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靠纸上谈兵打动萧何,可他为何就能一路开挂,却不像赵括、马谡一样一败涂地?(韩信、赵括和马谡:不同命运的将领)

韩信、赵括和马谡:不同命运的将领

韩信、赵括、马谡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

首先,赵括和马谡对战争的心态不端正,韩信没有这个毛病。

这里要先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赵括和马谡不是没有作战经验,而是没有独立领兵作战的经验。赵奢的两场著名战役,阏与之战和麦丘之战,赵括都有参与,甚至在麦丘之战中,赵括还献计取城,立了大功;诸葛亮平南中,马谡也随军参加了,也献计立了大功。所以他也不是没有战场经验。

赵括和马谡的问题,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他们在独立领兵作战之前,没有受过挫折,顺风仗打得太多了,心态过于膨胀,以至于他们把战争视为了儿戏。总以为对手一定会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相比之下,韩信就没有心态不正的毛病。他打仗的作战准则就是必须要先保证自己处于不败的境地,而后寻求与敌军作战(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就拿井陉之战来说,很多人认为此战是韩信军事生涯的一次大冒险,但其实井陉之战跟长平和街亭相比,还真不算上是冒险。

当时韩信军三万,攻打附属项羽的赵国。前往赵国,韩信要经过井陉隘口。而在井陉隘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赵军统帅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守候在井陉,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如果赵军正面坚守不战,派兵绕到韩信背后,切断韩信粮道,然后再前后夹击,韩信必败。

从战局上看,韩信的处境和赵括当年在长平的情况很像,并且事实上,赵军的军师李左车也向陈余献上了这样的计谋。

但是,韩信就是韩信,他不是赵括。他在对形势做了基本了解后,没有采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来激励士兵一鼓作气冲出井陉,击败赵军,而是在离井陉很远的地方驻扎下来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这就是韩信的高明之处,打不过敌人,就先不打,即便对手是陈余那种二逼,他也不能轻视了对手。

后来,当韩信得知李左车的计谋没有被陈余采纳后,他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30里远的地方扎下营来。但韩信还是没有发动进攻,而是继续等。(害怕被赵军伏击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再后来,韩信确认了赵军没有伏击后,派出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而后,韩信在反复探明井陉隘口附近确实没有埋伏后,他才迅速指挥部队通过井陉隘口,在河边背水列阵。

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了。背水一战的汉军和赵军主力死磕,先前被韩信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趁赵军营垒空虚时,顺利攻入赵军大营,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旗帜。赵军见大本营被抄,且营垒插满汉旗,顿时军心大乱。韩信见势,指挥汉军发动反攻,将20万赵军杀得丢盔弃甲。

此一战,韩信背水列阵固然是冒险,但他派出奇兵偷袭赵军营寨,用换军旗的方法来动摇赵军军心,这才是取胜最重要的一招。

慢慢下套,让对手失去主动权,把对手带入自己的节奏,这是韩信;完全不管对手是怎么排兵布阵,自以为是的认为对手会按照自己的设想来行动,这是赵括和马谡。

如果说赵括和马谡是纸上谈兵,韩信还真不是纸上谈兵。

第二,对手不一样。韩信的首战对手是阉割版的章邯,而赵括、马谡的首战对手是处于巅峰状态的白起和张郃。

有很多人说章邯也是名将,不能因为他被汉军消灭了,就否认他的军事才能。

这里我强调一点:我不否认章邯很厉害,但是高手和高手,是有差距的。

就拿诸葛亮和司马懿来说,都是高手吧?司马懿只要不跟诸葛亮打,不管是伐吴,还是伐辽东,他简直就是战神。没吃过亏。但他只要跟诸葛亮打野战,那就是被暴打。

同理,章邯是高手,王离也是高手,但他们碰见“我是高手高高手”的项羽,那就是被项羽一通暴打。

所以不要因为章邯是名将,就把他捧到跟白起一个水平。事实上就以他的战绩来说,他跟白起的差距还真不小。

(巨鹿之战前,别看章邯把起义军打的鸡飞狗跳,但其实他的胜仗大多都是击溃战,没有多少歼灭战。他到处给秦二世扑火,表面上看,好像很忙,然则起义军数量不仅没减少,反倒越来越多,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无用功。等到巨鹿之战败给项羽后,他就彻底凉了)

并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项羽分封后,章邯其实是个被“阉割”的废人!

巨鹿之战后,项羽坑杀秦降卒二十多万。尽管这事不是章邯干的,但这笔烂账被算在他的头上,秦地父老没有不恨他的,他在秦地就跟过街老鼠一样,没有多少支持者。

所以,当刘邦和他决战时,韩信面对的章邯,早就不是当年追着起义军跑的章邯了。

另外,韩信也没有跟章邯硬碰硬,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先是把章邯调走后,才策划了汉军入秦。并且入秦之后,韩信玩的是运动战,没直接跟章邯决战。待把章邯累了个半死,才突然开战。相当于是遛狗一样,用套路把章邯打蒙了。

蒙了之后的章邯退守孤城,心态加上实力的总崩盘,最后被彻底击垮。

最后说说马谡。

马谡这个人其实挺有能力的,他比赵括那种人要强。他的问题主要是两点:一是搞错了自己的定位;二是运气不好。

先说定位问题。马谡的理政理能力很强,作为随军参谋也非常称职,统筹军中事物,出谋划策都非常优秀,是个人才。但是他非要扬短避长,不当参谋,要跑到一线部队指挥作战,并且首战对手还是身为“五子良将”的张郃,真是想不输也难呐。(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未必就能胜任掌握战场态势,随机应变的将领工作。让张良去一线部队指挥打仗,估计也跟马谡一样)

再说运气不好。汉末三国,打败仗是很正常的事,当时根本就没有常胜将军。

曹操、司马懿、关羽、张飞,包括张郃,都打过败仗。败了没事,以后找机会补回来就可以了。但马谡点背,他在街亭兵败,直接就输掉了整个人生。诸葛亮需要拿他的人头稳定汉军军心。于是乎,他想找机会证明自己,都没有机会了。

如果说韩信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军事天才,后天又通过严谨的态度,在实战当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兵仙”;那么赵括就是先天条件很好,但态度不端正的浮夸之辈;而马谡则是手上一把好牌不打,自己把自己作死,而且还没有翻盘机会的倒霉蛋。

纸上谈兵与实战经验:老板的眼光决定一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不变的真理。

说高学历不一定有真本事,这是有道理的。

学了一肚子知识,是否就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是骡子是马还需要拉出来溜溜看才知道。

但纸上谈兵这事,可不是河边溜马那么简单,是关系社稷存亡的大事。

但不去试,也不会知道是骡子是马。这就看老板的眼光啦。

之所以如题主所说,出现这个状况,根本原因还在于老板的不同。

01

纸上谈兵

都知道这是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久经战阵的名将,作为名将之后的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而且学到了很多兵法战略的知识。有时候跟他的父亲讨论起战略来,其父也不是对手,驳不倒他。

但其父并不看好他,而且预言:如果赵国将来不用赵括为将还好,如果用他,赵国就惨啦。

后来秦国将领白起率军攻打赵国,老将廉颇带领四十万大军与之对峙,相持很久没有能够取胜。

白起就派人到赵国做宣传,说秦国就怕赵括,廉颇老啦,很快就会被秦国击败。

赵孝成王就决定换掉廉颇,但蔺相如等大臣都极力反对。赵括的母亲也跟赵王说:赵括的父亲也认为赵括不能为将,希望不要让他带兵。

但赵王不听。

果然,赵括替代廉颇之后,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很快被白起击败。赵括被射死,赵国几十万大军投降,全部被坑杀。

秦军围困赵都邯郸一年多,几乎亡国。全靠楚、魏两国的救援才得以解除包围。

赵括没有实战的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但赵王听不进不同的意见,盲目相信他,以致造成了失败。

02

失街亭

马谡哪,也是熟知兵法,与诸葛丞相谈论起来也是头头是道,诸葛亮也很佩服。很多军情大事都跟马谡商量,听取他的意见。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讨伐雍闿。马谡送行几十里,临别时,诸葛亮还征求马谡的意见。马谡建议诸葛亮以收服人心为最要。

诸葛亮采纳马谡的建议,斩杀雍闿而释放孟获。终使南中人心归附,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不敢反叛。

诸葛亮首次北伐,任用马谡为大将守街亭。

结果,马谡大败,致使诸葛亮北伐失败,马谡也成为了纸上谈兵的笑料。

马谡跟赵括一样,也绝非一无是处,否则也不会被委以大任。

根本而言,还是缺乏实战经验。

作为谋士,可以从一个方面给主帅提供建议,但作为独自担当一面的将帅就不一样啦。

这就看主政者的决策啦。

刘备临终时,就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但诸葛亮不服气啊,就想让马谡试试。

结果大家都清楚,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啦。

诸葛亮尽管料事如神,但看人还是有差距的,这就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如果刘备在,马谡就不会担此重任的,也就不会被斩首啦。

03

筑坛拜将

同样是纸上谈兵,为何刘邦就敢于相信韩信哪?

原因有三:

其一,刘邦不相信韩信,但他了解萧何,相信萧何。

都清楚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是刘邦一起起事的铁杆兄弟,也是刘邦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

刘邦相信萧何如此看重的人,一定有特殊的本领。

事实上,萧何也是通过多次与韩信的交流、观察,才得知韩信非凡的军事才能的。

只是刘邦并没有与韩信交流过,不了解他罢啦。

其二,刘邦与韩信做了深度的交流,韩信为刘邦分析了刘邦与项羽的优劣,并为刘邦制定了具体、详细的战略规划。刘邦认为韩信所说,很接地气,绝非纸上谈兵。

于是,刘邦筑坛拜将,任命韩信做了大将军,全面主持军事行动。

仔细看来,这个过程,跟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神一样的相似。

尽管过程不同,但二人都是经过举荐,而被大老板认可的;

都是通过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打动老板的。

当然,这里也是有风险的。

成功啦,就是韩信、诸葛亮,失败啦,就是赵括、马谡。

不经过实战,就分不出是骡子还是马。

其三,韩信是确有真本事。

刘邦、刘备会识人,敢于用人,这仅仅是一方面。

韩信之所以不是纸上谈兵,还在于其有真本事。

跟赵括、马谡一样,韩信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

如果失败也是会身首异处的。

更重要的一点,刘邦、刘备,并不是把一切交给韩信、诸葛亮,最后的决策还是在自己手里。

刘邦、刘备也不是吃干饭的,也是身经百战,死里逃生N多次的,他们很清楚韩信、诸葛亮是不是纸上谈兵,是不是可行的。

这一点是跟赵括与马谡的处境截然不同。

看看史书是咋说的吧:刘邦听了韩信的分析后大喜,自以为得到韩信太晚啦,对韩信言听计从。

何为言听计从?

就是你每次说的都很对,就这么办吧。

决策权还是在自己手里啊。言听计从绝不是你自己看着办吧,我只要结果。

当然,有人会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这是马谡的挡箭牌。

在身边还言听计从,将在外,还控制他干嘛。这需要一个过程,你得先混出来才行。

像赵孝成王的办法,那不是坑爹,而是坑孩啊。

刘邦有刘邦的办法,独自一人就去韩信大营,把虎符缴获啦。

你韩信不能说,将在外,皇帝来取也不给吧。

这就是做老板的差距啊。

总而言之,老板不同,也就决定了韩信与赵括、马谡结局的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49038204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大家在看

返回顶部