的儿孙。他们的父辈说:蜀道绵延上千里,我们跟随丞相,爬过很多次……那种眉目间,发自骨子里的骄傲,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五年,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

直到11年后,他们的眉目也渐渐斑白,才明白当初的一切。他们中最老的人——张翼老将军,每次到定军山,都要祭拜丞相。

老将军说:当年先帝打汉中,是他北伐的开始。他北伐了45年,定军山来了不下20次。从前总想快点到南郑,那里离祁山更近;如今总想到定军山,来这里多看看丞相。

从先帝夺汉中;到丞相出祁山;再到姜维袭凉州。蜀地北伐,已有三代人矣。他们多少知道,他们可能永远都不会成功了。但他们还是前赴后继,踏上了北伐之路。

因为,汉中是蜀汉的极北。这极北之地,有一座定军山。

张翼老将军,曾经怒斥姜维:蜀汉的国力,再也经不起折腾了。但北伐的路上,他还是拄着拐杖,一瘸一拐来到了定军山。对他而言,北伐的成败,已经不重要了。他只是想离丞相更近一点而已。

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

可三代人的北伐,等来的却是后主一纸降书。白了头的姜维;风湿的张翼;大半带伤的北伐军;全部仰天怒号。他们抱成了一团;他们放声大哭;他们拔刀砍石;他们望向了定军山……

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

定军山等来了新的路人,钟会带着伐蜀大军,祭奠了诸葛亮。

钟会

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

数十年后,东晋史学家孙盛说:当初,我跟随安西将军桓温平定巴蜀,见到了许多老人。他们有的是当年新兵,有的是老兵之后。

他们拉着我的手,给我看姜维写给刘禅的密报。他们说:“大将军当年,是诈降钟会的。他是要复国,他是要复国啊”!孙盛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不明白:蜀汉灭亡,已近百年;西晋都亡了,蜀人为何仍为姜维哀伤!

1700年后,人们用两个字,形容当时的蜀汉——偏霸。国力弱小者,自古以来,都是偏安一隅。唯独蜀汉,以一州之地,自刘备夺汉中。先后北伐45年,亡国那一刻仍在复国!蜀地三代人的命运,早与这个逝去的政权,连在了一起。

姜维诈降身死时,想到了凉州的天水。那一刻,他才明白——丞相为何梦中喊的是隆中,醒来说的却是定军山。

诸葛亮放弃了落叶归根,化身定军山军魂,将蜀汉与北伐二字凝在了一起。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找不到,诸葛亮的墓穴。因为,他的墓穴,只有棺材大小。但我们都知道,一定是在定军山。1775年间,诸葛亮与定军山,有了不解之缘。我们至今仍在传颂,那三代人,北伐的传奇!

再过一千年,诸葛亮与定军山的传奇,依旧将为后人所传颂。因为,那不单单是一个割据的政权兴衰史,那里承载着蜀地三代人的意志!两千年之史册,再无一个割据政权,如此可歌可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